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銳
摘 要:社會的發展與改革對我國人才教育領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同時,在不斷改變著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路徑與模式。早期,大多數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注重美學與技巧訓練,這一教學思路對于當下社會環境的發展來說是不利的。近年來,教育行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大重要關注領域,其發展效果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增長。人才是決定社會發展與否的關鍵,如果人才不具備專業知識或缺乏人才,都會使社會發展停滯不前。高校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創新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路徑,以社會需求為基礎,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路徑與模式進行思考與改進。
關鍵詞:社會需求;應用型本科;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研究成果“基于地方經濟發展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改革研究”(湘教通[2018]436號781)
在現代化發展的環境下,社會轉型對人才有了新的需求,學校的教育教學也必須緊跟社會需求,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全面的改革。要對社會需求進行深度研究,明確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找準定位,切實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使院校培養的學生在走入社會之后,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高校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進而促進相關行業和國民經濟的雙重發展。
1 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校在環境設計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師太看重學生的專業性,而忽視了整體性。我國高校在實施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時,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對學生專業性的培養上,例如學生的審美觀與技能等。但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全面化的,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多方面有所發展,在具備專業知識的基礎之上,還應擁有比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才能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如果教師只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養成,就會讓教學過程過于枯燥,學生難以融入進來,再加上受到了功利性的影響,很多學生對于自身的技術能力格外看重,但并沒有重視職業規劃,這些都是導致專業學生適應性差和創新意識較弱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教師也非常看重知識的傳授,進而忽略了實戰帶來的教學成效。教師要求學生對理論知識死記硬背,但最終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很多學生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完全沒有考慮未來職業發展這一現實問題,導致在后續的社會實踐中無法靈活運用理論知識[1]。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開展環境設計教學過程中,沒有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進行教學體系的融合構建,導致學生的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重點都是專業課程,對于社會實踐方面并沒有過多的研究,這也是應用型本科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2]。
2 基于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研究意義
調查顯示,我國建筑裝飾行業2008年的工程產值在一萬億元左右,多年以來,平均增長速度十分快,市場需求的發展必然會給教育專業帶來一定的影響,學校培養的人才最終都是要走向社會的,而他們在走向社會之后能否適應社會的發展呢也是教育行業應該重點研究的課題。社會發展需要的是能夠滿足企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環境設計專業應該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探索,使其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3 基于社會需求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要想實現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有效培養,就必須對教學模式、方法進行創新改良。院校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隨著科學技術的卓越進步,相關行業采用了許多新興科技,在教學中也必須將其體現出來,才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工作崗位中所使用到的技術。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相關行業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專業學生不具備吸引企業的優勢,畢業之后很難就業[3]。因此,院校必須站在社會需求的立場上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把復合型人才的創新和培養作為主要目標,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以及科研創新能力等列入重點教學內容。還要加強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部分高校對于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極為看重。隨著當代環境設計行業的用人要求漸漸提高,院校也需與時代同步,加強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穩步提升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就業率。與此同時,環境設計人才培養模式還應是動態和開放的,應與每個學校的具體情況以及社會資源密切相關。所謂動態的,是指人才培養模式應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謂開放的,是指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者應擁有開放的心態,使具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不斷充實與完善[4]。近年來,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進行了新一輪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環境設計系也不斷努力地探索研究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4 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首先,院校應明確目標定位,加強人才培養標準的制定,和社會需求相結合。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在畢業以后,接觸到的工作范圍比較廣,例如建筑設計研究院、室內裝飾設計或工程公司、景觀設計工程公司等各類相關行業企業的設計工作。設計人員在這些企業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因此,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顯得尤為必要。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社會發展也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急需一些高素質人才。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機構,也應當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轉化人才培養思想[5],要求學生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同時,擁有專業的知識技巧,可以在工作中發揮自身的價值,促使學生正式進入工作崗位后,可以快速地適應、靈活地使用專業知識。其次,院校需要對原本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創新,課程內容也需有所改進。環境設計專業工作崗位有很多,無論是哪一個崗位都不得出現差錯。對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在畢業之后,從事的對口企業崗位主要分為:(1)設計師崗位,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藝術審美能力與溝通交流能力,全面掌握設計需要使用到材料以及實際操作的施工工序等;(2)表現型繪圖師,需要工作人員掌握兩門以上的計算機繪圖軟件,例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CAD)、3D繪圖等,還要有很好的繪圖功底與藝術修養,能夠通過設計圖紙表達自己的思想;(3)施工管理人員,需要對施工的材料有全面的了解、有很好的溝通協調與管理能力。這幾種崗位都是目前環境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的主要就業方向,因此,院校在對人才進行培養時要加強對這些方面技能的培養,使培養出的人才能夠適應社會崗位的需求。最后,院校還要根據教育的規律特征和建筑企業的實際需求,優化教學課程,按照綜合性人才培養標準制定教學課程。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院校還要對此充分重視,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掌握知識技能,滿足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需求。
5 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
在培養環境設計專業人才方面,必須優化傳統課程體系,豐富課程的內容,賦予課堂更多的趣味。一方面,高校需要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創新,因為傳統課程缺乏必要的針對性和系統性,并不能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如果長期按照傳統課程模式進行教學,只會降低專業學生的工作能力。院校可以整合專業課程和非專業課程,合理地分配教學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全面的知識[6]。另一方面,需及時更新專業教材,現階段,大部分的教材知識內容都比較陳舊,有的教材內容已經是前幾年的知識點了,放在現代社會根本不實用,高校需及時地更新教材,確保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是與時俱進的。在教材中,可以加入一些和環境設計實踐相關的知識,例如最新的設計規定、標準等,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需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確保教學的有效性。與此同時,院校可以和建筑企業合作,讓學生進入企業體驗,感受真實的工作氛圍,學生在體驗時可以更加直觀地感知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并和自己作對比,看自己是否具有勝任崗位的能力。這種方式是有利于雙方的,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人才,也可以讓學生就業率有所提升,在引入企業文化的同時,打造職業化的院校氛圍。院校根據自身人才培養目標規劃,安排學生進入適當的企業和崗位之中,加強實際訓練,進而鍛煉學生的實戰能力,豐富實戰經驗,在學生實訓的過程中安排專人指導,最終提高專業學生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為我國設計行業的發展播種積極的種子[7]。
6 結語
當前,在我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還存在教師太看重學生專業性而忽視整體性、教學過程過于枯燥等問題,導致專業學生適應性差和創新意識較弱。為了給設計行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院校需對教學模式、方法進行創新改良,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將原本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加以創新,以此來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同時,也為相關行業的設計工作進步帶來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水源,張鑫.應用型本科高校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優化策略—以合肥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9,5(4):182-183.
[2]許嵐.吉林省應用型本科院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分析—以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為例[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34(12):46-49.
[3] 馬驊龍.“技巧”與“思想”—應用型大學本科教育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芻議[J].漢字文化,2018(17):76-78.
[4] 甘露.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研究[J].現代交際,2017(10):120-121.
[5] 李紅.應用型人才培養本科教學課程結構設計的實踐與思考—以欽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為例[J].欽州學院學報,2017,32(4):45-49.
[6] 崔妍.應用型高校本科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以西安歐亞學院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9):125-126.
[7] 黃智凱.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17):4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