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緒勇,高 波,陳元超,張祖玉,廖貴新
【導讀】湖北省宜都市是古老的柑桔產區,生長著原始的宜昌橙等柑桔類品種,全面調查摸清宜昌橙在該市的分布和生長狀況,為保護和利用奠定基礎。
宜昌橙 (Citrus ichangensisSwing.),1907 年由英國植物學家E.H.Wilson在湖北宜昌興山縣發現,1913年美國植物學家W.T.Swingle將其定名為宜昌橙[1],是蕓香科柑桔屬植物中最耐寒和最原始的種類,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保護級別為Ⅱ級(預備名錄)。對豐富柑桔種類種質資源和提供柑桔屬植物嫁接砧木等具有重要的保護和研究價值。
湖北省宜都市地處長江三峽出口南岸,柑桔栽培歷史悠久,建柑、泡柑、柚和香櫞等廣泛分布。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橫磧柑園》詩中寫有“春日清江岸,千柑二頃園”的詩句,民國時期“橫磧建柑”“洋河垴泡柑”暢銷省內外[2]。20世紀60年代該市引進溫州蜜柑,目前仍是當地主栽的柑桔品種。宜都是全國寬皮柑桔類生產重點縣市,柑桔也成為當地農業的兩大主導產業之一,2018年全市柑桔面積2.13萬hm2,產量63萬t。
為摸清宜都市野生宜昌橙的分布情況,在20世紀80年代和本世紀初,宜都市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普查,基本掌握了宜昌橙在宜都的分布情況,為其保護觀察和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3年,宜都縣畜牧特產局根據湖北省農業廳關于開展清江流域柑桔資源普查的要求,由時任副局長、高級農藝師、柑桔專家習桂芳(1936—)同志負責,組織全縣各公社(即現在的鄉鎮)特產技術干部對所屬區域柑桔資源進行了一次較為詳細的考察,在當時的潘灣公社張家澗大隊四小隊的觀音巖下磨芋槽和黎坪公社云臺觀大隊二小隊樂家坡關門山分別發現了掛果野生宜昌橙群落。習先生在1983年9月18日發現張家澗的宜昌橙后非常興奮,夜宿農家,作《登觀音巖》打油詩一首:“觀音磨芋槽,秋色分外嬌,拔地六百米,深谷懸崖峭,三君攀爬滾,血汗取下寶,奇識宜昌橙,喜獲果與苗?!庇涗浟肆暪鸱寂c時任大隊黨支部書記陳選敬(1946—)、柑桔技術員易昌友于下午4時爬到海拔500多m的觀音巖下磨芋槽找到了2株宜昌橙成年樹,采摘18個果實,并發現了幾株小苗的經過。
21世紀初農業部門將保護宜昌橙納入了工作范圍,宜都市又啟動了更加詳細的野外調查。市農業環境保護站于2005年又先后對云臺觀和張家澗兩處宜昌橙重新進行了調查。
2016年春節期間,宜都市農業局曹緒勇同志在老家聶家河鎮白家淌村聽說曾有人到落騾洞天坑采摘野柑桔,2月17日他約農環站的廖貴新等3位專業人員,在當地村民引導下考察了該天坑。他們發現在口面直徑約70 m、深30 m的天坑底部有5株較大的宜昌橙植株,周邊還有不少的幼苗。2017年4月19日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化學和資源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植物學湖北省精品課程的負責人劉勝祥等一行4人,在宜都市農業局相關人員陪同下,又對該天坑進行了詳細的考察。除宜昌橙外,還發現有“八角蓮”“闊葉十大功勞”和“細辛”等國家保護植物以及名貴中藥材植物。劉教授認為,天坑中最大的一株宜昌橙單株,樹齡估計有100年以上,在全國也極少見,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2017年4月30日曹緒勇到白家淌村三組季家泉,在當地張姓村民陪同下,在海拔450多m的懸崖峽槽里又發現了2株宜昌橙植株,其中一株當時還開有一朵白花。
目前宜都市已經發現的野生宜昌橙群落分布共有4處,每處有2~11株成年植株和數量不等的小苗。其生長地均在海拔450~650 m之間,坐落在山谷的陰坡即朝北方向,陽光照射時間短,植株多被高大喬木樹冠覆蓋。
云臺觀群落:位于枝城鎮水井坪村一組的樂家坡關門山半坡地帶。該地懸崖峭壁,東北朝向,植株生長在同一懸崖高度、土壤極少的碎石縫中。1983年發現,2005年普查時共發現有成年植株7株,其中最大的一株有2個主枝,基部直徑分別為10、12 cm,上有6個分枝,樹高2.5 m,樹幅2.5 m×3 m,2019年9月26日采摘到成熟初期果實3個;最小的一株樹高1.5 m,主干20 cm處直徑4 cm。另有幾株小苗生長在崖下峭壁間。
張家澗群落:位于聶家河鎮聶家河村二組瓠腦灣觀音巖下磨芋槽的一段山谷中。該槽東北朝向,植株生長在海拔480~575 m峽谷峭壁中。2017年11月8日,第三次考察共發現有11株成年宜昌橙植株,若干幼苗。其中最大的一株生長在磨芋槽,位于該群落最高處,也是1983年習先生采摘18個果的同一株樹,該樹高3 m有余,樹冠幅度在2 m以上,主干直徑15 cm,2個一級分枝、7個二級分枝(見圖1)。
落騾洞天坑群落:位于聶家河鎮白家淌村五組的落騾洞天坑。在天坑底部長30 m、寬8 m的狹窄范圍內有5株較大的宜昌橙植株,大樹周邊和相距20 m高的坡壁上發現有10余株大小不等的小樹和幼苗。該天坑坐落在兩山夾一沖的中間,加上天坑深度逾30 m,冬天陽光不能直射到底。經測量,這個群落中最大的一株樹高5.2 m,冠幅5 m ×6 m,樹蔸基徑43 cm,有5個分枝,直徑分別為 11.5、9.8、7.8、7.4、7.0 cm,是宜都市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一個單株。
季家泉群落:位于聶家河鎮白家淌村三組季家泉。在村民張家屋后山谷中,西北朝向,與張家澗群落隔漁洋河,直線距離約2.3 km。該群落原有大小宜昌橙8株,其中6株于2016年冬由張姓兄弟分別移植到他屋旁農田邊,僅成活1株,現生長正常;另2株生長在峽谷的懸崖巖縫中,2017年4月30日發現一株開花一朵,另有一個待放的花蕾。
宜昌橙屬蕓香科植物,是柑桔屬中抗寒性最強,耐瘠薄、耐陰、抗病力強的原始野生種類,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湖北、湖南、貴州等省。經觀察,宜都市現存的4個野生宜昌橙群落均屬同一種植物,形態特征基本一致。
宜都的野生宜昌橙生物學特征:植株為小喬木或灌木,樹高1.5~5.2 m。枝干多長直銳刺,刺長1~4.5 cm,花枝上的刺多數退化。葉屬卵狀披針形,大小差異很大,大的長達12 cm,寬4.5 cm,小的長 4~6 cm,寬 1.5~2.5 cm,頂部漸狹尖,葉緣有細小的齒;翼葉比葉身略短小至稍長不等?;▎紊谌~腋,花蕾闊橢圓形,花萼5片淺裂,花瓣淡白色,花開直徑約2.5 cm。果扁圓形、圓球形或梨形均有,頂部短乳頭狀突起或圓渾,縱徑3~5 cm,橫徑4~6 cm;成熟后淡黃色,果面粗糙,油胞大,明顯凸起,果皮厚 3~6 mm,果心實,囊瓣8~10瓣,果肉很少,黃白色,極酸,兼有苦及麻舌味。種子18~33粒,近圓形而稍長,或不規則的四面體,2或3面近于平坦,一面渾圓,長、寬均達15 mm,厚約12 mm。開花期在5月1日左右,果實成熟期在10月1日后(見圖2、圖3)。
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和省農業農村廳的要求,宜都市農業部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了市域內的野生宜昌橙的保護,達到了良好的保護效果。
一是2014年8月組建了國家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在云臺觀群落生長點,由農業部門投資新建了 “湖北省宜都市水井坪村野生宜昌橙原生境保護點”,新建了占地面積210 m2,建筑面積190 m2的兩層樓房,添置了氣溫、降雨等氣象變化自動記錄和其他觀測儀器,對宜昌橙生長點建立了鐵絲網圍欄,樹立了警示標志標牌,落實了一名專門人員長年觀察看護。
二是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們對宜昌橙的認知和保護意識。在4個群落點分別召開了村民會議,發放了宣傳資料,使村民們對宜昌橙的保護意識得到了加強,做到了不砍伐、不移挖、不買賣,保護其自然生長。
三是開展了種苗繁育工作。2018年采果后,開始了人工播種繁育工作,積極探索宜昌橙的適應性和利用價值。
致謝:湖北省宜都市農業局習桂芳老師提供部分資料,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