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湛LIU Zhan;馮珂FENG Ke
(北京建筑大學城市經濟與管理學院,北京102616)
工程返工是建筑工程實踐過程中的常見現象,會造成成本、質量、工期等多種工程績效的降低,給項目各參與方造成不容忽視的損失。關于工程返工,尚沒有統一的定義,但不同學者或機構的定義中均涉及:為達成原定目標而利用額外時間重新開展的工作(Ashfrod 1992;美國建筑業發展機構1995),或由于施工錯誤而不得不重做工作(Josephson 2002;Love 2002)。
通過梳理近十年國內外關于工程返工的研究成果,如表1。國內外學者采用案例分析、調查研究等方法針對返工原因、返工影響和返工對策等三個主題開展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結論。本文將采用文獻綜述的方法,基于對以往工程返工相關研究的回顧,系統總結工程返工影響、原因與對策,以期為相關人員了解返工問題的內在機理提供參考。

表1 近十年工程返工的研究文獻梳理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可以得出工程返工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成本(成本損失、超支)、工期(局部或整體工期拖延)、資源(資源浪費)、效益(利潤、投資效益降低)等方面,另外也可能會存在質量、安全隱患等。
在以上影響因素中,成本仍然是影響最大的因素。工程返工成本一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主要指為了糾正施工錯誤,保證原有工程建設目標的實現而額外增加的成本[2]。部分國外研究表明,工程返工成本最高可達到項目整體成本的19%,平均來看也有3%左右[1]。國內住宅類項目的平均返工成本為項目總投資的4.95%[2]。
直接返工成本是指工程返工所直接引發的、可以根據返工活動加以量化和估算的一類成本,如生產人員的工資成本、機械和設備的投入、工程材料的浪費等所引發的成本和費用等。對直接返工成本合同額占比的統計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直接返工成本的合同額占比統計
間接返工成本是指難以根據返工活動加以量化,與返工形成的產品或建筑無直接關系的一類成本,如企業的內部管理費用、損失潛在客戶的成本、公司聲譽的負面影響等。相對于直接返工成本,間接返工成本難以進行量化。一般而言,由于間接成本涉及的方面較多,其數值也要大于直接成本。如有研究表明,工程返工的平均間接成本為項目合同額的5.6%[6]。
我國工程建設項目目前仍多采用傳統的設計、施工分離的發承包模式,業主往往要求設計方盡早提交設計方案,若前期設計人員專業水平低下,往往會犧牲設計質量,導致設計文件深度不夠,產生大量的設計錯誤、缺陷等問題。并且由于設計任務是由不同的設計單位或團隊承擔,若設計工作整體缺乏有效的溝通會導致設計失誤或遺漏,設計方案的整合性較差,導致施工過程中設計變更頻發,從而引起大量工程返工。此外,目前的發承包模式極大限制了設計方與施工方溝通。一方面,在設計和施工階段,部分設計人員長期缺位施工現場,對現場條件和施工技術了解不足,設計方案的落地性差;另一方面,設計與施工的溝通渠道不暢通,部分施工人員無法全面理解設計意圖,導致施工過程中走樣,返工現象時有發生。
從責任方來看,業主是建設項目的最大管理者,業主時??紤]項目各方面效益和目標而對項目提出變更。當業主協調能力不足,對設計與施工現場管理能力差,就會對變更缺乏有效控制和協調,從而因此引起大量不必要的返工現象發生。
近年來中國建筑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建筑從業人員門檻降低,導致現場施工人員的文化程度較為低下,在進行建筑施工行業前專業知識不足,專業能力不夠,這就給承包商的現場管理帶來極大挑戰。同時建筑從業人員的素質也良莠不齊,高素質、高水平的項目經理等現場管理人員短缺,行業管理也較為混亂,常常出現項目經理不熟悉或者不愿意遵循良好的項目管理流程,如違反工程建設的基本程序和不當縮短施工周期,導致額外的返工。此外,一般建設項目的總承包商都會進行不同程度的專業分包,因此分包商的管理也會影響工程的返工,由于涉及專業知識不同,總包商現場管理能力不足,就很難在不同分包商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引起由于溝通不暢造成的工程返工。
施工材料和機械問題是現場返工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中國,由于行業管理混亂,監督部門監督力度不足,許多負責材料和設備管理人員并沒有嚴格控制主要建筑材料的質量,甚也沒有實施強制的現場監督檢查,甚至為了利益偷工減料,透過近年來的各種媒體報道,就可以看出在中國很多劣質建筑的產生就是由于使用劣質建筑材料。
施工工藝和技術對施工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不成熟、高效的施工技術施工效果差,不僅浪費時間資源,還會造成大量工程返工。此外由于建筑業本身具有碎片化、復雜性的特點,我國建筑行業仍具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特點,對高新技術的利用較少,是數字化發展的洼地,各方人員缺乏一個支持整個生產過程的通信和信息傳遞、交換、檢索和存儲的平臺減少信息壁壘、提高工作效率,這都不利于實現項目的精細化管理。產業生產力水平低,施工質量難以控制,返工現象就勢必發生。
項目溝通是信息交換、避免沖突、協調合作的重要手段,是各方工作的重要橋梁,也是自身提高效率的保障。相較于更為合理的矩陣式組織結構,中國建筑企業的組織結構大多是直線化或功能化的,不利于內部和外部的有效溝通。此外,雖然信息技術被國際主要承包商廣泛采用以提高其項目通信管理能力,但我國建筑業在項目管理實踐中卻很少使用。
在其他國家,設計管理是減少工程返工的重要對策。在前期設計階段,應充分重視設計方案的可施工性和可落地性相關的評價,通過對設計方案的細化和完善,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在施工階段,應鼓勵施工單位與設計單位開展密切協同與合同,有條件的項目可試行建筑師負責制、全過程工程咨詢或者設計施工總承包等模式,鼓勵設計單位介入后期施工過程,合理進行資源整合,減少溝通不暢引發的返工現象。同時,應重視最新數字化技術在設計、施工環節的應用,如使用建筑信息系統(BIM)、虛擬現實VR等工具,不斷完善設計方案,打通設計、施工等信息孤島,提升項目的實施效率。
在建設項目中,由于業主過程管理不善,經常發生進度調整和投資變動。雖然完全避免計劃變更是不可能的,但建立全過程的協商機制,將經濟措施和組織措施相結合,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變更,提高過程管理的效率。此外業主應注重分析收集各類變更風險,并采取策略性對策,管理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變化。
在建設項目中,引入管理學的工具和視角,提升建筑質量同樣是值得關注的一個方向。如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通用公司質量管理專家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理念,即以質量管理為中心,構建全員參與的管理模式[7]。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提出了PDCA 的管理循環,同樣可用于減少返工事件的發生。如針對建設工程中的返工現象,首先應分析導致返工質量問題出現的各種影響因素與原因,其次針對所識別的因素應制定解決方案并加以執行,然后根據方案及措施的執行效果判斷是否需要進行下一步的調整,最后是根據總結的經驗與教訓投入到下一個PDCA 循環中去。
與國際研究相比,近年來國內對于工程返工也逐漸重視,但研究成果依然較少。不論是從建筑項目本身質量還是對行業的整體發展來講,工程返工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基于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大量梳理總結,系統總結了工程返工的原因、影響和對策等,為我國學者研究國內工程返工問題提供了借鑒與參考,也對提高建筑業的利潤和節約社會資源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