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逗DOU Dou;馮濤FENG Tao
(金埔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0019)
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近年來,鄉村振興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績,許多鄉村的振興多是離不開鄉村旅游,尤其自然資源和歷史悠久的村落走得較為靠前,因為總結出鄉村振興,旅游先行這一經驗。但還有眾多鄉村先決條件一般,例如江蘇北部的大多數鄉村,大環境沒法改變,就從后天入手,挖掘特色、打造特產,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要有產業支撐,才能實現經濟持續發展。江蘇省提出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中的“特”字就是在于產業突出,強調一村一產,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加快實現鄉村的復興和發展。尤其疫情的發生讓人們放棄長途游,更多愿意選擇近郊短途游,為周邊鄉村游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各地也是使出渾身解數,爭奇斗艷,呈現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本文選取涵洞村作為江蘇北部村落的代表,通過調研梳理現狀資源和已有規劃,進行多規合一分析,對其土地整理、空間布局、發展路徑進行總結,旨在為同類鄉村發展提供借鑒。

圖1 多規合一路徑
涵洞村隸屬于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最北端的徐溜鎮,淮沭河南北向穿村而過,距離鎮區約8 公里,國道G205山深線、新長鐵路東西向鄰村而過。
淮沭新河、六塘河自村莊中部穿過,兩河交錯;村域內河網密布,具有良好的排水條件,一般不受大規模的洪水危害,是典型的蘇北水鄉,境內水塘、魚塘、灘涂地眾多。村莊聚落呈團狀、帶狀分布;水田交融、水環相抱,生態空間較好??v橫交錯的骨干水系格局,臨水并行的田間道路,現狀建設空間十分分散;農業基礎深厚,與內部農業空間及外部生產生活空間均有道路聯系。田園地景要素殘缺,僅部分耕地零星分布,未形成完整的空間體系,綠地(林地)面積小,不能滿足居民休閑游憩需求。環境品質低下,風貌特征雜亂,文化有待挖掘與傳承。
人口處于收縮狀態,老齡化趨勢明顯,留守兒童與獨居老人以成為現實,缺少關懷與生活供給;產業發展不具規模,土地利用零碎分散,缺少就業機會,導致大量年輕勞動力缺失交通通而不達,產業輸出與資源引入能級較低。
涵洞村的歷史,當地村民語焉不詳,它是流沙日積月累形成的,悄無聲息,因它村口處有一座地下涵洞,便把它叫作涵洞村,一直沿用至今。村域總面積約317.01 公頃,下轄6 個村組;依據《淮陰區徐溜鎮鎮村布局規劃(2019版)》涵洞村中大周莊屬于集聚提升類村莊,小周莊屬于屬于特色保護類村莊。對集聚提升類村莊要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激活產業、優化環境、提振人氣、增添活力,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此次調研重點對農用地整治、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生態保護修復潛力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評估分析。對已有規劃和現狀資源進行整合比對,最終落到一張規劃總圖上,并以此作為基礎。(圖1)
鄉村的主體是農民,所以在謀劃發展中一定要讓農民參與其中,充分考慮村民意愿,兼顧各方意見,結合各級地方政府的方針政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科學合理的進行長遠規劃。村民對住房以及居住環境提升、配套設施完善、產業升級等方面意愿強烈,希望能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增加村民收入,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改善居住環境村,居住用地內部要求增加廣場等公共活動空間,為村民提供休憩游樂的場所。②完善活動場地、小商店、幼兒園、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建公廁、污水管網等市政設施,建設停車場等。③要求改善住房條件,風貌較好的特色民居進行保留修繕,較差的民居拆舊建新。④希望依托優越區位條件,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從而創造在本地就業的機會,增加村民收入。
基于上位規劃和現狀條件,從村莊特色、產業發展出發,研究村莊發展方向和目標定位。以打造“蘇北生態田園示范村”為目標,深入挖掘村莊田園文化,以“農旅”為產業新觸媒,助推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核心突出農旅休閑型的示范引領作用,田園市集的當代體現。優化空間布局,農業復合高效,完善設施配套、提升環境品質、注重文化傳承、實現農旅產居高度融合的特色田園鄉村。
鄉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如何能吸資源引人氣?可分三步走,一是造環境,筑巢才能引鳳,主要是對鄉村環境進行基礎性整治和提升,按照“路、水、田、村、文”五位一體的模式整體提升,路成環,分層次;水成網,真有趣;田成片,花裝扮;村成景、多功能;文點睛、展靈魂,達到生態優、村莊美的基本目標;第二步聚人氣,依托田園風貌,挖掘民俗文化,策劃農事節慶活動,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一定的影響力。第三步就是引產業,環境好,有熱度,這時招商引資會相對容易一些,而且能有一定的主動權,可以吸引一些高質量的產業,完成產業更新,達到持久發展的目標。
規劃充分考慮底線管控,彈性預留,通過開發底線梳理,考慮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村莊建設用地控制線、河道保護藍線、生態紅線4 類限制要素,疊加后作為建設用地協調控制要素。按照“農業空間規模高效、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建設空間宜居適度”的總體原則,以用地布局規劃為基礎,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及規定,確定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建設空間,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耕地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升、布局更集中連片。嚴格管控村莊建設用地底線,鎖定用地總量,有序推進搬遷撤并與集聚提升,明確居住用地規模和布局。綜合考慮村莊發展,結合白地、“點位”預控、機動指標方式彈性管控村莊建設。遵循生態優先、嚴格管控、獎懲并重的原則,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根據主導生態功能定位,實施差別化管理,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采用藤蔓規劃原理,強調鄉村發展的過程猶如藤蔓生長一樣,植根當地生態環境,凸顯水繞田園的自然風貌。延續村莊布局肌理,確定基本構架,提煉特色,并對文化進行聚合與傳承,形成各具特色的聚落組團。利用現有道路基礎優化交通,路網像藤蔓一樣自由蔓延,村落沿路成組而聚,一切都是原生的痕跡,沒有刻意而為的規劃。整合新舊院落,融入主題空間,提升品質,打造田院共融。形成碧水環繞金色田園、綠樹掩映磚瓦院落的蘇北水鄉風貌,體驗的是船在水上漂,人在畫中游的浪漫生活。(圖2-圖4)

圖2 涵洞村鳥瞰圖

圖3 村口標識

圖4 田園院落
從農業發展規律中探索未來產業發展路徑——產業化、特色化、多元化。依托現有農業基礎及發展趨勢,做大做優,突出小麥種植+有機大米為基石,有機魚養殖為特色,結合水稻發展輪作種植模式,輔以設施農業、瓜果苗木、生豬養殖進而擴大產業鏈條。構建產業品牌,實現農業高效化、生態化、品牌化、標準化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深度挖掘與利用文化教育資源,傳承耕讀文化,融合文化創意業態,以“文教+”為產業引擎,“教育休閑型”農旅產業為特色,現代田園市集實踐,積極融入區域產業分工,促進一三產高度融合。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有效實施路徑,涵洞村依托自身資源特色,規范土地整理,凈水保田,提升基礎環境,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同時利用現有農業優勢,提檔升級,發展旅游,增強內生動力,最終實現“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具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田園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