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彥俊
(蘭州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在我國城市化與農村現代化的潮流下,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也引起了全國的關注[1-2]。但是,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們渴望現代生活,享受現代文明,卻忽略了對古村落歷史背景的科學保護。有些地區盲目地采取拆除舊建筑和建造仿古建筑的做法,不但破壞了古村落的傳統格局與整體風貌,而且讓許多文化遺產成為“遺憾”。因此,重視新農村建設中古村落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將成為延續歷史文化記憶的關鍵。
20世紀50年代,國家首次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概念。1956年,黨中央提出了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示范章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年,黨中央繼續從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法制等方面提出擴大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正確理解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當代傳統村落的發展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3]。
1986年,國務院在“歷史文化保護區”聲明中首次提出對我國傳統村落的保護。2012年9月,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專家委員會決定將 “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將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收錄保護清單,并且制定了傳統村落的發展規劃。據《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自然村以200個/天的速度消亡,其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傳統村落文化的演變是一個漫長而又延續的過程。過去,軍事戰爭、貿易交流和王朝更替使得不同地區和不同信仰的文化融合到另一個傳統村落,形成一種新的文化[4]。在新時代背景下,古村落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提高了對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追求,將滿足不了村民需求的傳統文化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只有通過文化創新、互聯網等新媒體才能繼續存在,實現文化的進化和可持續發展,如圖1所示。
圖1 傳統村落文化演變影響因素
傳統村落以不同形式的文化為基礎存活在人們的視野中。從文化屬性角度看,它包括特質文化和一般性文化。一般性文化在每個村落都很普遍,如制度文化。古村落發展極具代表性的是特質文化,如藝術文化和環境文化[5]。古村落文化的研究不僅要從橫向角度分析,還要從縱向和空間角度進行剖析。一些學者為了澄清傳統鄉村文化的體系,采用“文化資源三分法”,將傳統村落分為三個基本文化體系[6]:社會文化元素、人文文化元素和物質文化元素,如圖2所示。
傳統村落在進化中不斷調整,逐漸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①整體性:傳統村落文化的構成多種多樣,文化元素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②地域性:不同地區的傳統村落有著各自的地域特色,同時也是地域文化的載體;③多樣性:傳統村落的文化類型和特色以地理環境、地域文化、自然條件和民族差異,呈現出多樣性特征;④歷時性:不同時期的傳統文化是古村落活態傳承及歷史進程的見證;⑤社群性:傳統村落通過宗族關系相互聯系,形成一種無形的社會秩序和凝聚力;⑥非再生性:獨特的歷史環境造就了豐富的傳統村落文化,一旦遭受破壞,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
圖2 傳統村落文化構成
缺乏保護意識是傳統村落文化遺產迅速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有關部門對古村落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和價值的宣傳和認識不夠,加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視為封建迷信而被忽視,導致古村落陷入了“有背景,沒文化”的尷尬局面。據統計,我國2000年的自然村數量為360萬個,到2010年這一數字銳減到270萬個; 10年時間,90萬個自然村消失。到2015年為止,我國自然村數量為230萬個。從2000~2015年的15年時間,平均每天237個自然村消失,如圖3所示。
圖3 2000~2015年自然村數量統計
目前我國古村落保護的高階專項立法還處于缺失狀態,如《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及《城鄉規劃法》并未明確提出如何細化保護古村落;地方針對古村落進行的立法實踐探索還遠遠不夠,缺乏貼近基層、實地考量等有針對性的工作。更令人氣憤的是,財政資金等配套制度根本無法在某些個體層面的文物保護上跟進而出現了“只認證掛牌,無實質保護”的狀況。
我國1 300多項國家級“非遺”和7 000多項省級、市級、縣級非遺很大部分在古村落,因此,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7]。在古村落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大多數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不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僅停留在古建筑和歷史文物等物質文化遺產的層面缺陷。完善古村落的保護,不僅要關注古建筑的實體保護和修復,而且要充分展示、繼承和挖掘與古建筑密切相關的傳統民俗文化[8]。
傳統村落賦予鄉村旅游深厚的文化內涵,合理開發旅游資源將有助于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當地經濟以及新農村建設。然而,在許多原始古村落發展成旅游景點后,缺乏科學規劃,導致古村落整體風貌不協調,傳統格局破壞嚴重[9]。更令人擔憂的是,來自不同地方的現代文明的文化和入侵,給古村落中的一些地方風土人情、原始面貌和文化魅力造成了威脅和破壞。
雖然傳統村落文化傳承在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遭遇困境,但是我國制定了多項加強建設相關法律法規(見表1),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古村落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確保古村落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利用,遏制各種破壞活動和過度開發行為,提升保護工作的合理性和管理工作的制度化。還應廣泛動員引導企業、社會力量捐資捐贈,共同參與古村落的保護,使古村落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
表1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傳統村落文化傳承的相關文件和政策
在新農村建設中,加大地域文化與非遺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要創新鄉賢文化,由“物”到“人”,邁向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的新階段。通過傳承人的方式讓豐富的人文歷史傳承后人,否則將使村落里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本鄉本土的歷史、禮儀、風俗,也很少有人去關心和繼承。最后,對非遺挖掘、保護的同時還要對古村落文化理論、豐富內涵進行研究,如圖4所示。
圖4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代表傳承人批次統計
旅游開發是一把“雙刃劍”。借鑒我國古村落旅游發展的經驗如下:①政府主導、專家規劃,確保政府的主導地位可以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旅游業發展;專家規劃不但可以避免盲目開發和破壞性的建設,而且有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②必須確保發展規模適當,旅游開發規模應與客源市場規模相匹配,確保社會生態系統在自我恢復的范圍內;③注意文化特色的保存,即原住民的簡樸生活、文化的差異共存,也就是保持自己的特色;④我們應該提倡區域聯合,與周邊旅游吸引力較弱的地區共同開發,增加旅游吸引力。
由于古村落傳統文化是一個涉及歷史、文化、藝術、建筑、考古等多個領域的綜合體,打造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的專家學者群體,不僅有效對接古村落傳統文化保護及其遺產開發的需求,而且充分發揮鄉賢的文化傳承作用,使它們在歷史的記憶中喚醒文化傳承的基因,解決古村落文化保護、傳承與開發中的實際困難。并且,應視保護與開發散落在鄉村的大量歷史記憶、宗教傳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村一規、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為建設原則,讓古村落“串珠成鏈”。
堅持尊重科學、尊重歷史、合理規劃,新農村建設就不會阻礙對古村落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因此,在古村落新農村建設中,更多以人為本,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真正做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