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特約、特派記者 青木 紀雙城 李珍 劉旭霞 本報記者 李司坤 ●王會聰

編者按:哈佛大學醫學院為李文亮降半旗?假的;空氣中的病毒會被雪花帶到地面?多慮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很多人都有一個感受,那就是它如同一面照妖鏡,照出世間百態。這個過程中,從社交網站到自媒體、微信朋友圈,如同病毒一樣傳播的謠言也讓很多人不勝其擾——當然,這里說的是真正的謠言。其實,災難期間謠言滿天飛的現象在國內外都存在,當下,即便在非疫情重災區的國外,虛假信息泛濫導致的社交媒體“信息疫情”已引起世界衛生組織特別關注。有人說,網絡時代,謠言是“一旦打開就無法再擰緊的水龍頭”。真的如此嗎?災難與謠言之間有哪些聯系?該如何看待和應對層出不窮的謠言?
“與兩種‘病毒作戰”
“遠離你的寵物狗、鹽水漱口、用醋消毒、服用從花中提取的汁液并大量抽煙能避免感染病毒……在與病毒的戰斗中,假新聞也在像病毒一樣傳播?!泵绹兑矮F日報》網站近日的一篇報道寫道:“一些‘半生不熟的報道認為特朗普總統擁有將很快愿意(與中國)分享的‘超級藥”?!爸袊c兩種‘病毒大暴發作戰”,有媒體總結道。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國內互聯網上信息爆炸式涌現,包括諸多不實信息。關注疫情的人隨手一梳理,就能列舉很多:“喝高度白酒能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是SARS病毒進化的,世衛組織定名為SARI”“家畜家禽海鮮都不能吃了”“網傳男子噴酒精消毒后開車抽煙引發燃燒”“好消息,疫苗出來啦!中國科學家已讀取全部基因序列,制出高效試劑”“解放軍進城全面接管武漢”……
這些謠言有“善意提醒”,有“美好愿望”,有聳人聽聞的“爆料”。相比之下,最近影響比較大的謠言當數有關“生物武器”的說法,比如網上一些人聲稱導致新冠肺炎的病毒是人造的,是武漢病毒所實驗室合成并泄漏出來的。其間,個別美國政客肆意發表的“無知言論”起到推波助瀾作用,讓人不免懷疑此類謠言的目的。像前述美國總統批準分享特效藥的說法,有的描述細致到“美方向中國緊急公開藥物分子結構至4月27日”。有網友認為,該傳言營造出“美國救世主的形象”。
“謠言風暴”,有人用這一詞匯來描述災難發生后的謠言傳播現象。法新社近日的一篇文章評論說,在過去的恐慌和好萊塢災難大片的刺激下,幾乎沒有任何事情比一場病毒更能加劇人們的集體恐慌。“(民眾)對瘟疫暴發有天生的恐懼感,因為這是一種人類眼睛看不到的敵人”,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傳染病學專家亞當·坎拉德特-斯科特說。
中國之外的地區同樣受謠言困擾。在馬來西亞,其衛生部不得不澄清說“肺炎患者不會變成喪尸”;在日本,“東京奧運會停辦”的流言使得東京奧組委不得不連續發聲辟謠。美國“事實核查”網站1月31日曾發文稱,疫情暴發后,來自約30個國家的事實核查組織通過國際事實核查網絡進行合作,已經發表了80多篇事實核查文章。2月8日,世衛組織領導人稱,該組織不僅在努力遏制新冠病毒,還在同推送錯誤信息、破壞疫情應對的網絡攻訐者和陰謀論者作斗爭(詳見本報第4版)。
“在某個重要變化時刻,或很多事件沒有明顯結果、成因,沒有確定性時,就會產生謠言。面對不確定性,人們會猜測、腦補,也就有人有意愿來填補這個空間?!北本┐髮W學者張頤武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全世界都是如此。這不是某一種文化的特性,不是說中國人特別喜歡謠言、傳謠?!?/p>
曾經的“謠言浪潮”
2016年,寨卡病毒肆虐巴西時,被英國公司用來對付登革熱的轉基因蚊子、過期疫苗和抑制蚊子繁殖的殺幼蟲劑都成為被指責的對象。美國《紐約時報》曾鄭重其事地報道了一個現象——巴西國內外的一些人將寨卡病毒視為全球精英發動的一場陰謀,旨在減少地球人口并成立一個“世界政府”。“正如寨卡本身一樣,有關這種病毒的謠言通過社交媒體和口口相傳瘋狂地自我復制,令仍對其來源和后果不甚了解的巴西當局備感沮喪?!?/p>
2009年墨西哥“豬流感”暴發初期,人們對新病毒的了解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由此引發五花八門的猜測。尤其在互聯網和電子郵件中,流傳著有關“豬流感”起源和發展的不少謠言,甚至有人在演說中將猜想和真實數據相結合,為一些謠言提供“可信度”。比如有謠言稱,某組織是美國中情局的盟友,他們在實驗室研發這種病毒,并向人群散播。另有說法稱,這是墨西哥的販毒集團發起的一場細菌生物戰。還有人稱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訪問墨西哥之后散播了病毒,或是七國集團(G7)為遏制全球危機傳播病毒。
2001年的“9·11”事件堪稱災難之后謠言滋生的“典范”。2011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網站刊文稱,十年后以下謠言仍在大行其道:策劃者并非“基地”組織而是另有他人;以色列間諜機構預先了解該襲擊并讓4000名猶太人提前離開現場;雙子塔的倒塌是受控制的爆破使然;一枚火箭擊中而非一架飛機撞擊五角大樓等。
謠言在災難后出現有其必然性,自然也帶來諸多危害。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歷史學者漢斯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中世紀晚期至近代早期,歐洲經歷黑死病等瘟疫,大量女性被指認為女巫,會對周圍的人造成疾病、災難等危害。史學家調查顯示,德國約有2.5萬人因被獵巫而死,為歐洲國家之最。
往近了說,2015年下半年開始的“難民危機”讓德國經歷了一場“謠言浪潮”。比如,奧地利《每周觀察》網站稱,英國情報部門截獲的情報顯示,默克爾打算到2060年接納1200萬難民。這一說法被社交媒體廣泛傳播,默克爾因此成為攻擊對象。接下來的兩年,與難民有關的謠言數不勝數:難民殺死漢堡湖中的天鵝然后烹飪,難民在墓碑上撒尿等。甚至有大媒體制造了“數十名阿拉伯難民性侵一名女性”的假新聞。
“殺傷力很強,這些謠言也幫助極右政黨崛起,如今選擇黨在德國16個州及聯邦進入了議會”,漢斯曼說,“德國社會也變得更加分裂,凝聚力渙散。”
日本也有深刻教訓。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后,一些媒體隨意發布“富士火山將大噴發”“東京地區正在沉入海底”等不實消息,還有人說地震是因為“朝鮮人觸犯神靈”,有人散播“在日朝鮮人放火和往井中投毒”等謠言。結果,大批旅日朝鮮人遭到殺害,造成震驚世界的慘案。這場因慌亂和謠言造成的二次災難,至今仍是日本人經常提起的教訓。
但80多年后,即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仍催生日本社會出現很多謠言,最典型的就是“含碘的食鹽可以防輻射”,引發民眾搶購食鹽?!斑@和科技進步無關,只和人性有關?!比毡敬筅娲髮W一位社會學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感慨道,科技可以日新月異地發展,人性的光輝和黑暗面卻一直存在,現代人群和古代祖先的差別并不大。
適度的“寒蟬效應”
有學者稱,在出現危機與大型災難事件時,最難控的就是群體效應,尤其是在網絡和自媒體時代,人們不喜歡不確定性,他們想要答案,而社交媒體是一種“讓最大聲勝出的極化機器”。
早在2017年,英國廣播公司國際臺進行的一項民調就顯示,在18個國家,79%的受訪者稱他們對于互聯網上的消息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感到擔憂,但只有英國和中國兩國的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政府需要對互聯網進行監管。
同一年,發明萬維網的英國計算機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宣布,他將著手打擊充斥網絡的數據濫用和假新聞。他說,為吸引用戶,有些互聯網公司運行的算法讓聳人聽聞的消息占有優先權,而不是去反映事實真相。
實際上,近年來,不少發達國家都在強化網絡信息凈化措施。德國于2018年開始執行《網絡仇恨言論法》。根據該法,相關社交媒體若未及時刪除仇恨言論、假新聞,將被處以最高5000萬歐元的罰款。
德國聯邦刑事警察局等部門還組建了“網絡警察”部隊,負責在互聯網上24小時巡邏,監控謠言傳播。網民可以在網絡警察局投訴處理謠言帖。德國各個聯邦州的警察部門也都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德國民間還有謠言地圖網站“hoaxmap.org”,可以看到有哪些謠言、謠言來自哪里等信息。
日本政府在2011年大地震后加強了對互聯網的管理。日本人喜歡去“網絡咖啡店”上網,而不是在家里或者公司。為此,2012年日本政府出臺《互聯網終端營業規范條例》修訂案,增加網吧登記上網者個人信息及將上網者在網上的行為記錄保存3年的規定,目的就是方便查清謠言源頭。之后,在網絡論壇、博客、留言板等平臺上,謠言明顯減少。但近年來很多人把謠言的陣地轉移到了手機上,個人社交賬號內容受言論自由保障,如何判定和處罰成為一個新課題。
“要控制謠言,應從法律責任入手,使謠言的制造者與傳播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一些法律責任,增加造謠、傳謠的代價?!痹螉W巴馬政府信息與規制事務辦公室主任的凱斯·桑斯坦在《謠言》一書中稱,適度的“寒蟬效應”可以讓人們謹慎對待自己發布的信息,從而減少破壞性的謬誤。
“流言止于知者”?
除了法律手段,不少專家提到,政府應與謠言賽跑,讓信息渠道更公開透明;媒體責任重大,要盡可能做到不猜測、不夸張。但客觀而言,謠言并不容易對付,也許從來不存在鏟除謠言滋生土壤的完美方案。
“有時候,糾正錯誤的努力反而重復了謊言,讓人們頭腦中的謊言信息更根深蒂固……心理學家稱此為‘虛幻真實效應。”美國《洛杉磯時報》2月8日刊文稱,不同領域的研究者發現,大部分人傾向于相信他們了解到的一些不實信息,一旦這么做了,當真實信息出現時,他們不情愿改變自己的理念。因此,用新信息取代而非糾正錯誤信息也許更有效。
還有人認為,普通民眾應當提高科學素養,對自己有所要求。前述那位日本社會學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謠言止于智者”(源自《荀子·大略》中的“流言止于知者”——編者注)這句話,說的就是大力提高民眾的知識素養、思考水平、辨識力是應對謠言的良藥。民眾的科學素養越高,“智者”就越多,就越不會相信“食鹽能防輻射”之類的無稽之談。
但提升民眾科學素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這位學者提到,2003年SARS疫情期間,日本NHK電視臺曾推出動畫片深入淺出地講述病毒是怎么回事,讓普通人明白SARS病毒的前因后果,以便配合政府的管控措施。另外,政府要照顧大眾所憂,將大眾各種擔憂和心理輔導干預放在一起,制作成親切易懂、風趣幽默的短片,這也是很好的方法。
張頤武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的國民素質一直在提高,但就算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關鍵時刻一旦遇到困難也會出現謠言。“一方面,國民素質需要提高,比如相信科學;另一方面,人們在看消息時要慢一拍,選擇一下?!?/p>
至于發達的網絡和社交媒體帶來的影響,張頤武表示,現在自媒體越來越發達,它本身有自凈功能,比如微博上的謠言,盡管一開始會造成一些恐慌,但很快就會被辟謠。“我們把謠言控制住,讓它不能發揮出社會效應來,這個通過努力是能夠做到的。”
凱斯·桑斯坦在《謠言》一書中稱,面對謠言,“選擇權就在我們自己手中”。確實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應不編造謠言、不為謠言添柴加火。不過,管理者也須謹記,過度的“寒蟬效應”會導致人人緘默不言,而這并非好事?!?/p>
環球時報20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