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琴
(中鐵十六局集團地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123)
基于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可為城市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最為基礎的目的在于整合電力、燃氣、通信等一系列基本管線,在保障各項管線穩定運行的同時減少城市路面空間占用情況,形成統一的標準檢修口,在運行階段可順利展開維護等工作[1]。
政通東路六標段綜合管廊系統是適應于城市發展的基本配套設施,集雨污水工程、電氣工程等多類型基礎工程于一體。依據工程要求,交通導改導行,針對原路面拆除施工并修復,預設各類城市發展所需管線,增設專業管道支架等多環節作業。
1)基于地下綜合管廊的方式,可為寸土寸金的城市節約更多發展空間,且具備多類管線于一體的特征。各類管線基于緊密的方式整合在地下空間,并為未來城市發展的管線鋪設需求預留了充足空間,可達到節約土地、高效運行的效果。
2)將各類城市管線基于集約化的方式整合在管廊中,后續運行中提升監控與檢修效率,大幅降低后期維護成本。除此之外,管廊采用封閉形式,可避免土壤對管線產生的腐蝕,具備耐久性優良的特點。基于地下鋪設的方式大幅降低路面重復挖掘量,降低投資成本,為各類管線的運行提供保障,營造穩定、安全的城市發展環境。
在城市持續發展之下,地下綜合管廊所具備的建設管理水平也需進一步提升,為保障相關工作以高效方式運行,要準確規劃地下空間權屬問題,做好統一規劃工作,切實保障綜合管廊管理權等多項權利。
地下綜合管廊施工復雜度高,貫穿于城市核心地帶,是一項具備高難度的系統性工程。在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前期,需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周密計算,形成整體布局。所得方案應交由多領域專家共同商討,論證方案可行性。有別于城市地面工程的是,地下綜合管廊施工難度較大,稍有不當將可能出現安全事故。對此,為全面保障地下綜合管廊整體品質,為工程人員創設安全施工環境,需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重復施工問題,這也隨之提高了工程難度,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多方深入探討,模擬施工并提出優化措施必不可少。
由于地下綜合管廊系統性強,建設管理工作應得到多部門的協同支持,以推動工程順利開展。對于已完成建設的地下綜合管廊區域,該范圍內的地下管線要整合到管廊中。除此之外,若存在新增地下綜合管廊的需求,需上報相關部門,在獲得批準后方可展開施工作業。另外,已經投入運營的老舊管線,以不影響正常使用為前提,將其轉移至地下管廊中,達到各類管線集約化效果。
現代化施工需得到先進技術的支持,對于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而言亦是如此。在具體工程開展過程中,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積極引入先進技術,保障工程質量:①引入高性能建筑材料,以工程質量為前提,持續優化工藝水平,現階段較為可行的有預應力混凝土技術等;②引入高效防滲漏技術,以保障地下綜合管廊的運行穩定性;③引入行業內先進挖掘技術;④充分借助三維仿真等技術,實現對地下綜合管廊的動態化管理,牢牢把握GIS信息管理技術優勢。
1)綜合管廊施工方法較多,現階段應用較為廣泛的是盾構法(如圖1所示)。而明挖施工便捷性良好,但很容易引發路面大范圍損傷問題,需為此采取高效可行的排水措施。相比之下,明挖預制拼裝法的可行性更高,可創造優良拼接效果(如圖2所示)。基于此方法展開地下綜合管廊施工作業,在大型機械設備的支持下提升了施工效率,且面向各環節質量實行針對性的控制,模具利用率更高,從經濟層面考慮還可大幅節約施工成本,總體來說,應用效果優良。
圖1 盾構法
圖2 明挖預制拼裝法
淺埋明挖法無需得到高精度設備的支持,施工中也不會對地下管線帶來過多影響,若明挖法或是盾構法不具可行性,可選擇淺埋暗挖法,其具備施工靈活性高的基本優點,不會對地下管線造成過大影響,是現代城區改造的首選方法。
盾構法是基于盾構機設備持續推進的一種方法,基于盾構外殼與管片的雙重作用可對四周巖壁形成支撐,能有效避免塌陷等問題[2]。在開挖過程中,基于刀盤持續對土體挖掘,借助出土機將所得泥土運輸至指定區域,借助推進油缸可持續加壓頂進,輔以預制混凝土片結構,通過拼裝的方式形成整體,是現代化施工中較為常見的方法,但對設備性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綜合管廊為典型地下線性結構,若施工或后續運營中地面出現沉降,將進一步影響到線性坡度,隨之帶來重力管線變形等不良問題。此外,伸縮縫位置易發生變化,結構也容易出現錯位,整個線性結構持續滲水或是內部管線挫扭。考慮到上述問題,若綜合管廊施工區域為典型軟弱地層,需優化結構以避免各類不良問題[3]。
具體而言,在管廊埋設過程中,以較深土層埋設區域為主,此舉可緩解沉降對管廊的不良影響,關于淺埋于地下的結構,較為可行的是非周期運動材料,輔以可靠地基加固措施,這是改善結構穩定性的關鍵。考慮到地下土質分布不均的問題,此類區域也容易發生地下管廊沉降現象,因此,要掌握施工區域的地質情況,在此基礎上形成合理的路徑規劃,以保障地下管廊在各階段都具有足夠穩定性。
3)綜合管廊需采取節段拼裝作業方式,指的是預制階段拼裝,將預制材料完整運輸至指定施工區域,實行現場拼裝作業,逐步做好孔洞施工。在拼裝時應高度注重切斷接縫部分的處理,可基于匹配法展開,先預制節段,后無縫拼接。
4)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較為可行的是環網狀形式,可達到功能最大化的效果,此時又可細分為兩種設計形式,即丁字形與十字形[4]。相關設計人員要格外注重較差設計,需全方位考慮到管線銜接與人員通行需求,關注節點加寬、加高操作,在必要時可增設樓梯或施工夾層,以保障各類管線達到銜接的效果。應當注意,針對管廊寬、高以及夾層面積展開設計時,需要確保水管與閥門的準確安裝,綜合管廊凈距至少達到0.4 m,由于不同艙室實際情況不同,與之相應的連接模式也應隨之發生變化,在建設夾層時要注重防火區域的合理性,為此增設防火門。
時至今日,盡管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得到高度重視,也處于大規模建設之中,但總體上發展較為遲緩。為推動此項事業的持續發展,政府部門需立足于當前現狀,健全法律法規,約束相關建設運營企業,以規范化方式開展各項作業,擴展融資渠道,積極探索并從外界引入先進建設管理模式。多方主體要共同努力,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貢獻力量,積極出謀劃策,全面推動此項事業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