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昀,王春建,丁浩南
(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和國際通行的美國建筑師學會AIA建筑師標準合同及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合同范本相比,我國現行的注冊建筑師制度還不完善,大量的基礎性文件還是以行業規范、行政規定而非法律的形式存在,建筑師作為業主的專業代理、建造的監理、施工過程的總協調人的角色定位未得到完整而明確的界定,但這一情況勢必隨著建筑師負責制在我國的落地實施而逐步改善。
在我國的建筑師相關法規中,使用我國香港地區用到的稱謂,將職業建筑師制度中建筑師的正式名稱規定為注冊建筑師。這一稱謂無意地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建筑師的現狀,即把建筑師的性質定位“職業”省略,以形式定位“注冊”取代,從語義上把國際上通行的四大自由職業,醫生、律師、會計和建筑師,歸為一般的工作職位。
根據國外通行的職業建筑師制度,建筑師作為業主信賴的專業代理,同時作為業主與施工方、承包商的媒介,從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術背景出發對整個建筑生產進行全方位地把控[1]。相比國外,我國現行的注冊建筑師制度對建筑師的職能不僅定義范圍小,而且設計內容有限,不問造價、材料和技術,也不參加行政機關的溝通與協調。同時,有限的專業領域中又有各種非專業的限制與干涉,造成業主的非專業設計和建筑師業余繪圖的怪圈。
在國外,建筑師作為業主的專業代理人和利益代表,在建筑生產的全過程中自始至終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業主和建筑師的工作基礎建立在相互信賴的基礎上。在我國,業主和建筑師的工作基礎建立在合同雇傭關系的基礎上,業主通常缺乏對建筑師基本的專業信賴,業主的非專業干涉使建筑師淪為業余的“繪圖匠”。同時,監理職能從建筑師手中的剝離造成建筑師游離于施工現場外。誠然,建筑生產的策劃、設計、施工及施工監理的有效分工可以加快推進建筑生產的進行,但使建筑師喪失了建筑的最終著作權,建筑的質量與品質難以保證,建筑的精致與原創更無從談起。
與國內制度相比,國外的職業建筑師制度使建筑師享有更高的權利,也肩負更多的義務。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高質量權利與義務的背后要求建筑師擁有更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一個成熟的建筑師往往是集策劃、設計、施工于一體的大成者,這也是目前國內建筑師無法跳出“繪圖匠”角色的技術瓶頸。
建筑師負責制是以建筑師為責任主體,受業主委托,在工程建設中,從建筑設計到工程竣工的全過程,有時甚至延伸到使用質保期,全權履行業主賦予的領導權利,最終將符合業主要求的建筑作品和工程完整地交付業主[2]。簡單來說,建筑師負責制就是由建筑師在建筑生產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全權負責的交鑰匙工程。
建筑師負責制在我國并不是一個新名詞,早在20世紀20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中國建筑師學會通過租界的示范全面系統地導入了西方職業建筑師制度。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決定在基本建設領域沿用蘇聯模式,原本的職業建筑師獨立執業制度被國有設計院體制所取代。1994年9月,建設部、人事部下發了《建設部、人事部關于建立注冊建筑師制度及有關工作的通知》,決定在我國實行注冊建筑師制度。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各行各業都在與國際接軌,建筑行業也不例外,具體做法是逐步引進歐美國家普遍實施的EPC總承包模式,因此,建筑師負責制再一次引入我國。
1)依法治國的需要。自1994年實行注冊建筑師制度以來,國務院和建設部、陸續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建筑師條例》等多項法律法規和辦法,都無一例外地明確了建筑師在建筑設計活動中的權力、責任和義務,推行建筑師負責制將進一步約束和規范建筑師的執業行為[3]。
2)提高設計質量和建筑品質的需要。我國建筑師在歷史上一直以匠人自居,社會地位歷來非常尷尬,社會認同度不高。在當下的我國推行建筑師負責制,可以有效提高建筑設計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發揮建筑師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建筑師的責任感和職業認同感,從而有效提高設計質量和建筑品質。
3)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各國人民共同的呼聲,這是當今世界發展大趨勢。當下也是我國建筑師開拓國外市場的好時機,我國建筑師應抓住機會,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讓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在建筑領域得到體現。因此,推行建筑師負責制也是我國建筑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當前,我國每年竣工約20億m2建筑,促進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千城一面”也廣遭詬病。當代我國建筑師應積極參與城市設計工作,做好單體建筑、景觀園林等與上位規劃的銜接協調,使設計更好地體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
例如,上海陸家嘴建筑群(見圖1)展示出國際大都市上海的現代魅力,重慶洪崖洞建筑群(見圖2)反映出山地城市重慶的垂直特色,成都太古里建筑群(見圖3)體現出文化名城成都的歷史底蘊。
圖1 上海陸家嘴
圖2 重慶洪崖洞
圖3 成都太古里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城市發展模式也在轉變,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是當下新興的建筑理念。城市有機更新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護好歷史街區格局、尺度、肌理和建筑遺存,延續歷史文脈,展示特色風貌[4]。例如,北京798創意廣場(見圖4)、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見圖5)、成都東郊記憶(見圖6)均為發生功能置換的工廠改造,成為了城市中富有工業文化特色的文創空間。
圖4 北京798創意廣場
圖5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圖6 成都東郊記憶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與鄉村的差距日益增大,當代我國建筑師應當投入鄉村建設,服務鄉村振興,幫助實現全面小康。
綠色是國家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之一,也是新建筑方針四大要素“適用、經濟、綠色、美觀”之一[5]。在當今我國,缺乏綠色觀念、漠視節能技術、肆意浪費能源的建筑師不能稱之為合格的建筑師。
從邏輯上講,技術的發展是無限的,利用卻是有限的。我國建筑師應當綜合平衡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基本要素,對創新技術做出科學理性的選擇。
圖7~9為由崔愷院士主持修建的我國第一個建筑師負責下的EPC工程總承包模式建筑項目——雄安設計中心舊改項目。
圖7 雄安設計中心舊改項目模型圖
圖8 雄安設計中心改造前
圖9 雄安設計中心改造后
雄安設計中心舊改項目是我國在建筑師負責下的EPC工程總承包模式的初次探索,項目的竣工掛牌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建筑師負責制在我國落地實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是,從項目中暴露出我國建筑師相比國外建筑師對建設項目策劃、設計、施工全過程,尤其是造價、招標、采購等環節不熟悉的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
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新時代賦予我國建筑師更大的職能范圍和職業權利與義務,當代建筑師應當不懼挑戰,正視差距,在實際項目中不斷鍛煉自己,全面提升職業素養和業務水平。
雄安設計中心舊改項目為由設計牽頭的 EPC總承包工程,是在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組成聯合體后,依據總包合同約定對建筑項目工程的設計、采購、施工和試運行實行全過程的承包[6]。EPC總承包工程與一般工程最大的不同在于要求設計方從策劃、投資、設計到采購、建設、運營全程參與,對建筑生產全生命周期全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