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中圖分類號】R782.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1-012-01
多數患者在關注自身疾病的手術治療時,主要注重于手術醫生的技術和手術方案的選擇,并會去認真了解手術的過程,雖然都知道手術時需要麻醉,但對于麻醉的作用卻知之甚少。對于不少患者來說,麻醉就是手術的必備條件,并不會影響到手術的成功,殊不知,麻醉操作和手術操作是兩個概念,在整個手術過程中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進行麻醉知識科普,帶你揭開麻醉的神秘面紗。
1 什么是麻醉
自從18世紀中葉,氧化亞氮(笑氣)被發現并被用于牙科手術以來,麻醉已經歷了將近300年的發展,并在手術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麻醉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藥物讓患者全部或部分機體失去痛覺,為手術創造良好條件,讓患者在安全而且基本無痛苦的情況下完成手術,除了手術,麻醉還用于重癥監護、急救復蘇、疼痛治療等情況。
2 麻醉方法有哪些
麻醉方法主要分為四大類,即全麻、椎管內麻醉(即俗稱的“半麻”)、神經阻滯和局麻,每一大類都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操作方法。局麻一般適用于體表的小手術;神經阻滯適合上下肢手術;椎管內麻醉將麻藥注射到椎管內不同層次,以保證手術區所在的平面失去痛覺,便于手術進行,包括硬膜外、腰麻及兩者的聯合;全麻最為復雜,就是通過靜脈麻醉、吸入麻醉氣體等,讓患者完全失去知覺,適合時間較長、較復雜的手術,這一過程中需要麻醉師全程監測生命體征,并隨時處理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3 術前麻醉訪視
在患者接受手術前,麻醉師會到病房對患者進行麻醉訪視,不僅和主管醫生就患者病情進行溝通,還會對患者進行提問,需要清楚的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近期用藥史、過敏史,以前有沒有接受過手術、何種麻醉方式,以判斷患者是否能承受手術麻醉,并了解患者經濟狀況、個人意愿,結合手術需要,最終決定麻醉的具體方式。所以,在面對麻醉師提問時,患者不能隱瞞,而是需要盡可能詳盡的提供資料,便于最終方案的確立。同時,由于個體差異,麻醉過程中存在一定風險,需要患者及家屬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4 術前患者準備
由于對手術的未知、對疾病的擔心,不少患者可能存在緊張情緒,這時,需要加強和醫生的溝通,將你的疑惑和焦慮告訴醫生,對醫生建立信任并對自己的疾病治療建立信心,接受醫生對你的睡眠治療,以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提高機體對手術的耐受。
嚴格遵囑飲食及準備。決定接受全麻、半麻的患者,需要將近期服藥情況(特別是有沒有服用阿司匹林)、是否在生理期、有無發熱、對什么東西過敏等具體信息告知醫生,讓醫生綜合上述信息作出是否可行手術及麻醉方式的準確判斷,盡可能降低風險。
接受全麻或半麻的患者,一般事先需要灌腸,禁食6-8小時,禁水4小時,以免在術中出現反流導致誤吸。但需要根據患者具體手術情況對術前1天飲食及術前禁食禁水時間作一定調整。進入手術室前需取下假牙以免插管時脫落,將身上的貴重物品交與親屬保管,更換衣、鞋,戴手術帽。
5 麻醉處理
接受局麻的患者,醫生會在手術區打針阻滯神經。
接受全麻的患者,護士會打靜脈留置針,胸前貼連接心電監護的電極片,綁血壓計袖帶,戴上監測血氧飽和度的指套;若手術較大較特殊,還需要行動脈或深靜脈穿刺作相應的生命體征監測。
接受半麻的患者,需根據醫生要求,側臥在手術臺上,盡可能抱膝弓背,麻醉醫生消毒、鋪巾后會在脊椎間隙打針,推注麻藥,之后會讓患者準確訴說異感,使醫生能正確判斷麻醉平面。整個過程中,患者不能隨意活動,若有不適需及時告知醫師,便于醫師處理。
6 術后處理
由于手術、麻醉會干擾到機體正常生理,不少患者在術后需要被送入麻醉恢復室,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回病房,但若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會被送往重癥監護室(ICU)。麻醉后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血壓不平穩,術后疼痛,患者無需緊張,這些都是麻醉及手術后可能出現的現象,我們的醫生會通過止吐、控制血壓、鎮痛等方式,幫助你較平穩的度過術后急性期,幫你盡快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