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6日文章,原題:我宅家,我驕傲,我為國家省口罩!今年春節是我首次在新加坡以外過年,也是我在重慶的第一個春節。在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肆虐與“口罩荒”的陰影下,我跟其他人一樣,多數時間宅于室內,不輕易踏出家門半步。
在這個加長的春節假期里,“宅”成為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為遏制疫情擴散,多地關閉公共娛樂場所,取消各種活動。官方呼吁民眾少外出、不聚集,許多民眾取消走親訪友、外出旅游,宅在家里讀書、健身、陪伴家人。
面對口罩的供不應求,有網民說在家“佛系”是應對良方之一。某官媒微信公號本周就發文算了一筆社會成本賬:每個人在家“宅”夠4個小時,就等于節省一個自用口罩;每減少一次外出,就少用一些醫用酒精等消毒用品;每減少一次發燒咳嗽,就節省一次發熱門診的醫療資源,讓醫生護士多休息幾分鐘……算起來還真不失為功德一樁。
網絡視頻顯示,有小區巡邏人員拿大喇叭廣播,鼓勵民眾努力宅在家堅守:“只要還有一粒米,不往人多地方擠。只要還有一滴油,待在家里不露頭。只要還有一棵蔥,不往菜市場里沖。我宅(在)家,我驕傲,我為國家省口罩?!?/p>
對多數中國普通老百姓而言,此次疫情既是社會運轉機器的一次急剎車,宅在家也讓他們看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年輕網民紛紛告白:“沒想到有一天我會跟菜市場的大爺大媽們搶菜?!币灿芯W民說:“去小區門口取個快遞,居然成為春節期間最大的運動量?!?/p>
官方先是宣布延長春節假期3天至2月3日,多地后來又延長至2月10日,民眾宅在家的時光隨之拉長至少10天。這大概是中國史上民眾集體擁有的最漫長、也最冷清的一個假期。
不過,“宅在家”本周開始有些變調,從一種富有使命感、責任感的社會運動,逐漸成為煩惱和心理壓力的源頭。網絡上充斥民眾描述無聊心情的段子,從“臥室到客廳的‘觀光”“魚缸‘垂釣”,再到“為堅果列隊”“為草莓除黑頭”。
3日,在中國國家衛健委的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就長時間宅在家如何緩解煩躁、焦慮情緒向民眾支招。其中包括制訂計劃,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保證飲食和睡眠規律;鉆研事情、看書、聽音樂、寫字、學習新技能等;找到支持,包括家人和朋友的陪伴;進行鍛煉,做一遍八段錦或自己喜歡的室內運動等。
從極端的忙,到極端的閑,疫情為中國民眾平常忙碌的生活按下暫停鍵,遠離喧囂,回歸平淡清凈?!?/p>
(作者王緯溫)
環球時報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