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慶
中東亂局加劇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9年10月中旬連續訪問沙特阿拉伯與阿聯酋。這是普京時隔12年后再次出訪沙特,也是其2017年訪問伊朗、2018年訪問土耳其后,連續第三年出訪中東國家。
與俄羅斯相對照,美國在中東呈現出戰略收縮之勢。2019年10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從敘利亞北部撤軍。3天后,土耳其發起代號為“和平之泉”的越境軍事行動,打擊敘利亞庫爾德武裝。
此外,2019年10月初,美國罕見地在本土調動和指揮在中東的軍事演習,引發外界對美國將設在卡塔爾的美國中央司令部遷往本土的猜測。
隨著美國收縮其中東戰略,俄羅斯更加積極主動參與中東事務,地區格局正面臨新平衡。
近年來,俄羅斯積極發展與中東國家的關系。
冷戰結束后,由于國力衰弱,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一度大幅下降。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后,俄羅斯通過“化武換和平”以及出兵援助敘利亞,幫助敘利亞阿薩德政府成功扭轉了戰局,還通過建立敘利亞問題阿斯塔納和談機制,主導了敘利亞問題政治解決進程。
俄羅斯通過推動解決敘利亞問題,形成了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三方的特殊關系,限制了美國和歐盟在中東的影響力。
如果說俄羅斯通過推動敘利亞問題解決,以及強化俄—土—伊三方關系,鞏固了俄羅斯在中東北翼的陣線,那么,俄羅斯最近提出的“波斯灣地區集體安全構想”,則表明其正試圖將影響力擴張到中東南翼的波斯灣與紅海海域。

2019年7月23日,在俄羅斯外交部召開的有阿拉伯國家、伊朗、土耳其、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歐盟、阿拉伯國家聯盟和金磚國家代表參加的會議上,公布了“波斯灣地區集體安全構想”,提出主要目標是為海灣地區“建立一個真正包容性的區域安全體系”。
俄羅斯還試圖調解已持續多年的沙特與伊朗矛盾。近期,海灣地區發生了多起油輪遇襲事件,伊朗和沙特互相指責,海灣形勢劍拔弩張。為防止沖突升級,俄羅斯兩邊做工作,呼吁雙方在真相查明之前保持克制。
在俄羅斯倡議建立“波斯灣地區集體安全構想”之際,美國也在組織“海灣護航國際聯盟”,但目前只得到沙特、以色列等少數國家的響應。
普京最近短暫的“中東之行”,出訪的是兩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海灣國家。訪問沙特期間,俄沙簽署了價值100多億美元的20項合作協議和諒解備忘錄,內容涉及能源、通信、投資、民航、媒體、軍事、稅務和太空探索等領域;阿聯酋之行的結果是,俄阿簽訂了總價約14億美元的多份新合同,兩國表示將加強經濟與安全合作。
俄羅斯、沙特和阿聯酋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產油國,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出現嚴重裂隙之際,俄羅斯加強與海灣產油國的政治、經濟和能源合作,彰顯了俄羅斯正全方位加強與中東的聯系。
美國的中東戰略則呈現出收縮之勢。這一態勢從奧巴馬政府時期開始顯現,特朗普政府上臺后,表現得更為明顯。
導致美國中東戰略收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中東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下降。由于美國境內頁巖油和頁巖氣產量不斷增加,美國對中東能源的依賴度不斷下降。
二是特朗普高舉“美國優先”大旗,在國際事務中奉行單邊主義,不斷從國際多邊機構“退群”。
三是肆虐中東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被擊潰后,反恐不再是美國的迫切選項。特朗普認為,應該讓中東各國自己負擔防衛和安全責任。

在敘利亞問題上,美國更是急于“脫身”。2019年10月6日,特朗普宣布從敘利亞北部庫爾德人控制區撤軍。事實上,特朗普今年已多次宣布從敘利亞撤軍,在他看來,美軍留在敘利亞的成本與風險與其收獲和成果嚴重不匹配。
在歷史上,美國一直是中東和平進程與巴以和談的重要調解者之一,但最近美國在中東問題上顯得力不從心。
2019年6月,美國在巴林主持召開以“和平促繁榮”為主題的有關援助巴勒斯坦的經濟會議,并在會上推出了“世紀協議”經濟部分內容。美國試圖通過施壓和援助的兩手方式,迫使巴勒斯坦放棄建國和主權要求,這遭到巴勒斯坦的拒絕和譴責。
面對俄羅斯和美國的中東戰略之變,中東地區國家正調整政策加以應對,中東地區的國際關系正經歷新一輪分化組合。
目前,以土耳其、伊朗、沙特、以色列、埃及為代表的中東國家,為了在大國博弈的過程中重新定位,有的主動出擊,有的被動應對,有的抱團取暖,有的深陷政局動蕩無力施展抱負,中東政治風暴正呈現山雨欲來之勢。
眼下處于風暴中心的土對敘軍事行動,引發相關各方新一輪博弈。土耳其以清剿庫爾德工人黨在敘分支敘利亞人民保護部隊為名,發起“和平之泉”軍事行動。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土耳其迅速出兵,是為了填補美國從敘利亞北部撤軍留下的真空,希望在敘利亞北部建立長近500公里、縱深32公里的“安全區”,為日后安置滯留在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作準備。土耳其的軍事行動不僅遭到敘利亞政府的強烈抗議,也引發了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的質疑和批評。
在土耳其軍事行動的壓力下,敘利亞庫爾德武裝重新尋求與敘利亞政府軍合作。而美國為了緩和國內外輿論的壓力,在為土耳其的軍事行動“開綠燈”后,急忙派出副總統彭斯和國務卿蓬佩奧訪問土耳其,又為土耳其的軍事行動按“暫停鍵”。
如此混亂的信號,凸顯了美國中東政策的無序和無力。國際社會普遍擔心,敘利亞境內的軍事行動引發的混亂,可能讓極端勢力殘余卷土重來。果真如此,也會給美國的中東戰略帶來更大麻煩。
而在敘利亞和海灣局勢持續緊張的同時,巴以問題對中東局勢的沖擊仍不時表現出來。在巴以關系持續惡化的同時,外界注意到,近年來以色列正試圖與海灣阿拉伯國家改善關系,以對付伊朗,這也是中東政治版圖面臨巨變的又一征兆。
中東正經歷的新一輪大變局中,除老牌棋手美國、俄羅斯、歐盟外,以印度、巴基斯坦、日本為代表的域外國家也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們正不斷把眼光投向中東。
印度是中東的近鄰,中東是印度最大的勞務輸出地和最大的僑匯來源地。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印度成為僅次于中國的中東石油進口國。2016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出訪伊朗,在兩國簽署的12項合作協議中,包括投資5億美元幫助伊朗修建位于東南部的恰巴哈爾港。通過該港,印度將可以繞過巴基斯坦,借道伊朗和阿富汗,實現與中亞的聯通。
2019年2月,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先后對巴基斯坦和印度進行訪問。9月,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也前往利雅得訪問,與穆罕默德王儲討論了海灣地區形勢。
2019年6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伊朗,這是日本首相時隔41年后再次到訪德黑蘭。能源和經貿關系是日本與伊朗合作的重點。雖然也有分析認為,安倍此行亦有緩解伊朗和美國之間的緊張關系之意,但美伊結怨之深,顯然非日本所能調解。
回顧以往半個多世紀,美國一直是中東外來勢力的主角。如今,俄羅斯積極參與中東事務,其他域外國家力量亦在舉棋謀局,中東地區國家則正重新尋求定位,這一切都表明新的中東大棋局正在展開。
〔摘自七一網(七一客戶端)/《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