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媚DONG Mei
(洛陽師范學院,洛陽471000)
中國和印度地理相鄰,人口基數最為接近,國情相似度較高。兩國人口之和,為世界的2/5,其中農業人口均占本國人口2/3。兩國的技術人員總數約占世界的25%。兩國的GDP 之和約占世界的20%(IMF)。近幾年,中印的GDP 增速都超越8%。中印在經濟發展、信息技術發展等層面較多共性:城鄉差距大,農村地區相對貧困,基礎設施和信息效率缺乏。
印度和中國同為農業大國,70%人口從事農業,印度人口分散均勻,中國人口相對集中。印度農民優先考慮雜貨店購物。農業材料、農業用具是農民網購的首選,其次是食品和手工用品。印度三大電商平臺亞馬遜、Flipkart和Snapdeal,商品交易總額相當于中國30%,只有12%發生在移動支付。常用電商平臺有Flipkart、Amazon、Snapdeal、Myntra 和Jabong。中國農業電子商務起步較早,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額2018年已突破5000億,農業領域當年銷售額高達1.37 萬億。中印農業電子商務市場未來商機廣闊。
分析中印農業電商的發展現狀發現:中國的農業電子商務框架可以歸屬為Turbain 模型(圖1)。印度的農業電子商務框架接近于MEC“跨科技領域電子商務”模型(圖2)。

圖1 中國農業電子商務的Turbain 模型

圖2 印度農業電子商務的MEC 模型
電子商務的系統流程圍繞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人員流和信用流展開。電子商務交易是這六股流體的高度整合。對比中印農業電子商務路徑發現,兩國并沒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影響中印農業電子商務的重要因素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2.2.1 商流
印度的農業電商的交易對象包括手工藝品、種子、化肥、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農業材料、農產品和食品和雜貨等快速消費品、農業保險服務、農業融資信貸服務等。另外農業天氣預報、市場行情、農產品檢測分級、土壤測評、農技知識和咨詢服務、農民所需的健康衛生和教育、娛樂服務等信息產品也是農業電商的主流。經營的電商企業涉及Flipkart、Snapdeal、Amazon 和阿里巴巴投資的數字支付公司Paytm。
中國農業電商的交易主體為農產品、家電產品和雜貨類快速消費品。種子、化肥、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農業材料通過電商渠道購買量較少。經營的企業主要有阿里、京東、騰訊、新希望、人和商業、樂視控股和恒大集團等。
2.2.2 信息流
目前印度電商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互聯網覆蓋率低以及缺乏本地語言支持,農業電商的信息流依賴ICT、SMAC 技術和移動智能手機。印度人口低收入群體比重大,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較低,ICT 技術推廣難度較大,需要在村級層次上有一個Sanchalak 來管理ICT 技術平臺。印度互聯網用戶為5.66億(2019),農業電商未來方向是移動APP 技術。如電商公司Flipkart 和Myntra2016年全面轉向移動手機客戶端。信息流的研發核心是在網絡不順暢地區推動手機網絡刷新的Service Workers,以及APP 的消息推送和主屏訪問功能。印度技術人員相對充裕,為信息流的研發和通暢提供了人力資源保證。
中國農業電商的主要載體有農業電商平臺,大數據平臺、農業物聯網、互聯網云服務。農村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夠,寬帶安裝成本偏高,導致農村網絡覆蓋率不高,互聯網普及率比較低。由于傳統購物習慣和較低文化水平的局限,導致農村非網民的轉化難度加大。為此,阿里平臺淘寶銅仁模式的“村淘小二”開發模擬了印度ICT 的Sanchalak 職能,彌補了農業電商互聯網應用不足的缺陷。阿里平臺現有的農民種植、養殖、生活、信貸方面的大數據和京東業務的物流、營銷、金融等大數據,為農業電商信息流的通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2.2.3 資金流
印度的信用卡、借記卡普及率低,貨到付款成為37.5%的客戶信賴的唯一支付方式,也是印度農業電商的首選付款方式。在線支付的方式,消費者接受較慢。因此資金流形式較為單一。近幾年,75%的印度語言互聯網用戶逐漸偏愛電子錢包支付。政府也在積極推廣電子化的措施。
中國互聯網金融普及,參與主體更加多元。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均在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申領銀行牌照,創建純線上的互聯網銀行新業態;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也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推出移動金融,如手機“移動銀行”、APP 金融服務、“NFC-SIM卡”模式的近場移動支付、微信銀行、直銷銀行等。農業電商的資金流支撐體系有四類:①依托支付和電商獲得數據和用戶的電商綜合金融,如阿里的“螞蟻金服”和京東“3F”戰略的農業信貸和農業資產管理業務。②依托產業鏈信息化獲取數據和用戶的農業產業鏈金融,如新希望集團的“福達計劃”和大北農的“智慧大北農”的農資貸款和農資管理。③依托線下信貸員,建立農業生產標準數據庫的第三方P2P 貸款,如沐金農的“Knowhow”數據庫和貸幫的農業數據庫。④分期/融資租賃的利基市場,如宜信“農租寶”的活體租賃和農機融資租賃平臺“農分期”。
2.2.4 物流
印度物流發展緩慢,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城市道路狹窄且交通擁擠,運輸時間長,目前沒有形成完整的物流和供應鏈體系,成為制約農業電商發展的主要瓶頸。為了改善物流狀況,許多大的電商公司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如Flipkart 60%客戶分布在中小城鎮,為方便配送及時,其融資10億美元,在印度多個城市建設更多倉儲。
中國農業電商的社會物流系統遠不成熟,供應鏈、配送、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仍然有待提升。物流與電商融合發展,如中國郵政、中鐵快運、順豐、申通快遞等物流企業拓展電商業務。淘寶、京東自建物流體系,如阿里巴巴的“菜鳥網絡”、攜手海爾集團的家電大件商品物流,京東的有機農業冷鏈配送,蘇寧的“半日達”“急速達”“一日三送”等特色化物流服務,卡行天下通過線上線下公路物流等,推動物流網、配送網、服務網、信息網“四網融合”。在農村開設線下站點是農業電商物流發展的主流趨勢,如阿里2015年的“千縣萬村”計劃。
2.2.5 人員流
①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中印人口規模相當,但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印度的低收入人群比重大,中產階級比重小,僅12.8%(2017)。消費行為和消費結構明顯不同。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很大。農業電商對初級農產品、食品、生產工具、生產材料需求較大。
中國的農業人口超過8億,中低收入人口超過60%,成年人口中中等收入家庭占21.4%。農業電商集中在對深加工農產品、食品衣物(40%)、家庭耐用消費品、家用電器、交通通信、娛樂、農業技術、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
②人口文化程度。2018年,印度35 歲以下人口有8.7億。全民識字率74.04%。2018年,印度智能手機用戶接近4億,PC 端網絡用戶大約3億。目前印度的網民規模是中國的2/3,而印度互聯網普及率僅為41.8%。目前印度的網購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8000 萬至1億人,印度農業電商市場有望在2022年超過1000億美元。
中國農業人口8.3億(2020),35 歲以上農業人口超過3.07億,全民識字率超過95%,99%農業人口為高中以下學歷。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民9.4億(CNNIC,2020),農村網民占75.3%,到2018年國內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有望超過202.93 萬億元。
2.2.6 信用流
印度現代零售體系落后、實體店競爭激烈、信用卡使用率極低。印度較大的網上信用支付體系有PayZippy 和PayTM。電商企業Flipkart 最早建設了支付系統PayZippy在線支付,但發展緩慢。阿里巴巴戰略投資印度支付企業PayTM,2015年融資6.8億美元。很多電商企業與手機廠商合作,加強信用服務,如Flipkart 與小米合作。
中國因金融信用體系不完善,信用卡普及和使用率較低。但移動支付體系發展較快,我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達7.33億(2020)。移動支付形式有短信支付、微信支付、NFC近場支付、語音支付、二維碼支付、手機銀行支付、刷臉支付等。獲得拍照(2011)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中,支付寶、財付通、快錢占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支付寶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獨立第三方信用支付平臺(2014),擁有活躍用戶4億。支付總額已超9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