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偉 張興康 韓騰飛 劉程遠 王光 劉廣宇
摘 要:哈巴氣鉛鋅礦床位于中朝準地臺內蒙地軸中段的烏龍溝-上黃旗多金屬成礦帶內。對哈巴氣鉛鋅礦的礦床地質特征、礦體特征和成礦階段劃分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研究發現,哈巴氣鉛鋅礦床由Ⅶ-1、Ⅶ-3、Ⅶ-4這3個礦體組成,礦體產狀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呈細脈狀或團塊狀產出。礦化以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為主,其次有黃銅礦化、褐鐵礦化、零星孔雀石化等。成礦階段按形成時間由早到晚劃分為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石英階段、石英-黃鐵礦階段、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石英階段和石英-碳酸鹽階段。成礦物質主要來自下地殼及上地幔,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巖漿水,并有一定的天水循環加入。哈巴氣鉛鋅礦床為淺成低溫熱液型鉛鋅礦床,是早白堊世構造-巖漿-流體活動的產物。
關鍵詞:礦床地質特征;成礦階段;礦床成因;哈巴氣鉛鋅礦;冀北
哈巴氣鉛鋅礦床位于河北省隆化縣南東郭家屯鎮。礦區位于中朝準地臺內蒙地軸中段,圍場拱斷束與上黃旗巖漿巖帶的接合部位,屬烏龍溝-上黃旗多金屬成礦帶。哈巴氣鉛鋅礦床規模達到中型,有學者對其礦物組合、礦石質量、巖石化學與水巖反應、圍巖地球化學特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對礦床地質特征、礦床成因及找礦模型等的研究尚不多見。本研究在總結已有地質成果資料的基礎上,對哈巴氣鉛鋅礦的礦床地質特征、礦體特征和成礦階段劃分等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哈巴氣鉛鋅礦的礦床成因。
1 成礦地質背景
哈巴氣鉛鋅礦床的大地構造位于中朝準地臺內蒙地軸中段的烏龍溝-上黃旗多金屬成礦帶內。區內出露地層較為簡單,中生代火山-沉積地層是本區地層主體組成部分,其次是第四系松散堆積物沿溝谷分布。區內中生界地層出露廣泛,主要發育于馬道斷陷盆地內,其長軸呈北東向延伸,與區域構造方向一致,且主要分布于棋盤山斷裂的上盤(北西側),不整合于前中生代花崗巖之上。
區內斷裂構造發育較強,由于北東向烏龍溝-上黃旗大斷裂在本區內經過,派生出了一系列方向不同、性質各異、規模不等的次級斷裂構造。
區內巖漿活動強烈,以中深成酸性、中酸性侵入巖分布最廣,其次為淺成-超淺成酸性-亞堿性侵入巖,并且發育潛火山巖及各類脈巖。本區中生代火山活動有兩個時代:中-晚侏羅世(143~164 Ma)和早白堊世(約126 Ma)[1]。
區內成礦條件十分優越,發育鉛鋅礦、金、銀、鐵錳、螢石等多個礦化點,礦產資源較為豐富。
2 礦床地質特征
2.1 礦床地質特征
礦區內主要地層為張家口組和第四系地層。張家口組地層在礦區內分布范圍廣,主要分布在礦區中部,總體呈北東走向,傾向北西,一般傾角在15°~35°。其巖性主要為粗面質熔結火山碎屑巖。由于該區位于馬道火山盆地東南部邊緣,受構造和潛火山巖、早白堊世正長斑巖侵入影響,局部產狀變化較大。
礦區內構造發育顯著,受上黃旗-烏龍溝深斷裂的影響,區內次級斷裂構造發育,多以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兩組斷裂構造為主。這些斷裂嚴格控制礦體的產狀,是區內主要的導礦、儲礦構造[2]。
F1斷層長約2 km,破碎蝕變帶寬28~46 m,走向350°~360°,傾向東,傾角在80°~85°,嚴格控制著Ⅶ-1礦體的空間展布。F2斷層長800~1 000 m,破碎蝕變帶寬5~10 m,走向310°~320°,傾向北東,傾角在60°~75°,嚴格控制著Ⅶ-3礦體的空間展布。F3斷層大致平行于F2斷層,距離F2斷層50~60 m。斷層長500~800 m,破碎蝕變帶寬5~8 m,走向310°~320°,傾向北東,傾角在60°~75°,與F2斷層性質相同,嚴格控制著Ⅶ-4礦體的空間展布。上述3條斷層構造蝕變帶發育較強的絹英巖化、鉛鋅礦化及黃鐵礦化(地表為褐鐵礦化),局部硅化較強。斷層破碎帶的破碎強度與黃鐵礦化、鉛鋅礦化強度成正相關[3-4]。
礦區內巖漿活動較為強烈,以中深成酸性侵入巖為主,巖石類型為早二疊世中粗?;◢弾r以及淺成-超淺堿性斑巖侵入體,并且發育潛安山玢巖及正長斑脈體。
區內圍巖蝕變多與動力變質作用有關,形成與礦化關系密切的氣-液蝕變巖類,往往構成礦體的直接圍巖。主要圍巖蝕變有黃鐵絹英巖化、硅化、黃鐵礦化、螢石化及碳酸鹽化。其中,黃鐵絹英巖化和硅化與成礦關系最密切[5]。
2.2 礦體特征
礦區位于原北岔溝門鉛鋅礦區的D7礦段內,已經控制的礦體有3個,即Ⅶ-1、Ⅶ-3、Ⅶ-4礦體。礦體產狀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與斷裂產狀基本一致,礦體主要圍巖為侏羅系張家口組火山碎屑巖及海西期花崗巖。礦化以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為主,呈細脈狀或團塊狀產出,其次有黃銅礦化、褐鐵礦化、零星孔雀石化等。
Ⅶ-1礦體受F1斷層控制,礦體傾向85°~90°,傾角在74°~85°。礦體走向延長455 m,控制礦體長405 m,傾向延伸約220 m,厚度在6.52~41.28 m,平均厚度為12.94 m。Pb平均品位為1.98%;Zn平均品位為3.23%;伴生Ag平均品位為25.2×10-6。礦體呈似層狀、厚大透鏡狀,礦體向深部延伸有變薄趨勢,出現夾石和分枝復合現象。礦體頂底板圍巖主要為張家口組粗面質熔結晶屑凝灰巖、粗面質熔結角礫凝灰巖,其次為早二疊世中?;◢弾r。另外,局部可見白堊世的安山玢巖。礦化以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黃鐵礦化為主,圍巖普遍發育絹英巖化。
Ⅶ-3礦體受F2斷層控制,礦體傾向30°~50°,傾角在55°~74°,在202—204線間傾向變為10°~20°。礦體走向長308 m,傾向延伸約340 m,厚度在2.70~37.05 m,平均厚度為15.48 m。Pb平均品位為2.19%;Zn平均品位為3.57%;伴生Ag平均品位為33.2×10-6。礦體呈似層狀、厚大透鏡狀,礦體向深部出現夾石和分枝復合現象。礦體頂底板圍巖主要為早二疊世中粒花崗巖,其次為晚二疊世粗?;◢弾r和張家口組粗面質熔結晶屑凝灰巖、粗面質熔結角礫凝灰巖。礦化以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黃鐵礦化為主,其次可見黃銅礦化及輝銅礦化;圍巖蝕變以硅化、絹英巖化為主,其次為高嶺土化及綠泥石化。
Ⅶ-4礦體受F3斷層控制,大致平行于Ⅶ-3礦體,礦體傾向30°~50°,傾角在55°~75°,控制礦體長113 m,傾向延伸約213 m,厚度在1.06~9.36 m,平均厚度為5.70 m。Pb平均品位為0.54%;Zn平均品位為1.40%。礦體呈似層狀、脈狀。礦體頂底板圍巖主要為早二疊世中?;◢弾r,其次為晚二疊世粗粒花崗巖。
2.3 礦石特征
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白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6],次要成分為磁黃鐵礦、毒砂、黝銅礦、輝銅礦、斑銅礦、硫砷銅礦、菱錳礦、銅藍、鉛釩、白鉛礦、孔雀石、褐鐵礦、赤鐵礦、軟錳礦、硬錳礦。微量礦物有深紅銀礦、銀黝銅礦、輝銀礦、輪狀硫銀礦、脆銀礦。上述礦石礦物在礦體中分布極不均勻,組成各種不同的礦石類型,如浸染狀、團塊狀、斑雜狀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絹云母、高嶺石、綠泥石、綠簾石、方解石、螢石等[7]。
礦石結構有自形粒狀結構、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交代溶蝕結構、填隙結構、乳滴狀結構、網脈狀結構、格狀結構、碎裂結構、揉皺結構、晶簇狀結構。礦石構造有浸染狀構造、團塊狀構造、脈狀構造、斑雜狀構造、角礫狀構造、蜂窩狀構造等[8]。
根據礦床的礦物共生組合與生成順序,可以將其成礦階段按形成時間由早到晚劃分為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石英階段、石英-黃鐵礦階段、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石英階段、石英-碳酸鹽階段。
3 礦床成因與成礦機制
二疊紀花崗巖和張家口組火山碎屑巖是區內主要的賦礦圍巖,部分礦體穿插于早白堊世安山玢巖中,根據礦體與圍巖的關系綜合推測,鉛鋅礦的成礦時代應晚于早白堊世。
哈巴氣鉛鋅礦與區內的北岔溝門鉛鋅礦成礦類型一致,礦物成分類型、成礦地質背景一致,因而推測其具有相同的成礦物質來源。結合區域內北岔溝門鉛鋅礦成礦源區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推測哈巴氣鉛鋅礦的成礦物質主要來自下地殼及上地幔,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巖漿水,并有一定的天水循環加入,使成礦物質進一步富集。
綜上分析認為,哈巴氣鉛鋅礦床為淺成低溫熱液型鉛鋅礦床,是早白堊世構造-巖漿-流體活動的產物。侏羅紀以來,華北地臺北緣區域性大規模的構造巖漿活動,使已存在的上黃旗-烏龍溝深斷裂成為連通上地殼與下地殼、上地幔的活動通道,導致殼幔深部熔漿沿韌性剪切帶上侵,甚至沿脆性斷裂直達地表形成火山噴發,并形成主體呈北東-南西向展布的構造巖漿巖帶。由于構造控制作用,其北部形成御道口和棋盤山兩個巖漿巖亞帶。早白堊世,棋盤山深斷裂再次活化并誘發巖漿活動,同時,攜帶來自地殼深部的成礦物質共同向上運移。遷移過程中,由于構造裂隙的發育,地表大氣降水及其他流體不斷加入,巖漿活動豐富的熱動力環境又進一步促使其在地下發生大規模循環,使成礦物質最終在地殼淺部脆性斷裂提供的有利構造空間富集成礦,進而形成了該礦床。
4 結語
(1)哈巴氣鉛鋅礦床由Ⅶ-1、Ⅶ-3、Ⅶ-4這3個礦體組成,礦體產狀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呈細脈狀或團塊狀產出。礦化以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為主,其次有黃銅礦化、褐鐵礦化、零星孔雀石化等。
(2)成礦階段由早到晚劃分為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石英階段、石英-黃鐵礦階段、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石英階段和石英-碳酸鹽階段。
(3)成礦物質主要來自下地殼及上地幔,成礦流體來源以巖漿水為主,并有一定的天水循環加入。
(4)哈巴氣鉛鋅礦床為淺成低溫熱液型鉛鋅礦床,是早白堊世構造-巖漿-流體活動的產物。
[參考文獻]
[1] 陳燕,楊斌,錢進,等.冀北郭家屯鉛鋅礦巖石化學與水巖反應分析[J].地質調查與研究,2014,37(1):20-26.
[2] 劉庚寅,楊斌,梁琴琴,等.冀北郭家屯鉛鋅礦成礦條件與找礦預測[J].礦物學報,2011,31(增刊1):968.
[3] 毛德寶,鐘長汀,趙風清,等.冀北郭家屯地區中生代火山巖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特征研究[J].地球化學,2005(6):36-48.
[4] 趙孝武,鐘康惠,藺吉慶,等.冀北郭家屯鉛鋅礦床地質特征及礦物組合、礦石組構研究[J].四川有色金屬,2013(3):18-21.
[5] 陳志彬,李素榮,楊進京,等.冀北北岔溝門銀多金屬礦田的斷裂構造特征[J].地質調查與研究,2009,32(1):48-53.
[6] 孟洪振.四川橋兒溝鉛鋅礦地質特征及成礦條件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6.
[7] 黃俊平,胡為正,馮曄,等.西藏措勤縣日阿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6(增刊1):177-181.
[8] 韓龍,姜迎久.大興安嶺北段偃尾山銅銀礦床流體包裹體與礦床成因類型研究[J].地質與勘探,2017,53(3):4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