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玲
中國有一句老話:安居樂業。把“安居”放在“樂業”之前,意謂先有安定的居住環境,才會高高興興地創業——發展經濟干事業。事實上,良好的人居環境也直接關系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民做出莊嚴承諾:到202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全面消滅貧困。而全面消滅貧困的目標的實現,也意味著中國將按照既定規劃步入全面小康社會。現在距實現這個偉大目標只有一年時間,精準扶貧工作也進入到攻堅戰階段。在這個階段里,著力點應放在創建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上面。或者說,把創建良好的人居環境當成攻堅戰的首要目標工程,要通過創建和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方面,譜寫出精準扶貧的新篇章。
筆者綜合各地創建農村人居環境的實踐,認為要取得這場攻堅戰的勝利,必須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
居住環境最為直觀地反映著一個地方的生活條件。在居住條件簡陋的地方,其居民生活水平肯定低下。在一些文學作品里,往往就把居住在“棚戶區”的人稱為“窮人”。就像歌里唱的那樣——“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而看到低矮的草房,就能知曉其生活困頓的狀況。在現實中,通過多年的扶貧工作,雖然基本消除了農村茅草房,對一些農村住房進行了初步改造,但由于初期扶貧的著力點在于提高貧困戶的收入水平,而在住房條件的改善上下的力氣不是太大。雖然通過扶貧資助為一些貧困戶陸續建起了一些磚瓦住房,但質量并不理想,十多年后有許多都成了搖搖欲墜的危房。而按照全面小康水平開展的精準扶貧,把改善住房條件作為一個硬指標。因此,在許多貧困鄉村開展整體推進的扶貧工作中,將全村的住房普遍推倒重建,在原來的宅基地的基礎上,按照各家各戶的人口及原有的住房規模,重新規劃,整體重建,變成了一排排的精致的小別墅,展現出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麗景象。
良好的人居環境,不僅僅只是住房,還包括與當地生產生活相配套的基礎設施。例如,在中央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過程中,許多地方都提出“五通十有”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要求。“五通”即通硬化公路、基本實現戶戶通電、通廣播電視“戶戶通”、通信息(電話、寬帶)、通清潔能源(沼氣)。“十有”即有安全飲用水、有安居房、有衛生廁所、有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地、有學前教育、有衛生室、有文化室和農家書屋……在精準扶貧實踐中,各地進一步完善“五通十有”所涉及的項目,并逐一提高了標準。例如,在能源設施建設方面,許多地方把當前一種新型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發電和能源綜合利用方式——分布式光伏發電,作為重點扶貧項目,這個項目具有輸出功率相對較小、污染小、環保效益突出等特點,對環境保護具有積極意義,受到廣泛歡迎。而且,一些地方在加強人居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與村容村貌的改善緊密結合起來。改變以往“有新房沒新村”現象,例如加強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和農村公廁管理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從而切實解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難題。
許多貧困鄉村在創建良好人居環境時,也著力夯實農村產業基礎,把創建良好人居環境轉化為創建良好的鄉村旅游資源。許多貧困鄉村處于深山老林,雖然農民貧困,但當地的生態環境卻保存良好。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旅游大開放背景下,充分保護農村原有風貌和田園風光,加大對農村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塑造具有當地鄉土特色的鄉村風貌。同時,對一些已經損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實施退塘還林還濕。也就是說,可以依托自身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和文化特色,著力在“農旅文”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在創建良好人居環境的基礎上,有序培育休閑旅游、民俗文化村、鄉土文化體驗,以及民宿等特色產業,使良好的的人居環境成為有效的旅游產業支撐。從而把鄉村建設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成為休閑養生旅游的天堂。
“重建設、輕管護”是創建良好農村人居環境所面臨的一大困擾。為此,要建立健全符合實際的長效管理機制,鞏固建設成果。可探索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多元化運營管護機制,要把鄉村農房建設、危房改造全部納入村莊規劃管理,要建立農村保潔服務組織,健全生活垃圾管理體系,合理規劃、加快完善垃圾處理廠等基礎設施。
例如,海南省在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八大專項行動的同時,注重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市場化機制,建立每月一次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聯系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扶貧工作隊的職能作用,督促各鎮、各聯系點單位每周抽出半天時間深入各村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并形成長效工作機制。海南省儋州市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落實好“五個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督查考核機制(即每天發一條監督短信、每星期曝光一個“臟亂差”典型、每月巡查通報一次、迎接每季度市縣交叉檢查一次、年終開展一次績效考核),認真組織開展督查考核工作,并適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督查整改情況“回頭看”,通過開展日常巡查、嚴格考核評價、通報考核結果等方式倒逼責任落實,取得了實效。
當前,大多數鄉村社區逐步實現了與城市同步的環境衛生管理,建立相應的垃圾處理站和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域垃圾收運全覆蓋、污水治理全入網,推進廁所在城鄉間、地區間合理布局。同時,在有條件的地方,培育一批專業的農村環保基礎設施運營公司,對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實行投、建、管、運一體化運營,確保已建成的環保基礎設施高效運行。
農民是農村良好人居環境的受益主體和建設主體,在維護良好的人居環境方面,也應該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內生動力。坦率地講,創建良好人居環境,農民的積極性普遍得到高漲,但在維護方面卻普遍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在維護良好人居環境的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干部干、群眾看”現象。
因此,必須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激發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制定管用實用的村規民約、健全村民自治機制等方式,推動農民從“看戲”到“唱戲”、從“要我改”到“我要改”轉變,使其思想從“要我建設”向“我要建設”轉變。同時,廣泛開展衛生健康教育活動,創建一批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學校,加強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典型的正面宣傳,營造全社會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長效管護的良好氛圍。要在農村大力開展“改陋習,樹文明村風”活動,培育村民良好的衛生習慣,自覺摒棄亂扔、亂吐、亂貼等不文明行為。通過獎懲措施和示范帶動等方式,激發農民的責任感,使其積極主動投身村莊清潔行動,維護治理成效,使自己真正成為農村良好人居環境的主體。(作者單位:中共海南省委黨校)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