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恐龍中知名度最高的霸王龍,也沒人親眼見過它們活生生的樣子。我們只能從霸王龍的骨骼化石中還原它們的大概體形。插畫師會在骨架較為完整的標本基礎上(目前最完整的化石標本只有90%的完整度),參考關于霸王龍皮膚和羽毛等方面的可靠研究,在腦海中補充霸王龍的外形細節(jié)。可見,恐龍插畫只是對恐龍真正外形的一種猜想。不過,即便是猜想也要有一定根據(jù)。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插畫師在繪制恐龍時的一些參考點。
在20世紀70年代幾乎所有的霸王龍插畫中,霸王龍的尾部都是拖在地上的。但是隨著科學家對霸王龍脊柱化石的深入研究,即便缺少軟骨和其他結締組織的信息,科學家還是還原出了霸王龍脊柱的連接方式:霸王龍在站立時,脊椎幾乎和地面平行,這表明它們的尾巴也是基本上平行于地面的。

恐龍和蜥蜴、龜、鱷魚等同屬爬行動物。和許多爬行動物一樣,恐龍身上可能也沒有太多脂肪,那么肌肉和骨骼應該就構成了恐龍的絕大部分體重。為了確定恐龍的肌肉量。古生物學家會參考獸腳類恐龍在今天的后代——現(xiàn)代鳥類的相同肌群。此外,恐龍的特殊行為會讓某個肌群更加發(fā)達。像霸王龍這樣的巨型食肉類恐龍需要靠強大的咬合力咬碎獵物的骨骼,因此霸王龍的咬合肌和頸部肌群會很發(fā)達。
霸王龍的頭骨形狀和同為爬行動物的鱷魚很像,但恐龍是陸生動物,因此和水生的鱷魚在頭部構造上難免存在差異。有人會問:蛇頸龍和魚龍難道不是生活在水里的恐龍嗎?它們確實生活在水中,但它們不是恐龍。只有生活在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才是恐龍。根據(jù)恐龍顱骨上的眼窩,插畫家不但能知道它們眼睛的大小和位置,還能通過眼窩的角度判斷恐龍的視線是朝向兩側還是朝向正前方。
基于恐龍四肢骨骼的結構,科學家可以還原它們四肢的姿態(tài)和移動方式。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霸王龍的插畫形象都是前爪平行于地面,很像彈鋼琴的姿勢。但在2018年,科學家在分析了火雞和鱷魚的肩部構造后,認為霸王龍的前爪在平時應該是下垂的,且爪心面向軀干。同樣,長有翅膀的顧氏小盜龍曾被認為是為數(shù)不多能飛行的恐龍,但其肩胛骨和胸廓的角度意味著它們的翼無法高高抬舉,也就無法靠拍打翼飛到空中。再根據(jù)風洞測試得出的數(shù)據(jù),科學家認為顧氏小盜龍可以滑翔,但無法飛行。
軟組織在地下無法長久保存,但科學家偶爾會發(fā)現(xiàn)一些線索。2002年,美國蒙大拿州出土了一塊霸王龍皮膚化石,其表面鱗片清晰可見。在此基礎上,插畫師能大致猜出這個品種的霸王龍身體其他部分的皮膚材質。還原色彩難度更大。恐龍化石本身無法提供太多信息,插畫師需要向古生物學家請教每種恐龍棲息地的特定地形和環(huán)境。例如,霸王龍生活在低位沼澤或洪水平原上,為了讓自己在這類環(huán)境中具有良好的偽裝,霸王龍的體色很可能是棕中帶綠。

20世紀90年代,隨著帶羽毛的恐龍化石被大量發(fā)現(xiàn),科學家終于意識到一些恐龍也是有羽毛的。但插畫師在繪制有羽毛的恐龍時,不但要知道羽毛形狀,還要確定羽毛顏色。即便羽毛化石沒有保留色素,也難不倒科學家。黑素體是黑色素細胞中的色素顆粒,其形狀決定鳥類羽毛的顏色:桿狀黑素體讓羽毛呈黑色,圓形黑素體讓羽毛呈紅色。從一件保存完好的顧氏小盜龍羽毛化石里,科學家發(fā)現(xiàn)其中的黑素體長且窄,這表明顧氏小盜龍的羽毛和烏鴉一樣都是黑色的。近年來,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霸王龍的許多親緣物種都有羽毛,因此不少古生物學家懷疑某些霸王龍可能也長有羽毛。如果真是如此,霸王龍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兇殘印象或許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