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文
(中鐵十六局集團北京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北京 101100)
基坑工程發生于建筑物下方區域,可起到提升建筑主體安全性、緩解周邊環境不良影響等多重效果,集基坑支護、開挖等多項技術于一體,若開挖深度達5 m,即可視為深基坑工程。在長期發展下,深基坑工程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建筑項目中,是推動地鐵車站工程的重要技術支持[1]。
河南省洛陽市紗廠東路站設置為典型地下三層島式結構,站臺總寬度13 m,為雙柱三跨鋼筋基礎構成的混凝土箱型框架形式。車站里程范圍DK10+915.650~DK11+074.250,項目總長度158.6 m,設置為2%縱坡,標準段底板埋深達24.06 m。中心里程覆土厚度3.2 m,整體共設置有5個出入口,并增設三組風亭以滿足車站空氣流動要求。
現階段的深基坑支護結構呈多樣化特性,應用較為廣泛的有混凝土圍護墻等多種形式。具體而言,混凝土圍護墻為典型的重力式圍護結構,基于自身重力可抵御來自于深基坑產生的側向力,以達到平衡狀態,省去了大量支撐結構,所需費用得到有效控制,滿足機械挖土條件[2]。土釘支護主要發生于邊坡原位處,在此基礎上通過增設加筋支護的方式提升整體穩定性,使用以混凝土為原材料的攪拌樁帷幕,大幅增強深基坑隔水性,基于二次灌漿的方式也提升了土體固結程度,保障項目各處的穩定性。
樁排支護采用的是鉆孔灌注樁,解決了機械施工樁難以咬合的問題,排樁結構對抵抗側壓力效果優良,由于使用到了混凝土墻,因而具備顯著的擋水效果。圍護樁遵循分槽段構筑原則,所以剛度較好,在發揮擋墻圍護結構的同時還可成為主體結構側墻。板式支護應用較為廣泛的有圍護墻、防水帷幕等,得益于主支護體系,具備鋼結構施工便捷、工程成本低、鋼筋混凝土結構穩定性好等多重優勢。
確定合理深基坑支護結構具有顯著意義,需嚴格遵循選型、計算、驗算的流程展開。支護結構選型是影響整體支護效果的關鍵,需全面考慮到基坑深度、周邊建筑物狀況、地質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礎上考慮建筑平面配置、預算等要求,明確支護樁測土壓力、支護樁嵌入深度、結構內力等,這些指標都要得到工程人員的準確計算,綜合上述多重因素最終給出方案。針對所得方案做全面驗算,現階段應用效果較好的是模糊綜合評判法,在實際工作中需創建評價層次分析結構模型,并分析權重與特征根、因素集權重等,以上述為基礎實行模糊變換,得到與方案有關的評價結果,針對某些不足之處做出改進,以提升支護結構方案的完善性。
為保障工程施工安全性,實際工作中支護選型較為保守,在獲得穩定性的同時隨之加大投資,引發車站工程造價高的問題,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此外,若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又會制約基坑乃至車站整體質量,出現基坑失穩、過度變形等質量問題,存在大量安全隱患,稍有不當就將面臨更大的經濟損失。由于工程所處環境特殊,要確定土壓力與支撐方案并非易事,僅憑借時空效應等理論層面的分析不具高度適用性,實際工程情況錯綜復雜,無法準確認知到基坑支護的關鍵要點,為整個支護結構施工帶來更多阻礙。
合理的支護結構類型建立在土質、水位等多方面因素之上,同時還要滿足安全性與經濟性雙重原則。通常而言,若支護深度在6 m以內且所處區域為軟土地基,較為可行的有混凝土圍護墻;若基坑測壓在12 kPa以內,同時地下溫度在20℃內,必須輔以降水措施。基于土釘墻可構成超前支護結構,有效解決坑底管涌等不良問題,因此,施工地區若以砂性土、粉土為主,較為可行的方式為土釘墻結構,這也是長期被廣泛應用于東南沿海一帶的關鍵技術。
樁排支護的適用性好,可在一至三級基坑中使用,大量工程實例表明,若基坑深度介于8~14 m區間內,基于此方式的應用效果最佳。圍護樁具備較高的剛度,可帶來優良的止水效果,在深基坑施工中具有較高可行性。若深基坑達到7 m或是更高,可為之引入板式支護體系,全方位考慮基坑深度、周邊環境要求等多方面因素,進一步明確結構形式,即采用鋼結構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3.2.1 圍護樁+內支撐工藝方法
設置的圍護樁厚度800 mm,長32.22 m,嵌固深度14.5 m。在此基礎上,設置第一道混凝土支撐,形成規格為800 mm×1 000 mm的截面,在基礎上增設二、三、四鋼支撐的同時并輔以倒撐結構,具體規格為壁厚16 mm、直徑800 mm。立足于本工程實際狀況,引入FRWS7.2展開對支護方案的分析,編制內力位置包絡圖與沉降圖,地表沉降圖如圖1所示。
圖1 地表沉降圖
從圖1得知,支護結構整體狀況良好,可滿足工程各項規范要求。地面最大沉降值13.60 mm,主要集中在與坑邊相距12.2 m的區域。
3.2.2 鉆孔灌注樁+內支撐工藝方法
深基坑計算方法直接影響到支護結構的應用效果,當前基于深基坑支護衍生出的計算方法諸多,較為典型的有三種:①經典理論法,如靜力平衡法等,是基于力的平衡理論而延展出的方法;②解析法,如彈性法等,最為突出的特點在于對壓力做出假定;③有限元分析法,如三維實體有限元法等,針對基坑支護結構創建三維實體模型并展開直觀分析[3]。縱觀行業發展狀況,在信息技術大范圍普及之下,為深基坑支護計算工作提供了更為可行的方法,充分借助計算機的高效運行能力,創建有限單元體并獲得與之相關的位移-荷載函數關系,經系統分析后進一步獲得應力、應變實際情況,從而可以對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認知更加深入。
出于全面提升深基坑穩定性的目的,針對支護結構實行全方位監測勢在必行。監測內容需覆蓋至五個方面,即周邊沉降、外側土體位移、樁頂沉降、圍護樁位移以及支撐軸力。
針對上述提及的兩種支護方案展開對比,就側移與地表沉降最大值而言,圍護樁的方式可行性更高,兩項結果均優于鉆孔灌注樁支護形式,其減幅達到16.45%、13.92%;從彎矩指標來看,前者也明顯低于后者,減幅達26.88%。總體上,基于圍護樁與內支撐支護相綜合的方式可行性較高,在高水位軟土地基中可保障基坑周邊土體的穩定性,有效控制變形幅度。且圍護樁剛度較大,無論是擋土還是止水效果都更加優良,相較鉆孔灌注樁而言具有明顯優勢。
地鐵車站施工地質環境特殊,深基坑支護穩定性至關重要,若要全面保障工程質量,需立足于實際情況選定合適的施工方法。經多項指標的對比分析后,得知圍護樁與內支撐方案更具可行性,抗變形效果優良,且有效控制了地表周邊沉降問題,充分發揮出圍護樁與內支撐的雙重優勢,為深基坑施工作業創造了穩定環境。總體上,該方案可行性較高,對于深基坑支護工程而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