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志 吳漢平
摘 要 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安徽外國語學院堅持以學科專業建設為核心,初步形成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獨具特色的學科專業群;依托地方特色優勢,不斷堅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立德樹人,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較為完善的學生教育管理體系;以市場就業為導向,服務經濟社會,努力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關鍵詞 新建本科高校 轉型發展 應用型本科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鍵時期,推動地方高校向培養應用技術和技能人才的應用型高校發展,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新建本科院校,我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始終堅持“高起點、高層次、有特色、國際化”建校方針,堅持錯位發展的理念,打造品牌專業;秉持“學兼中外,知行合一”的校訓,立足安徽,輻射長三角和中部地區,面向全國,主動服務安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勇于改革創新,培養應用型外語人才,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特色。
1 學校轉型發展的多方探索
1.1 以學科專業建設為核心,初步形成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獨具特色的學科專業群
學科專業是高等學校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高校的辦學特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科專業特色,轉型發展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形成服務地方(行業)獨具特色的學科專業群。”①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經濟全球化快速推進,涉外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我校緊緊瞄準市場就業導向,從自身發展實際出發,立足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來開展學科專業建設。在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找準自己的坐標,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努力發展優勢專業,打造品牌和特色。
在確立辦學定位中,學校領導層堅持把學科專業定位作為重點和核心,緊緊圍繞外國語言文學、經濟學、管理學、人文藝術等學科專業人才培養,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大力建設學科專業群,密切面向就業市場、面向生產實踐,突出應用性和技能性。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我校一方面加快發展小語種專業,開設英、德、法、俄、西班牙、日、韓、阿拉伯語等8個語種。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涉外經濟、管理、人文藝術類專業。基于“立足安徽,輻射長三角,延伸全國,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堅持培養基礎扎實、專業過硬、綜合素質較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定位,到2015年,學校本科已建立了涵蓋文學、管理學、經濟學三個學科,包括外國語言文學類、經濟與貿易類、工商管理類、金融學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電子商務類、旅游管理類、中國語言文學類、新聞傳播學類9個專業類,20個本科專業。經過“十二五”跨越式發展,我校已基本構建起了以外語為基礎,以涉外經濟、管理、貿易、旅游、藝術、語言等專業群為主干,相互支撐,協調發展,具有一定優勢和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
我校能夠緊密結合市場需求,適度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和院系專業布局,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增強專業集約度。強化外語和以外語為基礎的應用型專業建設,組建相應專業群;瞄準就業導向,大力發展新興專業;根據社會需求、生源和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對部分專業作必要的院系間調整;逐步停止部分專科專業招生,提升專業層次和人才培養水平。
我校堅持做到因時、因地、因勢謀求人才培養目標的“高移”與“低就”。在謀求人才培養目標的“高移”時,能夠充分考慮地方乃至全國高等教育結構體系的動態性平衡,科學評估我校的辦學實力、優勢項目及發展潛力,預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景及對高層次人才的潛在需求量。在謀求人才培養目標的“低就”時,堅持立足本校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認真調研安徽省乃至長三角地區區域經濟態勢和產業狀況,分析就業潛力大、發展前景良好的產業,并以此對相關學科專業進行適當調整,堅持培養大批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使人才培養工作更加“接地氣”,從而實現專業培養、學生就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
1.2 依托地方特色優勢,不斷堅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我校始終堅持質量立校,特色發展,堅持教學工作中心地位,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建立和完善本科教學體系為主導,學士學位授予權和普通本科合格評估標準為引領,強化本科辦學理念,加強本科基本教學制度建設和教學過程管理,加強課程和教學團隊建設、倡導教學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本科教學水平和質量。
繼續堅持錯位發展,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從培養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向寬口徑、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轉變,在認真總結自身經驗,充分借鑒省內外成功做法的基礎上,提出新要求,豐富新內涵,將語言技能的訓練、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經過多年探索實踐,逐步探索出一套富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外語+專業+綜合素質”或“專業+外語+綜合素質”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的主要內涵指著力培養外語基礎扎實,專業特長明顯,綜合素質較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寬廣國際視野、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外語基礎扎實”,主要是指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外語聽說讀寫譯技能,外語應用能力強,能夠勝任涉外崗位對外語的要求;“專業特長明顯”,主要指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本專業知識技能,勝任職業崗位的要求;“綜合素質較高”,主要指學生具有較高的思想文化素質、較強的專業素質、健康的心理和強健的體魄。
一方面,外語類專業增加應用型專業方向和語言技能培養課程,強化實踐環節教學,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基礎上,同時學習定向專業課程,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另一方面,涉外經濟、貿易、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則在主修本專業的同時,強化外語基礎及行業外語的應用。
我校還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系統整合各類教育活動,形成綜合素質教育體系;加強學生成長設計,激發其內在發展動力;根據學生實際,突出學習引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把專業知識教育、操作技能培養、基本職業能力訓練和學校精神塑造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開設綜合課程、開展社會實踐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者的有機結合,力求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外語基本功、相關的學科知識面、一定的復合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
作為外語類專業院校,我校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拓展交際外語、應用性外語內容,加強實踐教學,努力強化雙語教學,繼續推進英語分層教學;圍繞外語口語教學開展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積極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著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緊緊圍繞本科專業,特別是小語種專業、特色和重點建設專業,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在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推進教學改革,謀求教學創新,努力形成我校的教學特色和優勢。
我校在充分發揮外語教學特長和優勢的同時,還積極開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各類科學研究。繼續強化翻譯、外國語言與文化、安徽涉外經濟、安徽歷史文化旅游等重點研究方向,積極開展特色科研,努力在應用型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外語教學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教學是高校發展的生命,科研是高校發展的動力。作為新建本科高校,只有依托地方特色的優勢,著眼高等教育發展大勢,在探索中思考定位,在實踐中凝練特色,走出一條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特色發展之路,才能順利實現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②
1.3 立德樹人,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較為完善的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以立德樹人、建設和諧校園為根本任務,以構建學生工作大格局為目標,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和輔導員隊伍建設為重要抓手,我校建立健全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體系。
建立制度、強化機制,落實具體職責、推進全員育人;狠抓縱向培養環節,從招生宣傳、入學教育,到在校四年學習全過程指導,再到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應聘培訓、畢業后的跟蹤服務等,實現全程育人;拓展培養領域,抓住教室、公寓、校園、校外等關鍵陣地,構建“責任到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教育體系,實現全方位育人。
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改革,將“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關心時事、厚德明理、立足國情、放眼全球,增強學生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全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著力培育大學精神,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的校園文化,為學校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促進學校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協調發展。如:加強校園網、廣播、校報、宣傳欄等新聞宣傳陣地建設,加強與主流媒體的合作,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及重大活動、典型人物、重要事件、特色和亮點,積極主動地開展對內對外的新聞宣傳工作,增強輿論宣傳的影響力和實效性,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塑造學校品牌形象,提升學校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建立融創新性、趣味性、職業性為一體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打造社團活動精品,豐富教職員工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創業素質和職業素養。
1.4 以市場就業為導向,服務經濟社會,努力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我校立足安徽,輻射長三角和中部地區,面向全國,主動服務經濟社會,勇于改革創新,形成了鮮明的涉外型應用型人才優勢和特色。在辦學思想上突出“地方性”這一鮮明特征,在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專業設置和辦學體制機制上體現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針對性,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為此,我校充分整合和科學優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功能,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具有較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我校堅持以生源市場為基礎、畢業生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大學生就業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斷提高新生素質水平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加強實習、就業基地建設,完善課程體系設置,為學生提供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著力加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進一步建立健全就業工作指導體系,健全各項工作制度,規范就業工作流程,建立畢業生動態管理系統和實訓就業信息平臺;深入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學校連續多年被授予“安徽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 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主要保障機制
我校在轉型發展中,能夠主動適應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牢牢把握科學發展的主題和轉型發展的主線,堅定不移地發揮民辦體制優勢,建立可靠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既能夠不斷總結經驗、堅持優良傳統,又能夠做到統籌兼顧,創新舉措,促進發展。
(1)堅持人才強校戰略,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繼續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堅持人才隊伍優先發展。牢固樹立“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辦好學校的理念,把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擺在全局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強領導,構建大人才工作新格局,形成上下聯動、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著眼長遠,高度重視制定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定期召開人才工作會議,總結經驗,部署任務,表彰先進;加大資金投入,確保骨干人才進得來、用得上、留得住。
(2)統籌好規模與質量的關系,更加注重提高質量。堅持規模與質量并舉,更加注重提高質量的方針,同時兼顧效益。從本校實際出發,用好國家對民辦和新建本科院校的政策,積極發展本科專業,努力擴大本科招生規模,適當控制和合理調整專科招生規模,以保持總規模得到適度擴大;更加注重全面提高辦學質量,更加注重深化教學改革,通過優化專業結構,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實踐環節,加強條件保障和經費保障等措施,切實提高辦學質量。
(3)統籌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關系,突出人才培養核心地位。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工作的核心,全力以赴做好提高生源質量、建設師資隊伍、完善教學設施、保障實訓條件等方面工作,千方百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著眼于長遠發展、學科建設和提高師資水平,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從本校實際出發打開服務社會的局面,逐步擴大服務范圍,提高知名度;走文化立校之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著力培育獨具特色的大學文化。
3 關于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思考
我校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辦學時間短,經驗積淀少,如何適應社會的需求,順利實現向應用型職業高校轉型,還有一段較長的探索之路。筆者認為應用型高校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以下幾方面應予以關注和深入思考:
(1)堅持產學研深度合作,走合作辦學之路,要成為服務域內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供給地、主要的科技支撐地;
(2)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格局,走地方化之路,要成為服務域內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經濟社會發展引智的有效服務地;
(3)瞄準市場就業導向,走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一體化之路,要成為服務域內專業人才的儲備地、社會建設的積極參加者。
注釋
① 陳陽,王永剛.試論經濟轉型時期的地方高校發展定位[J].教育與職業,2014(14):34.
② 李琪.應用型科研是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紐帶——以武夷學院為例[J].武夷學院學報,201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