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興化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江蘇 興化 225700)
為了節省土地,充分利用空間,城市建設開始向地下發展,導致基坑工程日益增多,促進了基坑支護技術的研究與發展,產生了新的支護型式、施工工藝,并出現了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也出現了不少基坑工程的事故[1-4]。本文以南京市某基坑工程為例,分析了事故發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積極有效的處理辦法。由于該工程險情處理及時,未造成嚴重破壞性后果,其經驗教訓值得總結。
擬建項目為一棟3~6層的商業綜合體,下設1層整體大底盤地下車庫。基坑面積約14 271.19 m2,周長達475.4 m,開挖深度4.75~7.75 m。基坑東側為城市主干道,地下室外墻距路芽約11 m;南側為城市主干道,地下室外墻距路芽約26 m;西側為住宅小區,建筑物距離地下室外墻最近約4.8 m,坑邊分布有市政管線;北側為住宅小區,建筑物距離地下室外墻最近約6.2 m,坑邊分布有市政管線。
擬建場地地貌類型屬崗地及其邊緣,主要沉積的黏性土,根據本次勘探下伏基巖埋深在7~15 m。基坑開挖影響范圍內土層如下。①層素填土:灰-灰黃色,以軟塑狀粉質黏土為主,含少量的植物根莖及小碎石等,上部約20~30 cm耕土,其力學性質不均勻,結構松散,密實度差,堆填時間2~3年;②層粉質黏土:灰-灰黃色,軟-可塑,切面稍有光澤,含黑色鐵錳結核,干強度中,韌性中;③層粉質黏土:黃褐色,可塑-硬塑,含黑色鐵錳結核,稍有光澤,干強度高,韌性高;④層粉質黏土:黃褐色,軟-可塑,切面稍有光澤,含黑色鐵錳結核,干強度中,韌性中;⑤層粉質黏土:黃褐色,可塑-硬塑,含黑色鐵錳結核,稍有光澤,干強度高,韌性高;⑥層強風化泥質砂巖:磚紅色,風化強烈,巖芯呈碎塊狀局部呈黏土狀,螺紋鉆難鉆進,遇水軟化,為極軟巖,巖體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設計土層參數見表1。
表1 基坑支護結構設計土層參數一覽表
擬建場地在勘察深度范圍內,地下水類型為孔隙潛水。潛水主要賦存于①層土中,大氣降水補給,排泄于大氣蒸發。勘察期間測得穩定水位埋深在1.04~1.15 m,初見水位埋深與穩定水位基本一致,據區域水位地質資料,該層地下水位變化幅度約1.0 m,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埋深位于地表下0.50 m。
綜合基坑的周邊環境要求、地質條件以及基坑挖深,確定本工程的側壁安全等級為二級,重要性系數取1.0。基坑支護結構設計為變形控制要求高的西側、北側局部區段采用懸臂樁或樁錨支護,如圖1所示。其他區段采用土釘墻支護,如圖2所示。
設計單位于2017年4月根據勘察報告及結構圖紙進行了初步設計,此時基坑挖深為4.55~6.55 m,方案分別采用懸臂樁和土釘墻支護,由于南京地區土釘不能出紅線,而GFRP的抗剪強度相對較低,對相鄰地塊后期工程的實施影響不大,因此,土釘均采用GFRP土釘。甲方為了縮短工期,在該方案未報審的情況下開始施工。
圖1 樁錨支護段剖面圖
圖2 土釘墻支護段剖面圖
由于未辦理施工許可,項目停工。為了繼續施工,甲方要求設計單位將施工圖報審,審圖過程中發現勘察報告孔口高程與實際地面相差1 m,基坑挖深變為4.75~7.75 m,由于挖深較深處填土厚度也比較大,此時方案采用中部以北采用灌注樁+1層支撐的支護型式,中部以南仍采用放坡土釘。但由于部分支護結構已施工,且該方案不滿足甲方的造價和工期要求,設計單位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及甲方要求進行調整并二次送審,此時在變形控制要求高的基坑北側HJ段采用樁錨的支護型式,而挖深最深的西北角FG段由于距離房子11.8 m,且該區段建筑物為半地下室,工程樁為管樁,FG段仍然采用土釘墻支護。
基坑由中部向北側開挖,施工過程中一直存在土方超挖、土釘施工跟不上挖土速度的情況。險情發生在開挖西北角FG段時,該段挖深7.75 m。在甲方搶工期的要求下,土方單位一挖到底,土方開挖當晚下了一場暴雨,暴雨過后西側已施工的EF段靠北區段、西北角FG段、北側GH段發生滑塌,滑塌長度北側約41 m、西側約45 m。且北側緊鄰坡頂的小區道路沿地下管線走向出現明顯裂縫,裂縫寬約25 mm。北側采用樁錨支護的HJ段則不受影響。
1)土方嚴重超挖。超挖是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FG段豎向共設置5層土釘,設計要求分層開挖。按照設計工況,整體穩定性安全系數計算如表2。
表2 分層開挖工況整體穩定性安全系數
規范規定安全等級為二級的土釘墻,整體穩定性安全系數不應小于1.3。
當一次開挖到底時,整體穩定性安全系數計算如表3。此時的安全系數遠小于規范要求。
表3 一次開挖到底整體穩定性安全系數
2)強降雨的作用。該側素填土為北側建筑物半地下室的回填土,結構松散,開挖后遇到強降雨,由于應力釋放和大氣降水的迅速浸入裂隙中,使裂隙急劇擴大,土的整體性質急劇破壞,使得土體強度急劇降低。
3)勘察資料不準確。根據勘察報告FG段地層為4.2 m厚的①層素填土,其下為②層粉質黏土,軟-可塑狀,根據現場開挖情況,西北角②層土質類似淤泥質粉質黏土,土層工程性質差。
4)土釘材料選取不適。GFRP由于其彈性模量較小,對邊坡的變形控制較差。且其抗剪強度低,對存在滑裂面的邊坡支護存在被剪斷的風險。該工程填土層深厚,結構松散,變形大,采用鋼筋(花管)土釘更合適。
發現險情后,施工單位立即通知甲方和監理,并連夜組織挖機在坡腳回土反壓。險情發生的第二天早晨9:00,所有參建單位及專家討論處理措施。
根據現場實際開挖情況,針對西側、北側出現滑塌現象的EF、FG、GH段進行加固處理。
1)在坡腳采用土方進行反壓處理,防止產生二次滑坡。
2)對目前空鼓的掛網噴漿進行切割處理,對坡面進行修坡處理并及時噴射鋼筋混凝土面層。
3)在坡面電纜下方增設4排直徑80 mm、壁厚3.0 mm花管注漿,長度6.0 m,水平間距1.0 m,豎向間距0.80 m,梅花形布置(如遇與原有土釘有沖突,可適當調整豎向間距),對原有松動土體進行加固處理,端部設置橫向加強筋,使其與鋼筋混凝土面層形成整體,具體型式見圖3。
4)在第3(4)排土釘坡面位置增設豎向直徑108 mm、壁厚4.0 mm錨管樁,間距1.0 m,長度9.0 m(6.0 m),端部通過與面層鋼筋及加強筋與土釘進行焊接,形成整體。
6)對坡頂管線內積水進行疏排,同時根據填土分布情況在坡面填土下部增設泄水孔。對坡頂已產生裂縫進行灌縫處理。
7)土釘支護應嚴格按照分層開挖、順序施工的原則。
8)加強現場巡視及基坑監測,做到信息化施工。
圖3 加固處理圖
經過上述加固方案處理后,基坑邊坡的變形得到了控制,北側路面開裂寬度沒有再擴大, 達到了預期效果。
1)基坑工程雖為臨時性工程,但同時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巖土工程,一旦出現事故后,不僅經濟遭受損失,工期受到拖延,嚴重時更會威脅到群眾的生命安全,造成的后果十分嚴重。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不能為了迎合業主要求而冒風險。業主不能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和縮短工期,強令設計冒險。施工單位應按圖施工,不得心存僥幸。
2)在雨季施工且深度超過6 m的基坑應慎用土釘支護,若必須采用該支護型式,應做好坡頂擋水,并及時地封閉坡頂,必要時應加寬翻邊。
3)GFRP作為土釘用于基坑支護時,由于其彈性模量較小、抗剪強度較低,更適用于抗剪強度高的老黏土土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