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弘 朱子媛
COVID-19疫情爆發后,許多人的生活作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其中包含學習,工作和生活。在家辦公與線上學習成為一種新常態,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溝通機會相對減少,遠程工作的新常態之下,團隊合作和傳統的線下工作坊模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未知挑戰。如何打造線上線下整合型互動產品與智能平臺,在使人們充分利用線上交流平臺資源的同時,結合實體化的線下原型制作體驗,成為“共:創”(Make ToGather)工作坊設計團隊的設計起始點。我們希望通過這種線上與線下全方位一體的模式,實現產品設計團隊線上實時共享設計和創作。
在本文中,我們將分享“共:創”設計工具包的設計從調研到上線的整個過程,同時通過分析與同類產品的優劣比較和在設計和測試過程中的心得,希望可以促進線上團隊服務設計的發展和為線上共創過程帶來啟發。設計初衷與前期調研
“共:創”項目的誕生來自我們對于線上教育的一次思考和討論。從四月份開始.因為疫情的蔓延,全美的大學陸續開始將線下教育轉移到線上模式,因為各個教學組缺乏預先線上教學和課程設計的經驗,課程項目教學和小組合作的方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在嚴苛的教學環境挑戰之下,探索和設計新的線上教學合作模式變得尤為重要。如何實現線上教育資源分配最大化的同時和線下教育體驗進行匹配?如何創造新的設計教學和合作的流程和模式?如何利用現有的和不斷迭代的網絡應用去輔助線上教學活動?
受到現有線上共享設計產品和線上設計課程的啟發,團隊開始調研和探索學術屆和市場中現有的線上合作應用和體驗產品。我們針對教學合作的線上線下平臺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將產品以2x2的表格分類為線上-線下,工具-服務設計,圖1展現了我們對于市場現有產品的分析和對“共:創”產品的定位。
設計架構
團隊項目歷時四個月的時間設計的線上工作坊服務產品-“共:創“,于今年十一月初正式上線。這是一套設計線上共創工作坊的工具包組合,包含工作坊流程指導手冊(圖2),行動手冊(workbook)和原型制作工具包。產品特色在于能連接在線合作設計的過程與線下手工設計的體驗。
項目設計初衷是希望能突破市面上現有的在線工作坊的局限性,和打破參與者對于線上設計產品與平臺“數字化”形式的刻板印象與體驗,著重于連接用戶在線下的實體化操作流程:通過三大主題-思考(THINK),制作(MAKE)和分享(SHARE),以七個模塊,靈感情緒板(inspiring),頭腦風暴模塊(ideation),合作原型設計(prototyping),產品界面設計(interface),空間場景思考(space),產品故事板(storyboard),快速設計共享(rapid sharing),來貫穿工作坊組織者和參與者的體驗。
設計心得
在設計,測試和優化“共:創”工作坊設計的過程中,團隊獲得了多點啟示和經驗。我們將從用戶體驗和工具包設計兩個方面分享設計過程中的五點習得。
習得一,整合線上與線下用戶體驗
諸多線上學習平臺,如Coursera,edX,課程設計和互動平臺的設計都具有整合性,用戶能夠從中獲得完整的體驗。但是相對來說,課程中線下實際操作和團隊合作的相對缺乏,是一個可以進行優化和再設計的關鍵點。
設計團隊希望能從現有的線上學習平臺中學習課程整合的經驗,同時結合共創工作坊中的實體化操作,讓用戶能夠動“手”思考(make tothink),連接用戶線上與線下的學習創作體驗。例如,在“共:創”工作坊行動手冊(workbook)的設計中,設計團隊運用巧思在每一個章節中加入影片二維碼,讓用戶通過掃碼,迅速從線下材料聯結到線上,觀看教學影片內容,獲得更完整順暢的學習使用體驗。
習得二,從參與的角度思考流程設計
我們在設計“共:創”工作坊的過程中,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建議合適和觸手可得的原型制作(prototype)材料(圖3),如紙張,馬克筆,剪刀,文具等,來幫助打造完整的線在參與體驗。對于設計初學者而言,這些原型制作材料是相對容易取得并且成本較低的,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之下,為了可行性(feasibility)的考量顯得尤為重要。
習得三,考慮線上學習參與者的專注閾值
通過用戶測試,我們發現,面對屏幕的學習時,參與者只有三十分鐘左右全身心參與互動的時間。在這之后,因為疲勞和注意力渙散等多種原因,參與者很容易分心和對內容失去耐心。在設計共創工作坊課程的流程中,設計團隊以三十分鐘的時間作為一個活動單位,靈活安排參與者的活動與休息時間,盡可能充分保持參與的高度專注力與參與度。設計團隊還適時加入讓參與者表達意見與想法的機會,通過提高參與者的互動。
習得四,提高行動手冊的可擴展性
考慮到不同用戶對于合作和設計結果的期待,我們將行動手冊中的內容進行了分類-固定流程和靈活內容,線上線下固定的學習和合作設計流程是用戶體驗的重點,但是靈活的材料搭配允許用戶選擇自己的體驗和學習內容。
設計團隊以“智能家居”產品作為主題進行第一輪測試,設計的原型制作行動手冊中主要以”產品”,“界面設計”和“使用空間”為主題進行設計材料模板配置(圖4)。在推廣設計工具包的過程中,我們強調了設計“原料”的可替換和可擴展性,對于不同需求的學習目的,部分材料可以進行替換和優化。
習得五,整合用戶溝通和交流的方式
“共:創”工作坊的“共”字強調了用戶體驗過程中的合作,設計團隊在測試和上線的過程中發現,用戶在團隊合作交流溝通和磨合的過程中花費了很多時間。特別是在原型概念設計和頭腦風暴的時候,單用視訊的方式進行溝通設計想法是相對困難的。如何通過教學影片使得團隊原型制作過程簡單和統一?如何針對設計團隊各成員預期的項目結果去優化團隊溝通方式?整合用戶溝通交流方式是項目的基礎,也是重要的體驗設計重點之一。
設計延展
團隊在COVID-19的挑戰下,設計出一套完整并具有高互動性的線上-線下共創工作坊。“共:創”工作坊突破傳統既定學習框架,從參與的角度出發,通過重新規劃高度參與度的工作坊體驗,探討未來遠程教學和團隊設計合作新的可能性。
進一步思考,未來仍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如何在設計與規劃數字化學習體驗中整合線下設計建模,提供更加便捷和模塊化的動手實作體驗?如何提供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靈活性的設計工具包?如何在“共:創”工作坊的原型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運用線上平臺創造設計的社會影響力?在線上工作、設計、學習、合作正在日益成為新常態的今天,我們相信,唯有對于體驗設計的不斷探索,能夠為未來的線上遠程學習與合作帶來源源不斷的設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