桑晟赟 雷有海
摘? ? 要: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設施農業逐漸成為當前農業的重要發展模式,從實踐情況來看,設施農業對于農民增收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設施農業的發展存在規模較小、管理水平不高、研發能力不強等不完善之處,嚴重制約設施農業的實施和發展。加強政策引導、加強科技研發、逐步推廣設施農業發展模式,可以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建設。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對農業設施在發展中的要求進行了討論,并提出農業設施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農業發展;農業設施;重要作用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23-0133-02? ? ? ?中圖分類號: F320? ? ? ?文獻標志碼: A
1? ?發展設施農業的價值
1.1? ?農業發展及建設的轉變
當前迅速發展的設施農業與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模式是截然不同的,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大方向,更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優勢集中體現在生產率能夠大大提升,但是對技術的要求較高,對產品質量要求也較高,所具優點比傳統種植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不僅能夠節能節水,更具有高效率、高生產的特點,對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提升有了質的飛躍,對我國現代農業建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可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能力[1]。
1.2? ?農業結構的調整
首先,隨著各種農業設施在我國的大規模推廣及應用,如滴灌技術、大棚技術等,不僅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率,特別是農副產品的生產率,再加上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糧食在人民日常飲食中的占比逐漸下降,二者相加,將我國從“以糧為綱”逐漸發展為“以糧食生產為主,其他農副產品多樣化發展與繁榮”的生產結構。其次,由于城鎮化的迅猛發展,導致更多的農業用地被占用,這就使得耕地變少,因此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效益成為農業發展的目標。多數農民關注的問題便是自己的土地上如何創造更大的收益,所以說設施農業和現代精品化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然而,當前的農業不但要擔負農業生產的艱巨任務,同時要肩負起城市綠化的任務,這對城鄉一體化轉變提前奠定了基礎,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因此設施農業發展意義重大。此外,設施農業能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最大幅度地提高產量,保證了農產品的供應需求。設施農業能夠有效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有效地增加農民的利益,保證農業的發展。
1.3? ?有效保證產品供給及食物安全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要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種植過程中采取標準化的生產經營模式,做到精準施肥,減少污染。設施農業可以有效地控制環境條件,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及品質,保證其供應需求和產品的新鮮程度。設施農業不僅對農業發展的效率有所提升,更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及品質,以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 ?發展設施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小農經濟依然制約設施農業發展
當前小農經濟的根深蒂固是嚴重制約我國設施農業發展的首要問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由于單個農戶實力薄弱,在建設農業設施上普遍缺乏資金支持,同時抗風險能力差,技術水平也較低下,即使有能力采購并投建農業設施,在設施的采購、使用與維護上也缺乏必要的技術與知識。雖然我國很多地方都將農村土地承包制逐步向股份制過渡,各地都成立了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但合作化的程度仍然不高。
2.2? ?設施農業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現代農業技術不斷成熟,設施農業蓬勃發展,全國的設施農業水平正在逐漸接近世界先進農業國家發展水平。相關技術也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突破創新,無土栽培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及各種先進的農業機械層出不窮,傳統農業生產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無法適應和滿足當前農業科技發展的整體趨勢。特別是由于我國農業集約化生存程度還不高,這就導致設施農業的管理水平較低。
設施農業在具體實踐中依然呈現出粗放式、經驗式的發展模式,農業生產與市場脫節,產量不高、效益低、農產品再加工水平不高。
2.3? ?設施農業技術水平還較落后
隨著我國農業的進步和發展,當前的市場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逐漸多元化。設施農業的研發能力應該不斷創新升級。但是,由于我國設施農業發展起步比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起步都要晚,同時受到小農經濟和盲目集體化等一系列情況的影響,導致我國設施農業在改革開放后才真正得以有效發展。但目前我國的設施農業技術水平還是較落后,很多大棚在修建時一些系統不完備或技術水平較低,如微灌、中控、加熱,農業生產依然需要依賴農民的經驗而非技術知識。因此,設施農業是當前農業經營主體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要做到設施農業逐漸規模化、正規化,嘗試先進的農業技術,采用現代化的設施農業管理模式,積極拓寬設施農業發展路徑。
3? ?設施農業的發展趨勢
3.1? ?集約化與規模化
隨著我國各種農業土地股份制的推行,由農民自發組織的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這就解決了設施農業所要求的資金設備投入問題,使我國農業實現大規模的集約化與規模化成為可能。
3.2? ?管理網絡化
隨著通信技術的提升和我國在通信基站上的大力建設,互聯網通信已經深入廣大的農村地區。借助互聯網,很多地方建立了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物聯網,一方面,在設施農業生產環節,可以精準地根據各種氣象數據調整種植環境;另一方面,從物聯網可獲取到最新的市場信息,及時調整生產計劃,提高農產品效益。
3.3? ?技術智能化與通信化
隨著以5G為代表的計算機通信產業在我國的快速發展,相關農業設施的智能化也大幅提升。無人機施肥、噴藥技術已經在很多地區得到推廣,人工智能識別病蟲害也在很多大棚中得到初步應用。
4? ?設施農業發展的技術保證
4.1? ?營造良好的設施農業推廣環境
由于農民自身的實力弱小,難以推動設施農業的發展,因此自古到今,必須依靠國家和政府的力量推動農業設施的發展。因此,國家需要在政策上對設施農業進行建設與補貼,如興修水渠等。此外,也要借助民間力量,鼓勵民眾自發進行股份制聯合,成立農業股份制合作社,整合耕地資源,為大規模使用農業設施提供便利,同時匯聚資金,提升農業設施的資金投入能力與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同時,應該進一步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現土地流轉的適度發展,推動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轉變,解放生產力,這些都能為農業設施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2]。
4.2? ?人才是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的基石
設施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不斷發展的現代農業技術,但是在當代中國,農業技術長期被人們所輕視。從職業教育到高等教育,農業技術長期被視為一種冷門專業,導致我國農業技術人才缺口一直較大。因此,要想提升我國的現代農業技術,為設施農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就必須要從教育層面抓起,培養相關的人才。而之所以農業技術會成為冷門專業,除了人們以往對傳統農業的輕視外,還有就是農業技術崗位供給不足,因此國家應該從政策層面,一方面推動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發展壯大,使其能夠擴招更多技術人才;另一方面應該對涉農技術型企業在稅收運營上提供優惠、補貼,鼓勵農業技術型企業的發展壯大。
同時,要意識到,當前我國在農業技術人才上既需要像袁隆平一樣的高端技術人才,也需要那些能夠深入田間地頭的普通農業技術人員,因此國家應該以職業院校為依托,大力推動農業技術職業教學,特別是要重點吸納“兩后生”學習農業技術,并鼓勵他們畢業后回到家鄉,用科學知識幫助當地農民提升農業技術水平與經營水平,幫助他們用農業合作的思維進行聯合經營,在政府幫助下集資投建農業設施,提高當地的農業生產力。
4.3? ?推廣差異化發展模式
在建設農業設施時,首先要對當地具體的情況進行考核,然后制定合理的可行化方案,期間必須參考農業科學技術人員的意見,同時還要參考環境評測人員的意見,要因地制宜,同時要降低農業設施建設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如在水渠的建設上,要考慮到水渠引水工程對水源地水資源的影響程度,要避免出現以往由于不合理農業灌溉導致的塔里木河干涸情況的再次發生。
另外,在水資源貧瘠地區,要控制水井的建設數量,同時普及滴灌等節水灌溉設施,避免過度汲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所帶來的一系列生態惡果,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 ?結語
我國設施農業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為了促進設施農業發展,應該結合每個地區的實際農業條件,加大科技研發力度,讓農民掌握基本的技術,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 1 ] 張建樹,王學忠,李小剛,等.天津市設施農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0,16(1):1-4.
[ 2 ] 仇繼東.天津設施農業發展設想與對策建議[J].天津農業科學,2010,1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