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彬
【中圖分類號】R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1-006-01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目前,人們講究有病早治,沒病預防,這就使得健康體檢成為人們的一種新選擇。生活中,不論是去體檢還是生病診療,醫生通常會讓我們去做血常規檢查,然而很多人在做血常規的時候都比較被動,甚至不愿意去,為什么呢?很多人都覺得做了血常規檢查沒什么用,自己又看不懂,隨后還不是憑著醫生說,干嘛要去花冤枉錢,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血常規是人們身體狀況檢查中最常見的檢查項目,它能直接的反映出人們的身體狀況,為醫生診斷提供依據。那么對于患者來說,我們到底該怎么去查看血常規報告,從而初步判斷自己身體狀況呢,今天就給大家來科普一下。
1 什么是血常規
說起血常規,估計很多人在醫院檢查或在體檢的時候都做過,但究竟檢查內容,又檢查出了什么結果,相信很多人都一頭霧水。血常規是醫院檢查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檢查項目,它是在抽取人體血液的同時,借助現代檢測設備和技術,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的過程。通過血液狀況的檢查,人們能及時準確的發現各種疾病,為實際的治療、用藥停藥提供指導,這也是醫院為什么將血常規檢查作為關鍵檢查指標的重要原因。
2 血常規檢查報告內容
查看血常規檢查報告是很多患者都比較頭疼的事情,很多人都抱怨:我看到血常規報告上的數字都頭疼,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到底表示了什么。其實這主要是不了解血常規的內容所引起的。在醫院檢查中,血常規檢查的儀器雖然各有不同,但是基本的檢查項目是一致的。從整體來說,血常規檢查報告的指標可分為兩類,其中,第一類是實際的檢查結果,第二類是檢查項目的參考指標。
一般來說,白細胞、紅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比較關鍵的檢查內容。就白細胞而言,當其計數數值升高時,人體就存在感染的威脅,而當其指標降低時,會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傷寒副傷寒、嚴重敗血癥等癥狀。紅細胞檢查的項目較多,有血紅蛋白值、紅細胞技術計數值、血小板計數等內容。通常,分析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計數,就能發現患者是否存在貧血狀況,并且在診斷過程中,血紅蛋白的數值起到了關鍵作用;而在血紅小板計數中,應將實際檢測參數與標準參數進行對比,如果血小板計數大于標準參數,這表明該指標處于高凝狀態,容易出現血栓,當血小板指標較低時,存在出血傾向,該階段應嚴禁手術、穿刺和介入。中性粒細胞計數和比值往往對照檢查,當中性粒增高時,人體受細菌感染的威脅較大。淋巴細胞計數和比值計數較大時,人體受病毒感染的威脅較大。此外,一旦淋巴細胞計數和比值超出標準技術,則人體容易受寄生蟲感染。
3 血常規報告初步判斷方法
在了解血常規報告包含內容后,血常規報告指標判斷的過程就較為容易。實際判斷過程中,需要準確判斷的指標包括:
第1,先來判斷反應蛋白的指標,從檢查過程來看,反應蛋白檢查是一個初步篩查的過程,其能判斷人們是否存在細菌感染,與白細胞指標相比,反應蛋白的變化更加靈敏,對比血常規報告上反應蛋白的檢查指標和對比指標,就能發現人體是否存在疾病。第二,判斷完反應蛋白指標后,接下來就應觀察白細胞的檢查參數,白細胞數值越高,說明人體細菌的數量就越多,身體更容易遭受感染。一般來說,當白細胞數值超過10000時,則表明檢查對象可能存在細菌或病毒感染。該檢查環節中,應正確區分白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差異,避免出現誤判誤診狀況。第三,觀察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和絕對值是較為重要的兩個指標,就細胞百分比而言,數值越高,則表明疾病處于持續加重狀態,而在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分析中,低于正常值,則表明患者存在病毒感染狀況。第四,觀察血常規報告的紅細胞指標,血紅蛋白值是判斷是否存在貧血,男性成人血紅蛋白<120g(女性成人血紅蛋白<100g)為輕度貧血,其值判斷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貧血,根據紅細胞計數值及相關參數可判斷小細胞貧血還是大細胞貧血。第五,應重點關注血小板的指標,血小板數值越高,說明人們的感染次數越多,如果人體反復出現感染,那么他的血小板數值就會保持在400~500萬。第六,還應對嗜酸細胞、嗜堿性細胞絕對值、單核細胞百分率和單核細胞絕對值進行觀察,進而發現血常規報告中所表達的隱性信息,實現人體健康狀況判斷。
生活中血常規檢查已經逐漸普遍,在血常規檢查中,我們不僅要學會準確的讀取血常規檢查報告,還應盡可能的提升檢查報告的準確性。如何提高血常規檢查報告的準確性呢,首先,檢查標本為新鮮靜脈血(檢查前12h之內盡可能保持空腹狀態),同時在檢查過程時應放松心情,避免造成血管收縮,增加采血難度此外,抽血結束后,還應規范的按壓取血針孔部位,嚴禁搓揉取血部位。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證血常規檢查規范的同時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度,為人們健康生活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