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東
【摘要】目的:比較腦血管造影術后鹽袋壓迫法與動脈壓迫止血器法的效果。方法:將298例腦血管造影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49例。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鹽袋壓迫法止血,觀察組患者術后采用動脈壓迫止血器法止血。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壓迫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壓迫用時為6~8h,平均(7.15±0.64)h,對照組患者壓迫用時為12~18h,平均(14.51±2.61)h,觀察組患者壓迫用時較短,肢體活動受限時間短,組間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血管造影術后鹽袋壓迫法與動脈壓迫止血器法,動脈壓迫器止血用時短,患者肢體活動受限時間短,但并發癥發生率高于鹽袋壓迫法,臨床應用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酌情選擇合適的止血方法。
【關鍵詞】腦血管造影術;鹽袋壓迫法;動脈壓迫止血器法;并發癥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R82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1-241-01
隨著醫療設備的不斷推陳出新,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DSA)技術在腦血管疾病的臨床診斷中應用日益廣泛,DSA技術具顯影清晰,雖有創但可重復檢測的優勢,是血管病變的檢測“金標準”,DSA技術檢測時需要穿刺股動脈置入造影劑,術后需要壓迫穿刺位置止血操作,常用的壓迫止血方法主要有鹽袋壓迫法及動脈壓迫止血器法,兩種方法各具優勢[1]。本實驗觀察了腦血管造影術后鹽袋壓迫法與動脈壓迫止血器法的止血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現將實驗結果匯總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298例腦血管造影術患者,患者入院后擇期接受腦血管造影術檢查。排除重癥肝腎功能異常者;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及其他影響本次實驗結果的病例。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49例。觀察組患者男性105例,女44例;年齡22~69歲,平均(45.54±10.28)歲。對照組患者男性104例,女45例;年齡23~70歲,平均(46.39±10.5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組病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實驗經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倫理學批號:26584),無中途退出病例。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擇期行腦血管造影術,術前均禁食及禁水4~6h,局麻下經股動脈穿刺置入動脈鞘,常規肝素抗凝,術后對穿刺股動脈位置局部壓迫止血。對照組患者采用鹽袋壓迫法止血。取出動脈鞘后對穿刺位置局部按壓30min,紗布加壓包扎后應用1000g鹽袋壓迫穿刺位置,6h后移去鹽袋,12~18h拆除紗布,應用無菌紗布覆蓋穿刺位置。觀察組患者采用動脈壓迫止血器法。取出動脈鞘2cm后,穿刺位置上端飲用無菌紗布覆蓋,將動脈壓迫止血器壓板垂直壓于紗布上,壓點位于穿刺位置上端,止血器自帶繃帶固定,旋轉螺旋手柄至一定壓力后拔出動脈鞘,再加壓至無血滲出且能捫及足背動脈搏動,2h后減壓l圈,再過6 h后完全減壓,觀察穿刺位置無出血后,應用無菌紗布覆蓋穿刺位置。兩組患者穿刺側下肢壓迫時應確保伸直,囑患者臥床休息。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壓迫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比較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應用±均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壓迫止血用時比較 觀察組患者壓迫用時為6~8h,平均(7.15±0.64)h,對照組患者壓迫用時為12~18h,平均(14.51±2.61)h,觀察組患者壓迫用時較短,肢體活動受限時間短,組間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血管造影術后,患者經過不同的壓迫止血方法,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有淤血、血腫、硬結等,不同壓迫止血方法,上述并發癥發生率也不一致[2]。血腫并發癥的出現多為壓迫不好或術后穿刺側下肢制動不良所致;皮下淤血并發癥的出現多為壓迫不好血液自穿刺位置外漏到皮下組織所致,是最常見的壓迫止血并發癥;皮下硬結并發癥的出現多為皮下血液凝固所致,具壓痛感[3]。
傳統鹽袋壓迫法優勢在于先手壓壓迫點,壓迫定位準確,熟練操作者并發癥發生率通常較低,不足之處在于鹽袋壓迫法患者下肢需要保持制動時間較長,一般為12~18h[4]。動脈壓迫止血器壓迫止血法優勢在于無需手壓動脈止血,制動時間短,一般8h就可以完成壓迫止血,不足之處在于該方法初用者壓迫定位不夠準確,血腫及皮下淤血、硬結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故需要臨床醫師加大日常練習,做到精準定位,降低并發癥發生率[4]。
本次實驗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壓迫用時為平均(7.15±0.64)h,對照組患者壓迫用時為平均(14.51±2.61)h,觀察組患者壓迫用時較短,肢體活動受限時間短;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淤血、血腫、硬結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腦血管造影術后鹽袋壓迫法與動脈壓迫止血器法,動脈壓迫器止血用時短,患者肢體活動受限時間短,但并發癥發生率高于鹽袋壓迫法,臨床應用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酌情選擇合適的止血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汝梅,卿勝強,賴智勇,等. 腦血管造影術后五種動脈壓迫止血方法的效果比較[J]. 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7) : 2391-2392
[2] 劉曉波,賴智勇,李光勤. 腦血管造影術后鹽袋壓迫法與動脈壓迫止血器法效果比較[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2, 35(28) : 1-3
[3] 蔣和娣,肖艷林,孔冬梅,等. 腦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術后股動脈穿刺處局部止血的研究進展[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5, 12(3) : 29-30
[4] 黃慧芳,黃燕梅.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三種股動脈壓迫止血方法的效果比較[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2, 18(4) : 4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