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1-010-01
關愛兒童健康成長,避免兒童受到意外傷害,降低傷害指數,則必須教導兒童及其救助者做好傷害的預防與現場急救工作。目前,導致兒童受到傷害甚至意外死亡的主要因素有七種,分別是跌打、溺水、動物抓咬、灼燒(燙)、交通事故、呼吸道受阻和利器所傷等。從傷害類型來看,主要分為傷口流血、燒傷與燙傷、溺水、交通傷害、呼吸道堵塞五大類型,以下內容就是這五種傷害的預防和現場急救措施:
1 傷口流血特征與處理方案
兒童(特別是幼兒)在行走或者跑步過程中有時會跌倒,很容易造成擦傷,或者在使用和觸碰到利器(像刀具)過程中被劃傷,進而導致傷口流血,如果流血過多或者不及時處理必然會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對此,應做好六項基本處理工作:第一,洗手。在對兒童流血的傷口進行處理與急救前,救助者必須用洗手液或者肥皂將雙手洗干凈。第二,戴上防毒手套。在接觸兒童傷口之前,救助者應戴好防毒手套,以避免自己的手觸碰兒童傷口或者接觸到血液。第三,在接觸兒童傷口部位的利器時應格外小心,如果有刀具、鋼針、鐵釘或者玻璃碎片等異物在兒童傷口內,不能立刻直接取出,應盡快送往附近醫院進行救治。第四,如果傷口僅屬于表面輕微的擦傷,可以用清水沖洗傷口,清洗完畢后,用干凈的毛巾擦干水,再用酒精與棉簽進行消毒,最后,用醫用紗布進行包扎。如果傷口存在較快的出血速度,就必須先進行止血,然后再包扎傷口。如果受傷部位在眼睛及其附件,切忌讓兒童揉眼睛,應立刻進行清潔與止血,并送往醫院救治。第五,要用醫用膠布和創可貼覆蓋清潔過的傷口。第六,如果傷口范圍較大,受到了細菌污染,有大量的出血,必須盡量送往醫院進行專業處理,實施抗感染性治療,并為受傷兒童注射破傷風疫苗以防止傷口感染與惡化。
2 燒傷與燙傷處理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電器、熱水袋或者煮熱粥、燒開水都有可能導致兒童(特別是低齡兒童)被燒傷或者燙傷。據調查了解,在兒童燒傷與燙傷案例中,有64%的兒童是因為不慎碰到高溫液體,12%的兒童是觸碰了滾燙的電器,8%的兒童是因為用打火機或者火柴時不慎燒傷。對于燒傷與燙傷處理,應根據傷情采用最佳急救方法。通常,燒傷被分為三度,其中,一度是指表皮被燒傷,傷情具體表現為皮膚表面出現了紅斑;二度屬于中層燒傷,具體表現為皮膚出現了大量的紅斑與水泡;三度是深層燒傷,這種傷情最為嚴重,會給皮膚與皮下組織造成損傷,治愈后往往會留下疤痕。從燒傷面積來看,如果兒童燒傷面積達到10%以上,就屬于重度燒傷,更為嚴重的是會導致兒童休克,使兒童出現頭暈眼花、口渴、心慌、呼吸困難甚至死亡等問題。對此,救助者在發現兒童被燒傷或者燙傷后,應該立即用冷水沖洗受傷部位,并浸泡幾分鐘,直到受傷部位離開水之后不再感到疼痛,或者用冷敷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兒童身體抵抗力較弱,因此,在冷敷過程中應注意保暖,如果兒童出現發抖現象,就必須停止冷敷。其次,如果兒童被燒傷或者燙傷的部位穿著衣服,就要先用冷水進行沖洗,然后,用剪刀小心地減除傷口部位的衣服,不要硬脫或者撕扯傷口部位黏結的衣服。再次,如果兒童傷口部位出現了水泡,不要立刻擠破水泡,等水泡漲大后,應該先用酒精進行消毒,然后再用經過消毒的縫衣針或者針管將水泡刺破,慢慢寄出里面的膿液,切忌剪除表皮。
3 溺水預防與急救措施
在夏天,很多兒童因為好奇會去河流、湖泊等區域游泳進而導致發生溺水事件,也有部分兒童是不慎落水。對此問題,一方面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教導兒童遠離危險區域,以免發生溺水事件。另一方面,對于溺水兒童,必須在第一時間內讓專業救助人員進行及時救援,同時,應撥打120急救電話。在溺水兒童被救上岸之后,應將其平放在穩固的地面區域,迅速清除兒童口腔與鼻腔內部的雜草和淤泥等異物,如果兒童已處于昏迷狀態,呼吸微弱,甚至沒有呼吸,則必須立刻實施心肺復蘇,并由醫院急救人員進行現場急救。如果溺水兒童神志清醒,只需要脫掉濕衣服,適量飲用姜糖水與熱茶,注意保暖。
4 交通傷害急救措施
據調查統計,低齡兒童受到交通傷害甚至因此死亡的原因是兒童沒有監護人陪同,橫穿馬路或者處于盲區。小學生和初中生時常是因為騎自行車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在路上與同伴打鬧嬉戲而受到交通傷害,也有部分交通傷害是因為司機的全責。對此,一方面應教導兒童學會自救與逃生,另一方面,在救助過程中,不能隨意移動受傷的兒童,應撥打120進行救助。
5 呼吸道堵塞急救措施
一般情況下,呼吸道堵塞造成的傷害這種案例大多是嬰幼兒,他們年齡小,好奇心強,有時會把玩具、紐扣、豆類等微小的東西放進嘴里下咽,導致呼吸道被堵塞。對此,應該在第一時間內打開嬰幼兒的呼吸道,在急救過程中不能用力過大,切忌喂水,并及時將嬰幼兒送往醫院搶救。
綜上所述,在兒童傷害急救處理過程中,救助者應根據具體傷情采用最科學的急救措施,并及時將重傷的兒童送往醫院進行救治。另一方面,要教導兒童學會自救,不斷提高兒童的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