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文奇
摘 要 “校友會就業基地”模式是高校校友參與推動學校就業工作的重要舉措,具有突出的創新性與示范性,也是新形勢下高校校友會創新服務手段新的思路。結合校友資源對于促進畢業生就業所具有的作用,對“校友會就業基地”模式建立的基礎和各階段的落實工作進行研究,并剖析“校友會就業基地”模式在新的就業形勢下所具有的優勢和創新性。
關鍵詞 校友資源 畢業生就業 就業基地 創新
1 校友資源對畢業生就業的促進作用
校友是高校最寶貴的財富,他們分布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準確的信息來源,并且愿意為母校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具有重要作用。①從社會對畢業生就業的要求和高校的辦學實際來說,校友資源對畢業生就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1.1 收集就業信息,反饋用人單位情況
傳統的畢業生就業模式中,畢業生所需的就業信息主要是從學校、社會和家庭等方面獲得的,而在當前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人才需求結構調整、就業競爭趨于激烈的情況下,就需要高校積極地拓寬就業信息渠道。②高校與校友直接建立聯系機制,使校友及時地了解學校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和就業意向等信息,同時將校友搜集的用人單位人才需求信息發布給畢業生;其次,高校校友會還應發揮紐帶作用,通過宣傳教育來培養畢業生主動聯系校友進行就業活動的意識,使畢業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就業意向匹配意向單位,獲取信息,實現就業。
1.2 增進校企互信,塑造高校人才品牌
校友和畢業生之間有著關于母校共同的感情基礎,大部分校友都愿意幫助學弟學妹解決就業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提升不能只依賴于高校的王牌專業或者深耕的行業,必須要對各個專業的就業渠道都進行拓展,通過校友來幫助學校進行宣傳,促進學校和用人單位的相互了解。校友在社會上所取得的成就是高校最好的廣告,社會對一所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是根據校友在社會上的工作業績和貢獻而得出的。從長遠來看,高校要塑造自己的人才品牌,就必須通過校友這個既是“產品”又是“品牌”的群體,充分發揮校友對宣傳母校的天然優勢,提高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③
1.3 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學生培養質量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但是各行業對優秀高校畢業生的需求依然旺盛,對于某一行業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畢業生更加求賢若渴,這反映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量”轉為“質”,也說明高校人才培養專業結構調整方面有所滯后。校友是高校優化專業結構不可忽視的“智庫”。校友們一方面對母校的學科特色、專業設置、培養方式非常熟悉,一方面對所在行業的社會需求、發展前景、轉型方向有著深刻的理解,因此校友不僅可以在母校和本行業的聯系中發揮重要作用,還能對畢業生在社會上的專業契合度進行準確反饋。高校應該充分發揮校友在以上這些方面的優勢,建立以校友為信息源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與反饋機制,及時把握人才需求方向,創新學生的培養方式。
1.4 服務就業指導,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高校畢業生由于沒有在真正意義上接觸社會,一方面就業意愿缺乏切合實際的調整,另一方面對社會需求和各地就業政策缺乏全面了解,就業時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需要得到切合社會實際又具有長遠考慮的指導,因此需要學校在開展就業指導時發掘校友資源的優勢,助力職業生涯規劃輔導。④校友親身經歷了擇業、就業和立業,對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過程有著自己的體會,同時經過工作崗位上的鍛煉,工作經驗和社會知識較為豐富,能夠幫助畢業生準確解答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幫助他們修正就業意向,優化職業生涯規劃。
1.5 接納學生實習,實現就業無縫對接
高校學生實習時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實習時間本來就很短,加上開始實習之后還需要時間去熟悉同事、適應環境、熟練工作內容,真正留給學生去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的時間其實所剩無幾,造成學生實習變成走過場,浪費培養時間和實習資源。學生在校友企業實習可以借助校友之間的熟悉感,較為自然地融入工作中,縮短適應環境的時間,更高效地進行實習。同時,校友企業對學生實習情況的反饋,可以為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專業結構調整提供可靠的參考樣本,幫助高校改進培養計劃,減小畢業生工作能力與就業崗位要求之間的距離,為企業節省崗前培訓的成本,逐步實現“校友企業實習基地”向“校友企業就業基地”的轉化。
2 高校校友會就業基地建立的基礎
高校校友會就業基地模式既是高校充分開發校友資源服務于學校發展的典型手段,又是校友回報母校、支持母校事業發展的重要表現。校友會就業基地模式的關鍵在于校友。校友愿意為母校的發展做出貢獻,是源于對母校的感情,這種感情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對母校天然的感恩之情,但是如果學校在校友畢業后停止了對校友的關心和與校友的聯系,那么校友對母校的感情便無疑會被時間所沖淡,更談不上積極對母校的各項事業提供支持了。
因此,只有在高校做好校友工作,通過校友會這個平臺與校友聯系頻繁、服務熱心、溝通順暢,校友資源得到充分開發的基礎上,校友們才會凝聚在一起,鼎力支持母校的事業發展,校友會就業基地模式也才能有它扎根的土壤和發展的環境。
3 高校校友會就業基地的建立過程
高校校友會就業基地的建立需要學校和校友的通力合作。通過共同努力,首先建立校友會就業基地籌備組。由校友會負責人和就業工作部門負責人牽頭,以地方校友會和畢業生就業校友志愿者為骨干,協同配合,以微信群、公眾平臺、QQ群等方式形成信息池,提高雙方的協作效率。經過前期就業通路的開辟、中期人才流動的對接等一系列工作,最終實現校友會就業基地的長遠目標——營造校友會就業基地的就業生態系統。
3.1 開好源,打開就業通路
地方校友會組織地方政府、就業機構接洽,了解當地畢業生就業政策、重點用人單位信息,并通過本地區可提供就業崗位或可以幫助聯系用人單位的校友進一步與相關企業建立聯系;調查與統計用人單位人才需求,初步與我校畢業生的實際情況相匹配;篩選用人單位,在促進畢業生就業率的同時保證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促成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就業聯系,展開雙向選擇。根據用人單位意愿和畢業生就業的時間節點,適時引導企業與畢業生達成雙向認可,在基地舉辦畢業生供需信息發布與推介會,開拓出“學校—校友會—用人單位”之間的人才通路。
3.2 領好路,服務人才輸送
將與用人單位達成初步就業意向的畢業生輸送到用人單位進行實習;與反饋良好的就業基地用人單位、校友企業共建實習基地,加強畢業生實際工作能力,縮短人才培養流程,減輕企業人才培養的負擔,實現學校與基地用人單位之間人才流動的無縫對接;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形成良好的就業慣性后,定期舉辦就業基地用人單位與校友企業的專場招聘會,拓寬畢業生就業選擇面,加強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人才輸送的持續性。
3.3 護好航,營造就業生態
開展就業基地用人單位、校友企業、和已就業學生的經驗懇談會;將基地用人單位、校友企業的崗位要求和工作經驗編纂成冊;由學校和校友會組織共同拓展就業基地服務項目,如設立應屆畢業生短期免費就業住房和中期廉租房,解決就業學生的后顧之憂。通過一系列的工作,完成用人單位與我校畢業生之間人才生態體統的營造。通過前兩個階段的服務工作,達到基地用人單位、校友企業與畢業生之間的標準化模式。積累企業用人的要求,提前對學生進行相關指導,從學生培養體系方面形成完整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機制。最終實現基地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相互認可,營造良好的就業生態。
4 高校校友會就業基地模式的創新性
校友會就業基地的就業服務模式是根據黨中央“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指示,結合當下高校就業工作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的形勢而提出的。校友會就業基地著眼于解決目前備受關注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發揮高校積累的校友資源優勢,服務于畢業生就業,并在服務手段、服務內容、服務領域和服務標準等方面都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創新,做了很多新的嘗試和探索。
4.1 實現了各方資源的優化配置
校友會就業基地模式充分利用了高校辦學歷史中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淀,結合高校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校友會組織對高校的社會支持功能,合理借助與發揮校友對母校的感情,建立高校與校友會就業基地所在地區用人單位和校友企業的畢業生就業渠道,極大地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
4.2 有助于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
校友會就業基地模式從高校校友會的角度來選擇用人單位,利用校友會就業基地和學校就業部門對用人單位、校友企業進行嚴格的篩選,避免了只注重就業率而忽視畢業生未來發展的情況,充分保證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4.3 具有較強的可復制性
高校的校友遍布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并且各地校友中都不乏有熱心、有能力對校友會就業基地的建設提供支持的校友,各地校友會秘書處人員可以很容易地構成校友會就業基地籌備組中的骨干力量,因此只要是有校友的地方,就有校友會就業基地建立的可能。
注釋
① 王定福.高校就業工作中校友資源的有效使用[J].教育評論,2004(6):9-11.
② 李正軍,文春風.充分挖掘校友資源 服務畢業生就業工作[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20):24-27.
③ 劉茜.校友資源開發與學生工作[J].人力資源管理,2014(6):310-311.
④ 鄧國林.校友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開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