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彭昆
(廣東省長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620)
大體積砼的水化熱較大、結構散熱困難,易導致結構物產生溫度裂縫,影響工程結構的質量及耐久性。因此,溫度控制是保證大體積砼施工質量的重要措施。研究和工程實踐表明,控制砼的入模溫度是十分有效的措施。珠海市洪鶴大橋3#主墩承臺大體積砼需在30 ℃左右的高溫季節進行施工,為確保其施工質量,避免產生溫度裂縫,對承臺大體積砼溫度進行監測,根據監測結果指導現場施工。
珠海市洪鶴大橋主航道橋為雙塔雙索面疊合梁斜拉橋,跨徑布置為(73+162+500+162+73) m,全長970 m。3#主墩承臺平面尺寸為(43×17) m,高6 m(見圖1),承臺砼澆筑量為4 386 m3,砼標號為C40。承臺砼沿高度方向分2層澆筑,每層澆筑厚度為3 m,單次澆筑量為2 193 m3。

圖1 珠海市洪鶴大橋3#主墩承臺結構示意圖(單位:cm)
砼原材料如下:水泥為廣東英德海螺P.Ⅱ42.5水泥;粉煤灰為臺山電廠的Ⅰ級粉煤灰;礦渣粉為唐山曹妃甸盾石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S95;外加劑為江蘇蘇博特緩凝減縮型聚羧酸減水劑;粗骨料為5~10、10~25 mm級配碎石;細骨料為Ⅱ區中砂;拌和水采用飲用水。砼設計強度等級為C40,按海工大體積砼的相關要求進行配合比設計(見表1)。

表1 珠海市洪鶴大橋3#主墩承臺大體積砼配合比
該橋3#主墩承臺大體積砼施工時間為8—9月,氣溫較高,對大體積砼施工不利。為了解砼溫度變化及高溫入模對砼溫度的影響,采用智能化數字多回路溫度巡檢儀對砼溫度進行監測,溫度傳感器采用熱敏電阻傳感器,其主要性能指標如下:測溫范圍為-50~+150 ℃;工作誤差為±1 ℃;分辨率為0.1 ℃;巡檢點數為32點;顯示方式為LCD(240×128);功耗為15 W;外形尺寸為(230×130×220) mm;重量≤1.5 kg。
根據結構的對稱性和溫度變化的一般規律,在主塔中心線對稱的一側布設測點,溫度傳感器布置在每層砼中心線上,該區域基本能代表整個砼斷面的最高溫度分布。選取1/4結構布置測點,在平面內,靠近表面區域溫度梯度較大,測點布置較密,而中心區域砼溫度梯度較小,測點布置減少。承臺分次澆筑砼底面以上100 cm高度布置測溫點監測內部溫度及表面溫度,砼底面以上200及230 cm布設測溫點進行校核(見圖2)。

圖2 主墩承臺溫度監測點布置(單位:cm)
砼澆筑前,將屏蔽信號線連接到測溫儀器箱,傳感器測頭采用角鋼保護。測試在砼澆筑后立即進行,連續不斷。澆筑過程中,每2 h測量一次溫度;砼澆筑完畢后至水化熱升溫階段,每2 h測量一次;水化熱降溫階段第一周,每4 h測量一次;之后每天選取氣溫典型變化時段測量,每天測量2~4次。
主墩承臺按3 m+3 m分2次澆筑,每個澆筑層布設3層水管,水管水平管間距為100 cm,垂直管間距為100 cm,距離砼表面或側面的距離不小于50 cm,承臺單層4~5套水管,每套水管長度不超過200 m。水管采用φ48×3.0 mm無縫鋼管,接頭采用“大管套小管”的方式焊接連接。安裝完成后試通水進行水密性檢查,確保冷卻水管的水密性。
JTG/T F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對大體積砼的溫度評價指標主要有:1) 大體積砼熱期施工時,入模溫度不宜高于28 ℃;2) 大體積砼內部最高溫度不大于75 ℃,砼在入模溫度的基礎上實際溫升值不大于50 ℃;3) 砼內部最高溫度與同一時刻距表面50 mm處的砼最低溫度之差(內表溫差)控制在25 ℃以內;4) 砼內部降溫速率不宜大于2 ℃/d。
承臺第一層砼澆筑時間為8月5日19:00—6日15:00,歷時20 h,澆筑時氣溫為28~34 ℃,現場實測砼入模溫度為30~33 ℃。砼溫度監測于8月5日19:00開始,8月23日14:00結束,監測結果見圖3。

圖3 承臺第一層砼溫度特征值歷時曲線
由圖3可知:砼澆筑完成后8~9 h開始快速升溫,42 h左右達到溫度峰值;溫度峰值后砼溫度緩慢下降至基本穩定。砼內部最高溫度為77.9 ℃,最大內表溫差為33 ℃,溫度峰值后24 d內降溫速率為2.3~3.0 ℃/d,各項溫控指標均超過規范建議值。砼澆筑后第7~8 d,砼表面最低溫度出現33.3 ℃的極值點,同時內表溫差達到最大值33 ℃。
為了解承臺大體積砼的溫控變化規律,利用MIDAS/FEA軟件進行模擬仿真計算,結果顯示:氣溫為25 ℃、砼入模溫度為28 ℃時,承臺第一層砼澆筑后,內部最高溫度為60.5 ℃,最大內表溫差為19 ℃,達到內部最高溫度的時間為澆筑后66 h。砼自身絕熱溫升為32.5 ℃,在規范建議值范圍內。實際施工監測的砼入模溫度為30~33 ℃,內部最高溫度為77.9 ℃,最大內表溫差為33 ℃,42 h左右達到溫度峰值。入模溫度升高約5 ℃,內部最高溫度升高17.4 ℃,內表溫差升高14 ℃,溫度峰值出現的時間提前24 h。
根據仿真計算結果,導致溫控指標超過規范建議值的原因如下:1) 施工氣溫較高導致砼入模溫度過高,過高的入模溫度加速砼的水化反應,砼提前24 h達到溫度峰值。水化熱在砼澆筑完成后的短時間內集中釋放,砼散熱時間縮短,導致溫峰值超過規范建議值。2) 承臺采用鋼模板施工,保溫性能較差,雖然施工氣溫較高,但與砼內部溫度相比,溫差較大,砼表面散熱較多,導致砼內表溫差超過規范建議值。3) 由于前期砼內部溫升較快,為增加溫控效果,采用較低溫度的冷卻水進行降溫,當砼內部達到溫度峰值后,砼水化反應基本完成,內部熱量得不到補充,而冷卻水溫度沒有及時調整,導致溫度峰值后短期內降溫速率過快。調整冷卻水溫度后,砼內部降溫速率保持在1.5~1.8 ℃/d。4) 砼外側模板拆除,使砼表面水分迅速蒸發,砼表面溫度加速降低,而砼內部降溫無法同步,導致砼澆筑后第7~8 d表面最低溫度出現極值點,同時內表溫差達到最大值。模板拆除完成后,采用黏土回填承臺側面基坑,回填土對承臺砼起到一定保溫作用,使砼表面溫度有一定回升,內表溫差值同步減小。
根據承臺第一層砼的施工經驗對溫控措施進行調整:砼澆筑前,采取措施控制砼入模溫度;砼澆筑后,重點控制砼的內表溫差,避免溫差過大產生溫度拉應力。事實上,當砼內部最高溫度難以控制時,需采取保溫措施控制砼表面溫度和降溫速率。具體措施如下:
(1) 控制原材料使用溫度,盡量降低砼入模溫度。選擇夜間氣溫相對較低的時段施工;提前幾天將水泥等膠凝材料存入儲料罐,并在罐體外灑水降溫;施工當天,提前在砂石料表面灑水,并利用大型鼓風機吹風降溫;在拌和水池中加入冰塊,降低拌和水溫度。
(2) 延遲模板拆除時間。砼澆筑完成后,即回填鋼板樁圍堰與模板之間的空隙,提高砼周邊的保溫效果,待砼內部溫度穩定后再開挖拆模。
(3) 承臺頂面覆蓋土工布,利用冷卻水出口端的熱水在承臺表面蓄水養生,蓄水深度10 cm。
(4) 及時通冷卻水并調整冷卻水進口端的水溫。砼完全覆蓋本層冷卻水管后即通水,進水溫度按常水溫度25 ℃控制,以盡量散去水化熱;砼澆筑完成36 h后開始調整冷卻水進水溫度,控制水溫比砼內部監測溫度低15 ℃,以免溫度峰值后的短期內砼內部降溫速率過快。
(5) 在確保砼配合比不變和砼施工性能的前提下,適當增加砼緩凝劑用量,延長砼水化時間。
根據承臺第一層砼施工經驗及溫控調整措施進行第二層砼澆筑,施工時間為9月6日18:00—7日17:00,澆筑時氣溫25~30 ℃,現場實測砼入模溫度為25~28 ℃。砼溫度監測于9月6日18:00開始, 9月15日16:00結束,監測結果見圖4。

圖4 承臺第二層砼溫度特征值歷時曲線
由圖4可知:砼澆筑后9~10 h開始快速升溫,48 h左右達到溫度峰值;溫度峰值后砼溫度緩慢下降至基本穩定。砼內部最高溫度為74.2 ℃,最大內表溫差為23.8 ℃,溫度峰值后砼內部降溫速率為1.3~1.7 ℃/d,滿足規范要求。
承臺第二層砼施工時氣溫比第一層砼施工時低3 ℃,但砼入模溫度降低7 ℃,主要是因為第二次砼澆筑時降低了原材料使用溫度,說明控制原材料使用溫度能有效降低砼入模溫度。
砼內部最高溫度比第一次降低3.7 ℃,這與砼入模溫度降低有關,但并未隨入模溫度降低7 ℃。這是因為在承臺第二層砼澆筑時,第一層砼內部溫度仍有50 ℃,第二層砼入模時吸收了部分來自第一層砼的熱量;第二層砼水化反應溫度升高后,第一層砼又限制了其底面熱量的散出,從而導致第二層砼內部最高溫度降低量未與入模溫度降低量一致。
在砼結構外側采取保溫措施,利用冷卻水蓄水養生,使砼表面溫度基本穩定,減小砼內表溫差;澆筑完成后第10 d砼結構表面溫度突然降低,是由拆模導致保溫措施失效所致;降溫速率減小則與冷卻水溫度調整有關。
砼快速升溫時間延遲約1 h,砼內部溫度峰值出現時間延遲6 h,這與增用砼緩凝劑有關;28 d齡期時,對砼試塊進行強度抗壓試驗,現場進行回彈試驗,砼強度均達到設計強度;通過目測,承臺表面裂紋極少,僅在承臺長邊靠中間位置的兩側面各發現2條裂縫,裂縫寬度均在0.15 mm以下。經過持續1個多月的跟蹤觀察,裂縫長度及寬度基本穩定,隨后進行了封閉處理。
珠海市洪鶴大橋3#主墩承臺在30 ℃左右的高溫季節施工,施工中對承臺大體積砼的溫度變化進行監測,發現承臺第一層砼施工溫控指標超過規范建議值。為此,對其原因進行分析,調整溫控措施,并在承臺第二層砼施工中采用調整后的溫控措施,達到了較好的溫控效果。主要結論如下:
(1) 高溫環境下進行大體積砼結構施工,宜在夜間氣溫相對較低的時段進行,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原材料溫度,降低砼入模溫度。
(2) 遵循“降內溫、保外溫”的原則,減小大體積砼內表溫差,避免內表溫差過大導致砼結構產生溫度拉應力。
(3) 根據砼內部溫度監測結果及時調整冷卻水通水情況,控制砼內部降溫速率。
(4) 適當增加砼緩凝劑用量,延長砼水化反應時間,避免水化熱集中釋放。
(5) 配合比設計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砼自身絕熱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