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華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規范化護理在腦梗塞患者中的護理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腦梗塞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規范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在對癥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規范組患者進行規范化護理,主要包括病情觀察、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與功能鍛煉,觀察治療6個月后兩組患者生活能力恢復情況。結果:規范組護理總有效率為76%,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為56%,規范組護理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結論:規范化護理護理干預可有效幫助腦梗塞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廣泛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規范護理;腦梗塞;護理
【中圖分類號】R7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1-172-01
腦梗塞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多發于老年人群,發病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膜損傷等原因導致腦動脈腔狹窄,形成血栓或血管栓塞,最終致使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腦梗塞尤其是急性腦梗塞病情嚴重,不及時處理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后果[1]。對腦梗塞患者除了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外,做好基礎護理、并發癥預防等相關護理工作對患者病情控制與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對我院若干腦梗塞患者進行規范化護理的效果進行分析,探討規范化護理在腦梗塞患者治療與康復中的促進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腦梗塞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病例29例,女性病例21例,年齡62~79歲,平均年齡(70.1 ±2.5)歲。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符合腦梗塞的臨床診斷標準,梗塞病灶位置情況如下:頂葉6例,額葉22例,基底節22例;入選患者均為初發患者,發病24小時內入院。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規范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別,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對癥治療,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基礎護理干預,主要包括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遵循醫囑、輔助醫師治療、機械回答患者及家屬提問,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規范化護理,護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病情觀察:患者入院后即開始規范化護理服務。詢問患者及家屬病人疾病史,為患者測量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記錄患者入院時的臨床癥狀,密切配合急救醫師的急救措施,監測病情進展。(2)心理護理:病人經治療后,可能出現偏癱、失語、記憶功能衰退等后遺癥,患者心理狀態極易受病情、治療費用、家庭支持等各方面因素影響,產生恐慌、悲傷、焦慮、對生活失去信心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幫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緒,在力所能力的范圍內為患者解除生活上的困難,恢復患者治療信心,走出心理陰霾。(3)飲食護理:腦梗塞患者多為合并癥患者,飲食應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科學搭配、合理安排。伴有高血壓患者飲食不宜過晚以免腸胃耗氧量增大,加大心臟負荷;有糖尿病的患者避免高脂肪、含糖量高的食物攝入;飲食總體而言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4)皮膚、口腔等生活護理[2]:腦梗塞患者治療后大多存在肢體活動障礙,護理人員應當加強日常巡護,定時為患者進行翻身、受壓部位按摩,為患者準備清潔的床單與病員服,每日為患者清潔皮膚,以免發生壓瘡;每日為患者進行口腔清潔,無法進食的患者進行鼻飼。(5)功能鍛煉:患者治療后,進行康復鍛煉是患者恢復日常活動活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鍛煉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分階段進行。治療后早期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四肢關節運動,主要是指、腕、踝等關節部位的鍛煉;患者身體情況好轉后后加大鍛煉強度,豐富鍛煉內容,增加坐立、下床行走、肌肉鍛煉等項目,恢復狀況好的還可進行簡單生活訓練,訓練患者自行穿衣、大小便、上下床等日常活動能力。患者出院后分別進行出院指導,隨訪至患者治療后6個月觀察患者的病情進展。
1.3 效果評價方法 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arthel)[3]測定病人生活能力,主要對患者運動能例與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飯、洗澡、穿衣、大小便等,進行評分,總分100分。顯效:得分80分以上,患者生活完全自理;有效:得分60~80分,患者生活基本自理,輕度依賴輔助工具;進展:得分40~60分,中度功能障礙,生活需要幫助;無效:40分以下,重度功能障礙,生活依賴明顯。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護理效果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差距采用 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護理干預,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規范組采用規范化護理,患者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的人數為19人,護理總有效率為76%;對照組常規護理的總有效率為56%。規范組護理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腦梗塞是心腦血管疾病中高發病,具有起病急,致殘率高的特點。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腦梗塞的存活率大大上升,但治療后,不少患者會出現言語失利、口角歪斜、肢體障礙等后遺癥,預后效果差,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并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康復。
規范化護理服務是一種科學先進的護理模式,強調各項護理措施規范化、針對性進行,并對病人進行有效管理[4]。針對腦梗塞患者采用規范化護理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患者入院時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協助主治醫師完成.治療;針對患者治療后因后遺癥、治療費用、家庭支持等各方面因素引起的心理情緒變化積極進行開導,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對患者進行科學的飲食指導并進行皮膚、口腔等生活護理,避免在康復期間因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延緩康復進程;最后,最重要的是進行功能鍛煉,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功能鍛煉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分階段進行,循序漸進,逐步開展。本次研究通過對50名腦梗塞患者分別進行規范化護理與常規護理結果顯示,規范化護理可有效促進病人日常活動能力的恢復,護理總有效率達76%,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規范化護理在腦梗塞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盡早恢復患者身體功能,提高病人的治療依從性,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護理模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龍英.腦梗塞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的護理效果解析[J].大家健康,2014,8(6):266.
[2] 楊瑋瑋.優質護理對老年腦梗塞患者的護理效果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3):199.
[3] 向海英.規范化護理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干預后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6):229.
[4] 羅淑超.急性腦梗塞臨床規范化護理管理對預后影響分析[J].大家健康,2014,8(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