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
在實現小康的奮斗路上,麥平陽多年來引領著當地老百姓養殖海鱸,探索科學養殖方法,實現共同富裕。而今,隨著“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實施和推進,麥平陽擴大了國際銷售市場,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將政策的紅利惠及周邊老百姓,帶領大家向著更美好的生活進發。
2019年12月28日,2019第十四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在廣東順德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求是《小康》雜志社共同主辦。珠海市之山水產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之山水產”)榮獲“2019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特別貢獻企業”。之山水產董事長麥平陽,國家農業部、共青團中央“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標兵”、“全國服務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先進個人”,多年來致力于水產養殖、水產品出口和加工工作,獲得多項專利證書。
麥平陽,祖籍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自幼在海邊長大,從小就跟著父輩出海捕魚,而今他在珠海斗門從事養魚事業。他的珠海市之山水產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水產研究、開發、種苗孵化、養殖、物流、加工、自營進出口等業務于一體的企業,擁有低鹽度養殖石斑魚、海水養殖海鱸、活運網箱等5項發明專利,產品除了供應港澳,還遠銷韓國、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地。

在承包的養魚基地,麥平陽信心滿懷地講述他的生態養殖技術和未來暢想。圖 / 張玉榮
在實現小康的奮斗路上,麥平陽多年來引領著當地老百姓養殖海鱸,探索科學養殖方法,實現共同富裕。而今,隨著“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實施和推進,麥平陽擴大了國際銷售市場,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將政策的紅利惠及周邊老百姓,帶領大家向著更美好的生活進發。
“我的老家人都是以養魚為生,剛開始我只是做漁產品加工。”麥平陽告訴《小康》記者,偶然的機會才和海鱸結下不解之緣。“海鱸適合咸淡水池塘和海水網箱養殖,因為早年和臺灣做貿易往來,我就引進了臺灣那種海水網箱養殖的技術。”1988年起,麥平陽開始經營深海網箱養殖海鱸,不斷積累,漸成規模,蓄養石斑和鱸魚的野生成魚規模達到上萬條,是饒平地區深海經濟魚類的主要網箱養殖戶。
事業壯大后,麥平陽在1996年創辦了饒平縣之山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之后經過多年艱苦創業,發展成為集養殖、運輸、貿易于一體的綜合性民營企業,到2004年,企業的近洋活水產品已經取得了在韓國市場的主導地位。
在致富路上,麥平陽沒有忘記帶領鄉親們共同富裕。“1989年的時候,利用咸淡水來養殖海鱸在我們那里還是空白,我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鄉親們看到每斤魚都能有兩到三塊錢的利潤,就都跟著我來賺錢。”麥平陽將自己學來的養殖方法帶給大家,并傳授自身經驗,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饒平縣三百門港一帶養殖海鱸從幾十戶很快發展到五千多戶。“平均一戶有20來個網箱,規格是四米乘五米的那種,一戶一戶腰包鼓起來了,一年下來可以賺到十幾二十來萬。”因為麥平陽強大的號召力和帶動力,之山水產在2009年時獲評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

之山水產董事長麥平陽(左三)上臺領取“2019 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特別貢獻企業”獎項。圖 / 麥婉華
通過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原為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的介紹,1999年麥平陽來到珠海斗門,同時也將海鱸的養殖技術帶了過來。“我算是第一個引進過來的人,同樣拉動了養殖熱潮。養殖基地從原來幾十畝發展到現在兩萬五千多畝,產值已經超過15個億了。”
據了解,珠海海鱸養殖區域主要分布于斗門區白蕉鎮、乾務鎮和金灣區紅旗鎮等地,通過麥平陽等帶頭人的帶領下,而今海鱸養殖面積達3.1萬畝,年產量1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近80%,年產值達21億元,帶動1600多戶養殖戶走上了致富之路。因海鱸產業綜合優勢明顯,2019年11月,珠海市被授予“中國海鱸之都”稱號,這是繼白蕉鎮獲評“中國海鱸之鄉”后,又一國家級頭銜。海鱸產業已成為珠海市農漁支柱產業,形成集種苗繁育、養殖、生產、加工、倉儲、冷鏈運輸、貿易的全產業鏈發展趨勢。
剛到珠海時,珠海海鱸養殖業方興未艾,麥平陽經過認真的市場考察,結合韓國市場的需求和珠海斗門區水產養殖地區的地理環境特點,發明出了“淡水養殖海鱸轉海水養殖的技術”及相應的實用新型技術,利用這個技術在白蕉鎮投資成立珠海之山水產,確立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立足國際市場,通過聯合鱸魚養殖戶,實行專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現代化管理,活魚收購大幅高價于當時的傳統冰鮮魚收購,一舉獲得成功,徹底扭轉了當時白蕉海鱸銷售的頹勢,以旋風般的力量拉動了當地的養殖熱潮。
由于養殖規模逐年增長,白蕉海鱸近年來經常會出現低價滯銷現象。如何促使白蕉海鱸走出滯銷困境?麥平陽認為根本出路在于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而他也真正“吃”透“一條魚”,將海鱸的價值實現了充分利用。
“魚鱗可以做藥材;魚皮可提取膠原蛋白肽,膠原蛋白肽可用于化妝品、面膜,給制藥廠做膠囊皮;魚骨能提取魚蝦水解活性多肽,用于魚、蝦的開口飼料;魚的內臟提取魚油供給飼料廠,剩余下腳料用于豆粕生物發酵,后作為飼料的蛋白質;魚肉開發熟食鱸魚,海鱸這條魚其實‘全身都是寶”麥平陽說。

麥平陽創辦的珠海市之山水產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水產研究、開發、種苗孵化、養殖、物流、加工、自營進出口等業務于一體的企業。圖 / 張玉榮
為實現企業的產業化發展,之山水產還建有水產加工廠主要生產醇香魚制品,現已有醇香鱸魚等多個品種。公司以“締造名牌水產,成就美食世界”為主題,倡導現代化農業發展,注冊并運營有“一葉情”、“之山”、“邁爽”等優秀水產品牌,2015年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2016年公司為了進一步提高和利用海鱸魚的各個部分價值,實現產業健康科學發展,之山水產自主研發“休閑系列即食鱸魚”和提高飼料蛋白的“原料魚粉”,深受市場和消費者的支持和喜愛。公司從養殖到終端全程做到可追溯,保證了食品的安全和質量,成功對接大型連所超市永輝公司合作,每天供鮮活海鱸魚,加工魚片,通過永輝超市平臺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多年來,麥平陽尤其注重企業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與珠江水產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攻關的海鱸淡轉咸項目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及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鱸魚科研項目獲“2009珠海市科學技術自主創新獎”,成功將斗門淡水養殖的白蕉鱸魚通過三級咸化轉化為海水鱸魚,促進了珠海現代漁業的發展。
“我們的產品在國內很有市場,除了港澳及廣東本地,也會銷往黑龍江、北京、上海等地。”在麥平陽的帶領下,漁民們的海鱸除了銷往國內市場,更是跟著國家利好的政策,逐漸打開國際廣闊的市場。
“1992年中韓建交,1994年開始我們在韓國的銷路基本已經打通。韓國人很喜歡這條魚,我們也不愁銷路。韓國客戶要多少我們就可以養多少賣多少。”麥平陽說,之山水產的得名也是來自于他的一個“貴人”,那個引領他踏入韓國市場的韓國人。
“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麥平陽適時將市場瞄準了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而越南成為他們最大的國外市場。“海產品通過廣西友誼關過去,13個小時就能到達越南,現在兩國實現衛生互認更是便利了很多。”麥平陽說,現在公司在越南交界處還設立了辦事處方便海鱸的交易。
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出來后,更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正值珠海斗門精心打造港珠澳“后花園”“菜籃子”,麥平陽認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能讓海鱸供港供澳的運輸更為便利,也能打開更大的未來市場。“我們正在建設3座4.7萬平方米的精深加工工廠及現代化的科研樓,希望能為港澳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魚。”
為了發展壯大自己的養魚事業,也為了將政策的福利惠及老百姓,麥平陽最近在斗門區斗門鎮小赤坎村承包了2000畝荒地并計劃逐步開墾下來作為養魚基地,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動員當地村民一起來養魚。
來到這片初具雛形的養魚基地,指著第一期一個個剛挖掘好的魚塘,麥平陽信心滿懷地向《小康》記者講述他的生態養殖技術和未來暢想。“一個槽準備養殖5萬斤,到時密密麻麻都是魚。我會利用循環水來養殖,這樣能及時清理污水,在基地里下面養魚上面種菜,吸收氨氮一舉兩得,還準備用真空抽魚泵能,低碳效率。”
“也會發動周邊村民一起來養殖,帶動大家一起致富。我承包給他們魚塘提供魚苗與技術,他們來養殖我來收購,也不會低于市場價格。”麥平陽覺得這樣村民們會更有積極性,也能真正實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價值和快樂。
企業發展的同時,麥平陽不忘身上肩負的社會責任。他在家鄉潮州市和第二故鄉珠海市近年來共有超過300萬的捐款,涉及教育基金會、老人基金會、廣濟橋復古工程、慈善機構、水廠建設等項目,不少貧困學生、環衛工人、老人等獲得實實在在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