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學勤


【摘要】目的:觀察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應用心理失衡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收治的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分別予以常規護理、心理失衡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護理后研究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納差、乏力、肝區疼痛等不良癥狀改善例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應用心理失衡護理的效果顯著,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還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癥狀,臨床價值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心理失衡護理;慢性乙型肝炎;效果
【中圖分類號】R32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1-215-02
慢性乙型肝炎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發病率比較高,同時該疾病容易反復發作,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且病程比較長,且伴隨病程延長,會向肝功能衰退、肝硬化方向發展,甚至發展為肝癌,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使得患者長時間處于心理失衡狀態,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對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來說,心理失衡護理非常重要[1]。基于此,本文觀察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應用心理失衡護理的臨床效果,報告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隨機將所選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最大為65歲,最小為22歲,年齡均值為(35.6±8.3)歲,病程最長為13年,最短為2年,病程均值為(8.2±0.9)年;研究組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最大為66歲,最小為21歲,年齡均值為(35.7±8.4)歲,病程最長為12年,最短為2年,病程均值為(8.3±0.8)年;兩組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可以進行比較。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以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指導、飲食治療、生活護理、健康教育等。研究組行以心理失衡護理:①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并評估患者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從自身、家庭以及社會三個方面進行討論與總結,并制定針對性心理失衡護理措施。②在自身方面,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建立聯系,向其介紹慢性乙型肝炎相關知識,使其了解并掌握病情發展規律以及演變情況,提高其對疾病知識的認知水平,同時護理人員可以通過成功治愈案例分析法,使患者的治療自信心得到強化,另外也可以加強患者與其他病友的溝通,相互鼓勵,并分享自己的心得與經驗,以消除其不良情緒。同時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說明良好生活習慣對疾病康復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衛生習慣方面,鼓勵并監督患者形成健康生活習慣。在家庭方面,護理人員可以將患者家屬組織在一起,學習慢性乙型肝炎相關知識,對該疾病傳播途徑進行了解,使其對疾病的恐懼心理得到消除,同時向患者家屬說明其幫助和支持對患者康復的重要意義,引導并鼓勵患者家屬支持患者,使患者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治療,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在社會方面,醫院應強化社區健康宣傳教育工作,向廣大群眾宣傳乙型肝炎防治知識,并通過發放健康知識手冊、開展健康講座、開展咨詢會等多種方式宣傳,可以提高教育力度,加深人們對乙型肝炎的認識程度,消除恐懼感。
1.3 臨床觀察指標
通過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對兩組焦慮情緒進行評估,包括14個項目,2個結構因子,通過5級評分法對每個項目進行評估,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焦慮情緒越嚴重;通過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對兩組抑郁情緒進行評估,包括7類結構因子,通過5級評分法對每個項目進行評估,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抑郁情緒越嚴重。觀察兩組納差、乏力、肝區疼痛等不良癥狀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護理后研究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癥狀改善情況對比
研究組納差、乏力、肝區疼痛等不良癥狀改善例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現階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常很難在短時間內治愈,且治愈后也有復發的可能性,加上患者需要承受諸多不良癥狀的影響,難免發生心態失衡現象,失去康復信心,這將會使治療效果被削弱,導致患者消極治療,進而產生精神抑郁現象[2]。在研究中發現,多數患者存在焦慮、抑郁情緒,未婚未育患者擔憂疾病對婚姻、工作產生影響;已婚已育患者擔心疾病對家庭的影響,與之相對應的家庭成員、社會成員擔憂疾病會傳染給自己,因此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現出厭惡和疏遠,這也使得患者的心理負擔加重。同時因對乙型肝炎相關知識的認識程度不足,存在虛假宣傳現象,使得人們錯誤認識,加重了對乙型肝炎的恐懼心理,在這些壓力的影響下,患者會表現為焦慮、抑郁狀態,因此需要做好心理失衡護理工作[3]。
在心理失衡護理中,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緊密聯系,使其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贏得其信任,使其自卑心理得到消除,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在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健康知識宣教之后,患者建立正確生活習慣以及衛生習慣,對消除患者家屬的恐懼情緒有利,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親切關懷。另外,通過普及乙型肝炎相關知識,使社會對該疾病的歧視消除,使患者重新回歸社會,這對患者平衡內心狀態有利[4]。
4 結語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應用心理失衡護理的效果顯著,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還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癥狀,臨床價值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鄭必慧.心理失衡護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1):68-69.
[2] 姚寧.心理失衡護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0):267-268.
[3] 金一.心理失衡護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3):65-66.
[4] 于瑞葉.心理護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0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