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蔚平
各位代表、同志們: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天,我們在此召開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首先,我代表財政部黨組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我國“三農”事業和農村財經工作的同志,以及為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建設付出心血和努力的第五屆理事會和各位會員代表、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這為做好農村財經研究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廣闊的舞臺。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加強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建設,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努力開創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積極發揮農業農村財經政策作用,推動“三農”工作邁上新臺階
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三農”工作不僅是全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局工作的基礎和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每年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出臺中央一號文件,及時研究農村重大政策、重要改革、重點任務,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這期間,中央財政始終堅持把“三農”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全面落實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創新財政支農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確保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
(一)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不斷健全,現代農業生產穩步邁上新臺階。農業的天然性決定了其弱勢產業的位置,因此新中國的農業發展史也是財政不斷探索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的歷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出臺了一系列支農強農惠農政策,針對農業面臨的“三量齊增”、兩個“天花板”、兩道“緊箍咒”等挑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不斷優化完善,有力支持了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推進農業“三補合一”改革,2016年將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種糧直補整合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用于作為耕地地力保護資金,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特別是支持建立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解決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二是開展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等。三是加大生態保護投入,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啟動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探索建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制度。四是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農業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和市場主體的創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形成。
(二)扶貧開發持續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完善支持政策、不斷加大投入、加強資金監管,為助力農村貧困人口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提供了充足的“軍需糧草”。一是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持續大幅度增長。2016—2019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地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843億元,實現連續四年每年新增200億元。二是加大扶貧相關專項轉移支付支持力度。“十三五”時期安排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100億元用于脫貧攻堅,較“十二五”時期增長91%。同時,引導有助于脫貧的農業、教育、醫療、交通、生態等各類專項轉移支付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推動解決突出問題,彌補脫貧短板。三是督促地方優化債務資金支出結構支持脫貧攻堅。2016—2017年,要求地方每年安排不低于600億元地方政府債務資金用于支持脫貧攻堅,重點用于支持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2019年,分別安排地方政府債務規模1090.8億元、1294億元用于支持脫貧攻堅。四是支持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新增”重要指示,及時研究提出資金支持方案,2018—2020年,中央財政擬在2017年扶貧投入不減的基礎上,新增安排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資金2140億元,其中“三區三州”1050億元。
(三)農村改革開創新局面,鄉村振興邁出新步伐。各級財政部門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不斷建立健全財政支持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助推鄉村振興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一是構建并完善財政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體系。支持鄉村綠色發展,落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支持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重點做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廁所糞污治理、生活污水處理等工作。支持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二是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多元投入保障制度。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堅持優先發展、壓實責任,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明確和強化各級政府“三農”投入責任,政府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領域傾斜,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
二、充分認識“三農”問題新特征,準確把握新時代賦予農研會的新使命新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城鄉之間的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正是這一矛盾的突出表現。農業方面,由于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上漲過快,導致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偏高、效益低下,農業國際競爭力弱。農村方面,我國多數農村仍在城鎮模式和農村田園模式之間糾結,一些地方的農村出現不同程度的衰落,亟待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走鄉村善治之路。農民方面,雖有2億多農民進入城鎮工作和生活,但戶籍仍在農村,農村人口分化、農民老齡化日益嚴重,建立一支比較穩定的、具有一定專業化水平的農民隊伍是農業穩定和發展的關鍵。新時代“三農”問題呈現出的新特征,對做好財政支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必須推動財政支農從加大投入向注重績效轉變。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發布后,為加快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財政部積極研究實施方案,統籌推動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各項措施落實落地。具體到財政支農,就是要轉變過去注重投入力度的做法,更加注重支農績效。
(二)必須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銜接。隨著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實現,如何科學謀劃鞏固脫貧攻堅成效、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相關工作,成為未來一個時期的核心問題,財政在銜接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也是需要深入考慮的重大命題。做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銜接,必須解決“錢從哪里來”,財政提供資金支持與保障責無旁貸。應以此為契機,推動形成二者相互支撐、相互配合、有機銜接的互動格局,最終構建穩定脫貧、城鄉融合的長效機制。
(三)必須從戰略高度貫徹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抓好糧食安全問題,應提高政治站位,立足農業供給側改革,著力支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促進完善糧食生產流通領域改革,強化對重點農產品、畜牧產品生產的支持,保障有效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貫徹落實。
(四)必須堅持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目標就是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局面,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財政支持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最為關鍵的就是補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邁上新臺階。
上述“四個必須”既是對財政部門做好“三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對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做好財經理論與政策研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農研會要充分發揮農村財經智庫作用,立足財政支持“三農”工作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薄弱環節,持續深入搞好理論研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推動更好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有力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三、全面加強自身建設,努力開創新時代農研會工作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在新時代大有可為,也必須有所作為。這次大會將選舉產生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第六屆理事會,希望新一屆理事會和全體會員在部黨組的帶領下,充分發揮平臺作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探索實踐經驗,宣傳農村財經政策,在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中再立新功。
第一,全面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認真學習領會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將其貫穿于農村財經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全過程各方面。各會員單位要認真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增強政治敏銳性,重要提法都要同中央對表,加強對發表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的科研學術活動的管理和指導,嚴把政治標準,強化政治責任。
第二,加強對農村財經重大問題研究,提供有益的決策參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財政中心工作,加強對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前瞻性研究,提出政策思路和對策建議,為科學決策提供理論支撐和重要參考。比如,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要求,深入開展研究,提出推進涉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政策建議。同時,注重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實加強基層調研工作,深入基層和農民,了解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掌握農業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突出困難與問題,找準癥結所在,研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第三,主動做好宣傳解讀,有效提升農研會的話語權和輿論影響力。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和財政中心工作,以研究會的刊物和課題研究成果為陣地,積極引導輿論,打好主動仗,增強正能量。強化理論研究成果運用,主動做好理論闡釋和政策宣傳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不斷增進公眾的理解和支持。發揮農研會平臺的組織領導職能,加強與會員單位和農村財經工作人員、研究人員的溝通交流,積極組織發聲,提升影響力。
第四,創新農研會組織運行,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隨著地方農村財政工作改革的不斷深入,地方的農研會組織有所變化,有的并入財政廳農業農村處,有的轉型為社會機構。在這種情況下,農研會必須順應時代變化,重新構建新的組織運行體系,完善會員組成架構。要注重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吸收更多有意愿參加研究會的同志,以更多激勵手段鼓勵他們為農研會發展作出貢獻。要加強與中央有關部門、地方、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溝通合作,完善聯合協作機制,增強研究合力,特別要注重鼓勵有農財研究意愿的年輕同志加入進來,為農研會注入新活力。
同志們!做好農研會和農村財經研究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圍繞更好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扎實做好農村財經理論與政策研究工作,為加快建立完善現代財政制度,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