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暢,匡成銘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是全國四個單一土家族自治縣之一,是貴州省唯一一個單一土家族自治縣。木梓嶺是貴州省銅仁市最大的土家族傳統村落之一,有“千古上寨”之稱。木梓嶺在沿河縣官舟鎮境內,位于光輝村東部,南側為中心村,東側是楊柳村,北側為妙壩村。全村行政區域面積2.73 km2,轄2個村民組,共計521戶2 080人,是一個土家族傳統村落。整個村落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從上至下分布從半山腰一直到山頂,村內古樹成蔭,是木梓嶺村歷史的見證。
筆者通過對木梓嶺的實地調研,木梓嶺的傳統建筑有“一字形”獨立式、“單吊”式和“雙吊”式(如圖1所示)。“一字形”獨立式由土家族標準的堂屋、后柦、一字形”獨立式“雙吊”式“單吊”式小屋、廂房組成;“單吊”式是在“一字形”獨立式左邊或者右邊多出來一個廂房;“雙吊”式的則是左右兩邊各多出一個廂房。
圖1 木梓嶺傳統建筑平面圖樣式
土家族傳統建筑最基本的樣式是“一字形”獨立式如圖2所示。因為生活的需要,在房屋左邊或者右邊常會有坡屋,用來關養牲畜或者堆放雜物,土家人俗稱“牛欄”。土家族建筑是土家族文化和傳統習俗表現的重要載體。土家族建筑與土家族傳統習俗是緊密聯系的:“堂屋”就是土家族傳統習俗最具體的表現,紅白喜事都是在堂屋舉行,也使堂屋有了和其他民族不一樣的傳統習俗。土家人婚禮的3個過程:燒香遞茶、正式婚禮、回席,每個過程都是在堂屋進行,每個過程都有著不一樣的習俗。土家族的土葬在下葬前都是停放在堂屋,在下葬前一天晚上還會在堂屋舉行追悼。土家族建筑顏色主要以黑白紅三種為主,多種顏色相互搭配四種類型的建筑樣式組成了土家族村落與其他民族不一樣的特色,形成土家族獨有的傳統村落風貌。
圖2 木梓嶺土家族傳統建筑平面圖基本樣式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木梓嶺傳統建筑被嚴重破壞(如圖3所示)。由于傳統建筑已不能滿足人們現代的生活需求,村民的經濟條件改善了,為了滿足現代的生活需要拆掉老房修新房或者另修新房。沒有人想到在傳統建筑基礎上改善以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在他們看來傳統建筑已經過時,不能適應現代生活,認為新的才是最好的。老建筑的不斷拆除和新建筑的更新,破壞了傳統建筑,喪失了當地民族文化特色。傳統建筑的消失會導致傳統建筑技術的失傳。現有的建筑分為現代磚混建筑、磚和木混合建筑、破壞嚴重已不能使用的傳統建筑和保存完好仍在使用的傳統建筑四種如圖4所示。這四種建筑魚龍混雜嚴重破壞了木梓嶺原有的建筑風貌。
圖3 殘存的土家族傳統單吊式建筑
圖4 木梓嶺傳統建筑破壞程度平面圖
木梓嶺是一個在大山中的土家族傳統村落,村民基本沒什么文化,雖然新一代年輕人文化普遍得到了提升,但是都對傳統建筑沒有保護意識。在城鎮化建設的潮流中缺少了對本民族傳統建筑的保護,不注重自己民族的特色。那種“不能麻布口袋一代傳一代”的思想還殘留著。
土家族傳統建筑是以前土家族人為滿足生活需要而修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得到了飛速提升,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家族傳統建筑沒有廁所和洗澡間,不方便現代人的生活;土家族傳統建筑都是木頭修建,防火性能差,一旦起火,燃燒非常迅速,極易引燃周邊房屋,傳統建筑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現代的生活需求。
政府在傳統村落的保護中應該是支持者和推動者起主導作用,政府應充分發揮積極的領導作用帶動村民,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支撐和指導,并提供政策支持。
“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這是很多農村人的無奈,但是依然不能改變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趨勢。木梓嶺大多數村民都是常年在外打工,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美好,一些掙了錢的人就在鎮上、縣城、市里或者省城買了房,都不再打算回去。畢竟在城市打工的收入始終是比在家種莊稼的收入要高得多,生活條件也更好。
和其他少數民族建筑一樣,土家族建筑也面臨著消失的危險。越來越多的傳統建筑被現代建筑取代,不是放棄傳統建筑修新房、讓老房子慢慢壞掉,就是拆掉老房子修新房替換原有傳統建筑,如不及時加以保護,很有可能就此消失。
木梓嶺一個土家族自治縣的土家族傳統村落,卻被破壞得如此嚴重,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已經是迫在眉睫,早點保護才能少點破壞。筆者通過實地調研和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己專業對土家族傳統村落的保護提出建議。
政府出面宣傳,通過海報或者組織讓所有村民參加的演講等方式,提高村民對傳統建筑的認識,了解傳統建筑的優點,讓他們知道保護傳統建筑的作用和意義。加強居民對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意識,讓村民主動的參與到傳統建筑保護行動中來。
改善傳統建筑內部功能使用以便適應現代生活需要。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筑,保護起來繼續使用。在功能使用上把“后柦”改成衛生間滿足日常生活使用。在建筑上給整個房屋涂上防火油漆進行防火保護,同時提供滅火器材。對還可以修繕的建筑進行修繕(如圖5所示),不能修繕的則可拆掉在原址重新修建改善后的土家建筑。為了保持傳統建筑風格,磚木混合建筑的立面上裝飾著傳統土家族建筑元素。保護土家族傳統建筑也是保護土家族傳統建筑技術。土家族傳統建筑手藝都是在五六十歲以上的人手中。城鎮化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傳統建筑被拋棄擁有這種技藝的師傅沒有活可做也就沒有了徒弟,加上年輕人認為做這一行沒打工掙錢,也就沒有人愿意繼承,導致了土家族傳統建筑技藝出現失傳的風險。
圖5 修繕后的土家族傳統建筑
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帶頭讓村民更快更好地加入到保護中來,組織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給予經濟扶持。政府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安排、協調發展。通過劃定核心保護區、緩沖過渡區、允許建設區確定村寨建設用地范圍如圖6所示,避免出現散亂。嚴格控制核心保護區范圍內的建筑,核心保護區內的建筑應全部是傳統建筑,保住土家族民族特色內涵和村落的整體風貌,該拆除的拆除、該修繕的修繕。緩沖過度區內的建筑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保存原有的堂屋,對原有對基本平面樣式和功能做一定調整,使其更好地滿足現代生活(如圖7所示)。在外立面上做傳統建筑的外貌,整體結構為現代混凝土;以此協調整個村落的風貌(如圖8所示)。允許建設區是村民可新建設的區域范圍。劃定可建設區域可以防止村民盲目建設并保護基本農田。有經濟的支持規劃才能得以實施,才能更好地帶動村民行動起來。改善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電力通信等設施可全部填埋在地下,統一規劃給排水、統一垃圾收集處理,布置相應數量的垃圾桶,配建一些基本的服務設施,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
圖6 木梓嶺核心保護區規劃圖
圖7 新建建筑平面圖
圖8 新建建筑效果圖
2017年,國家領導人在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的關鍵要有經濟的發展,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一樣的離不開經濟的發展。木梓嶺境內有一條鄉級公路通過,交通十分便利??蛇M行鄉村旅游開發,木梓嶺有土家族傳統村落建筑風貌和風景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核心保護區內的傳統建筑可做民宿讓游客感受土家人的日常生活。其東部有光輝村的水洞巖和生態游泳池,這是已經開發的旅游景點;還有一個位于木梓嶺村東部1000 m左右的金采窩巖洞,有大洞、二洞、小洞之分各有不同的景致。金采窩巖洞可以和木梓嶺一起開發旅游,再結合光輝村的水洞巖和生態游泳池,形成一個旅游組團,使木梓嶺的鄉村旅游不單一,并提升整體的吸引力,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進行旅游開發可以讓外來人知道和了解土家族人和土家族民俗文化、土家族建筑文化;而進行旅游開發開展宣傳旅游相關的活動,可以幫助木梓嶺村民樹立旅游發展理念,增加木梓嶺村民的收入,讓村民從被迫要求保護到自覺保護,讓土家族傳統建筑得以傳承。
木梓嶺傳統村落是銅仁市最大的傳統村落之一,有“千古上寨”之稱。它是土家族傳統村落的這個縮影,也是土家族物質文化的載體。從木梓嶺這個土家族自治縣的土家族傳統村落可看到土家族傳統村落的破壞之嚴重,對土家族傳統村落的保護迫在眉睫,而其中的關鍵是保護和傳承,這需要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參與,從以政府主導轉變為村民自己主導,使村民進行自覺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