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勤 顧云娜 維瓊梅 王粉蘭 王梅
【摘要】目的: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內瘺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分析其對降低患者內瘺并發癥的效果。 方法: 對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行門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10例進行研究,數字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55例。實驗組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護理六個月后,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心理狀況。 結果: 實施不同護理模式后,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64%,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早期護理干預可以明顯降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內瘺并發癥,同時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應用。
【關鍵詞】維持性血液透析;早期護理干預;內瘺并發癥;效果
【中圖分類號】R3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1-192-02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腎病發病率不斷上升,且死亡率也在不斷上升[1]。在治療腎病患者時,血液透析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案,是延續患者生命的主要治療手段。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患者因長期透析所帶來的身體、經濟、疼痛、社會適應力、心理壓力等因素的作用下,且對血液透析知識缺乏、對動靜脈內瘺的意義、自我護理、應急狀態處理的知識認知缺乏,較易出現動脈內瘺并發癥,不利臨床治療,增加患者痛苦、經濟負擔、降低患者信心。為探究早期護理干預對降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內瘺并發癥的效果,本文對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0例門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行門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10例進行研究,數字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55例。實驗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的最小年齡為34歲,最大年齡為76歲,平均年齡為(50.84±1.93)歲;病程均在4個月~8年范圍內,平均病程為(4.18±0.82)年。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最小年齡為37歲,最大年齡為78歲,平均年齡為(51.79±2.04)歲;病程均在4個月~8年范圍內,平均病程為(4.03±0.76)年。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本研究排除有嚴重血液疾病、傳染病、認知功能障礙者。兩組一般資料差異較小(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包括:①向患者講解內瘺自我護理、注意事項以及疾病知識等;②常規內瘺穿刺、止血護理;③內瘺常規功能鍛煉;④做好病房清潔與消毒,勤開窗通風,為患者營造舒適、良好的住院環境;⑤對患者透析期間的服藥進行指導。
實驗組實施早期護理干預,主要包括:①成立血管通路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工作職責分工;②分析、總結入組患者內瘺特點、患者心里狀態,實現個性化護理。③健康宣教與心理干預。根據患者的理解能力,靈活地應用圖片、PPT、宣傳手冊、演示等向患者講解內瘺鍛煉、內瘺自我監測及護理、止血要點等,耐心地解答患者的疑慮。鼓勵患者積極與病友交流,邀請治療成功的患者前來溝通,提升患者的自信心。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建議患者聽音樂、看書,借此轉移混患者的注意力,同時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④感染護理:術后,護理人員需要關注患者皮膚是否出現紅腫,吻合口是否出現感染;教會患者自我評估內瘺功能及保持內瘺手臂干燥清潔;定期換藥,保持良好心態、睡眠,交待應急狀態時(內瘺手臂疼痛、發熱.......)及時就醫。⑤內瘺穿刺護理:在穿刺前評估患者內瘺血管彈性、充盈、皮下深度,盡量一次性成功。定期更換穿刺位置,動態評估內瘺血管狀況。⑥血栓預防護理:對于服抗血栓藥患者,根據患者的血液粘度等指導患者科學用藥;教會患者拔針后正確止血方法和按壓時間,不同狀態下調至止血時間和按壓力度;應急狀態下(低血壓、大汗、腹瀉)及時就醫。⑦內瘺護理過程中特殊情況交班,定期評估患者內瘺功能,總結分析,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
1.3 評價標準
護理期間,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做好記錄。患者心理狀況采用SAS、SDS評分,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越為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軟件包處理兩組數據,計量數據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以(n)表示,采用X2檢驗。若P<0.05表明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靜脈內痿并發癥比較
護理期間,對照組血栓2例,感染3例,內痿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4.55%;實驗組感染1例,內痿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6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5.604,P<0.05)。2.2兩組心理狀況比較
2.2 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護理后,實驗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結果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如表1所示。
3 討論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過程中主要采用動靜脈內瘺血管通路,通路良好程度決定血液透析治療效果。內瘺護理不當直接影響內瘺功能。研究表明[2-3],造成血液透析患者內瘺并發癥的原因及環節較為復雜,所以在護理過程中需做好術前、術后、使用中、患者自我護理、工作人員護理等環節,盡可能地減少并發癥發生。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在術后進行,且護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早期護理干預圍繞患者需求與治療情況,在血液透析過程中盡早干預,預見性對癥處理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干預,對患者的治療與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施不同護理模式后,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64%,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與任曉燕、李顯瑞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4-5]。由此可見,早期護理干預可以明顯降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內瘺并發癥,同時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王熒, 鄭海英, 趙珊珊. 早期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影響[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7, 30(13):1998-1999.
[2] 張霞. 早期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 中國當代醫藥, 2017, 24(29):96-99.
[3] 楊林飛. 早期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 健康之路, 2018,26(1):1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