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君
抑郁癥是世界第四大疾病,全球患有抑郁癥的患者大約有3億人。雖然抑郁癥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但是目前對于抑郁癥的識別率和治療率仍然較低。據統計,每10個患者里面,僅有2位尋求醫療幫助或接受治療,只有不到10%的確診為抑郁癥的患者會接受抗抑郁治療或服用藥物。那究竟什么才是抑郁癥?應該怎么應對呢?
抑郁癥又叫作抑郁障礙,它是一種包含情緒、軀體和認知癥狀的多維障礙,其最典型的特征便是心境持續低落,對生活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心境的持續低落,可以用“六無”進行很好的詮釋。
所謂“六無”,指的就是無樂趣、無希望、無辦法、無精力、無意義、無用處。抑郁癥患者會覺得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覺得任何事情都沒有希望,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動力,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沒有人能夠幫助自己,覺得生活沒有任何意義。
有一個比較簡單的關于抑郁的篩查量表:
1.最近幾周(或幾月)你是否感到無精打采、傷感,或對生活樂趣減少很多?
2.除了不開心,是否比平時更悲觀或想哭?
3.最近是否經常早醒嗎?
4.最近有沒有經常感冒。
如果這4個問題全都回答是,要盡早去看醫生,以進行科學深入的評估。
需要強調的是,抑郁癥的表現癥狀分為情感癥狀、軀體癥狀和認知癥狀3種。但在抑郁癥的3種表現癥狀上,目前公眾的了解更多地局限在情感癥狀。很多抑郁癥患者有軀體癥狀表現,軀體癥狀常常掩蓋原有疾病,使臨床醫生不易及時做出抑郁癥診斷,影響抑郁癥的就診率、檢出率以及早期診斷。
抑郁癥是可治的疾病,它和許多軀體疾病一樣,在得到有效治療后,可以緩解和康復,但其治療目標不僅僅是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還需要最大可能地恢復其社會功能,如社交和工作能力等,并且還要盡可能地減少病情復發。
輕度抑郁癥患者只需接受心理輔導治療或綜合性療法(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治療等),一般不需吃藥;中度患者需要配合抗抑郁藥物,主要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去甲腎上腺素和米氮平等;若有自殺傾向及自殺行為的患者則屬于重度患者,必須住院治療,進行綜合性干預,待病情穩定可以出院繼續藥物治療。
臨床上認為抑郁癥的康復指標為:接受至少9個月的專業治療后主要癥狀均消失,并持續2~3個月不會再有明顯的病理特征出現,即患者的幸福感能夠保持在一個正常水平。
當服藥一段時間,患者的病情進入穩定期,藥物的改善作用就會變得不那么明顯。但此時千萬不能擅自停藥,有調查顯示,40%的患者在感覺恢復正常后擅自停藥,并進入了心境惡劣的狀態。臨床上一般認為進入穩定期后,需要持續并根據情況不斷減量地服藥1~2年。在此期間,心理治療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
心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認知行為治療 是指要對抑郁癥患者的一些不合理的生活態度、行為等進行糾正。比如,可以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自控訓練,培養其社交技巧,從而幫助驅散他們心理上的陰霾。
婚姻和家庭治療 家庭問題可能出現在抑郁發作前甚至誘發抑郁,可能作為對抑郁的反應出現在病程中,也可能僅僅是和抑郁癥共存,并相互影響加重。所有這些情況都可以采用家庭治療。干預的目標是:改善家庭的應對功能,幫助患者和家屬避免抑郁發作帶來的壓力,防止新的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