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敏
【摘要】目的:探討俯臥位通氣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病人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方法:將我科2018年收治的52例ARDS 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6例, 對照組A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B在此基礎上給予間斷俯臥位通氣。結果: 通氣24h兩組病人血氣分析,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氧分壓(PaO2)、氧合指數(PaO2/ FiO2)、血氧飽和度(SaO2)等參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心率(HR)、呼吸(RR)、平均動脈壓(MA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俯臥位通氣可以有效改善 ARDS 病人各項血氣分析指標。
【關鍵詞】俯臥位通氣;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護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R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1-127-0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種肺內外致病因素導致的急性進行性呼吸衰竭,是危重病人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死率高。俯臥位通氣(PPV)作為ARDS輔助治療的一種手段,最早在1974年提出,即人工徒手使患者在俯臥位下行機械通氣,以幫助患者改善通氣功能一種體位治療方法。它可以減輕患者背側肺組織壓力,促進肺泡復張,改善氣體交換[1]。目前,PPV作為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2018年我科共收治52例ARDS病人,給予間斷PPV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① 診斷符合ARDS患者,確診后48h內;②無俯PPV治療禁忌癥;③血氣分析PaO2/ FiO2≤300mmHg (呼吸機參數PEEP≥5 cmH20)。 排出標準:①確診超過48h;②有PPV治療禁忌癥,不適合翻身。③血氣分析PaO2/ FiO2>300mmHg。本研究共收集52例ARDS病人,其中男29 例,女23例,平均年齡(52.22±12.86歲),隨機分為對照組A和觀察組B各26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兩組病人均使用機械通氣治療,對照組A給予常規治療護理,觀察組B在此基礎上給予間斷PPV治療及綜合護理干預 。
1.2.2 實施方法 需熟練掌握PPV技術醫護人員來實施體位治療,翻身前充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停止鼻飼。實施治療一般需7名醫護人員,翻身時,1名醫生負責協調指揮站在患者頭側;患者兩側各站3人,負責肩、腰、臀及腿部,轉換時,先將患者平移至床一側,再向病床對側翻轉,使患者側臥,至后移成俯臥位。頭部墊高,頭下墊凹形枕,使顏面部懸空偏向一側;關節處墊軟枕,使腹部懸空,防止腹主動脈受壓,影響靜脈回流,兩側手臂向上伸直放于兩側,骨突處使用防壓瘡敷料貼,心監電極片貼于背部相應的位置,整個過程需確保各種導管、引流管通暢。
1.2.3 相關護理 ①保證病人安全:治療前充分評估,選擇適當時機,確保有足夠護理人員來實施操作。②充分鎮靜鎮痛: Rass評分一般要求達到-4至-5分,必要時使用肌松藥。③PPV治療由于體位改變、體位引流會導致氣道分泌物增加,從而增加吸痰次數給操作帶來不便。因此在間隔時間,應加強對氣道的清理,保持口鼻腔局部清潔。④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填寫監測表,每h記錄觀察指標,定時監測血氣分析,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⑤保持管路通暢:充分評估各種管道的固定情況,保持通暢防止脫管。⑥營養實施:由于深鎮靜可使胃腸蠕動減慢,導致排空延遲,從而導致胃殘余量增加,因此治療時應增加其殘余量的監測,及時調整腸內營養速度,必要時暫禁食,避免發生反流、嘔吐等并發癥,從而造成窒息或誤吸的可能。⑦避免肢體長時間持續受壓導致壓瘡發生,可在受壓部位予防壓瘡敷料貼,定時小范圍挪動病人。
1.2.4 通氣時間 取決于病人耐受程度、生命體征變化及氧合指標,一般平均6h~8h 變換體位, 每天1~2 次,通氣過程密切觀察病情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
1.2.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病人通氣前及通氣2h、4h、24h血流動力學指標(MAP、HR 、RR)和血氣指標(Pa02/Fi02、 PaO2、 SPO2、 PaCO2)。
1.2.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所有數據用(x±s)表示,各組數據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3.1 俯臥位通氣有利于改善ARDS的癥狀:①促進塌陷肺泡復張,有效提高病人的氧合:俯臥位通氣時,胸腔內負壓由背側向腹側減小,背側胸腔內負壓增大,跨肺壓增大,促進背側肺泡重新開放。②能改善通氣血流比:俯臥位時肺內血流重新分布,腹側區域血流增加而背側區域血流減少,通氣血流比明顯改善。③能改善呼吸系統順應性:俯臥位時,背側肺通氣區域由重力轉變為非重力依賴區,呼吸系統順應性增加。
3.2 有利于痰液引流:ARDS患者由于體位及鎮靜藥物的使用,深部痰液難以得到有效引流,有研究顯示[2],俯臥位時,由于重力的作用,痰液引流更為充分。
3.3 可增加有心臟前負荷儲備功能患者的心輸出量:由于PPV治療可改善病人氧合,從而降低其肺血管阻力,降低右心室后負荷,從而引起右心室射血增多。
綜上所述,ARDS 病人經過PPV治療效果顯著,與其他輔助措施如ECMO、CRRT等治療手段相比,具有無創性、費用少等優點[3],已廣泛應用于臨床。
小結
通過此次研究,科室制定了PPV治療的操作流程及監測表,每h記錄觀察指標,把握各個工作環節,加強細節管理與監控,加強護士培訓,對于已經確認的有效措施,對其操作標準化,規范操作流程,進一步完善實施PPV治療的臨床監護,為護理工作提供指導依據,有利于質量管理監控,不斷提升ARDS患者機械通氣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徐乃偉,劉素彥,沈悅好, 等.俯臥位機械通氣技術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和護理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13):1597-1601.
[2] 竇麗雯,張采紅,杜全勝, 等.重度ARDS患者持續床旁血液濾過同時行俯臥位通氣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3):44-45.
[3] 牛慧敏.俯臥位通氣應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護理體會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