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峰
脊柱,位于背部正中,由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共33 個椎骨,通過23 個富有彈性的椎間盤和很多活動方向不同的小關節,以及長短不等的堅強韌帶連結而成。自上而下有4 個像彈簧樣的生理彎曲,有效地支撐身體平衡,緩沖運動產生的震蕩,維護著內臟的安全,成為維護生命大廈健康的頂梁柱。
據中國兒童發展中心的統計,不同程度的脊椎側彎在兒童中發生率高達25%以上。許多低齡兒童也正在受到脊椎病的潛在威脅和傷害,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健康。
孩子先天不足,后天營養不良,又缺乏體育鍛煉,導致體質差,骨骼發育緩慢,脊椎兩側所附著的肌肉和韌帶力量較差,造成脊椎的穩定性不好。有的孩子在學畫畫、寫字、玩手機、看電視時,不注意坐姿,脊椎長時間處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體位,使頸、胸、腰椎前伸、前屈或側彎,不僅使脊椎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而且也使脊椎部的肌肉韌帶長期處于非協調受力狀態。有的孩子在倒立、翻筋斗、打鬧時,因姿勢不當或跌倒,頭頸部受傷易誘發頸椎病;如果遭受外傷,會造成脊椎骨折;有的因咽喉部或頸部患有急慢性炎癥時,因周圍組織的炎性水腫,易誘發頸椎病癥狀,或使病情加重;有的是先天性脊椎發育異常,易誘發頸椎病或其他脊柱病;有的是由于各種原因所造成體內代謝紊亂,特別是鈣、磷代謝和激素代謝失調者,往往容易發生各種脊椎病;有的與精神因素有關,焦慮緊張、煩躁惱怒等不良情緒往往使脊椎病的癥狀加重。
從小養成良好的姿勢。一是坐姿,孩子從上幼兒園起,到上小學一年級,坐的桌椅高度要與身高比例相適應,坐時臀部要充分接觸椅面,雙肩后展,脊柱正直,兩足著地。寫字或畫畫時,頭部略微前傾,兩肩之間的連線與桌緣平行,前胸不受壓迫,使頭、頸、肩、胸保持微微繃緊的正常生理曲線,可防止端坐引起的疲勞。二是站姿,站立時應收腹挺胸,雙肩撐開并稍向后展;雙手微微收攏,自然下垂;下頜微微收緊,目光平視;后腰收緊,骨盆上提,腿部肌肉繃緊、膝蓋內側夾緊,使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線。三是走姿,行走時雙腳盡量走在一條直線上,走時腳跟先著地、腳掌后著地,并且胯部隨之產生一種韻律般的輕微扭動,雙手微微向身后甩。四是臥姿,選好枕頭,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枕為佳,有利于保持頸椎前凸的生理體位。睡覺側臥時自耳到同側的肩外緣的高度,以保持頸部的固有位置。仰臥時,枕頭旋轉在頭與肩部之間,從而使頸椎的生理前凸與床面之間的凹陷正好得以填塞。
選好合適的床鋪。孩子不宜睡尼龍絲繃床、泡沫塑料床墊和太軟的席夢思床,應選用柔軟富有彈性又透氣性好的床,如棕櫚床、木條板床或竹條板床,上面鋪上軟硬度適中的床墊、被褥。
適度曬曬太陽。常帶孩子曬曬太陽,如晚秋、冬天和早春,上午10 時-11 時和下午3 時-4 時,夏天上午8時-9時和下午6時-7時,每天適度曬太陽半小時或1小時。
注重飲食補鈣。在注重孩子膳食平衡的同時,每天要攝入800-1000毫克的鈣,讓孩子常吃牛奶、蛋類、禽肉、魚類、大豆及豆制品等,滿足身體對優質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的需求。
學習間隙應活動頸背部。孩子低頭看書20 分鐘,需抬頭仰視2-3分鐘;伏案學習30-40分鐘,要起來走一走,做些左顧右盼的動作;或向左右轉動頭頸部數次,轉動時應輕柔、緩慢,以達到該方向的最大運動范圍為準。
常做伸頸聳肩活動。孩子采取坐或站的姿勢,全身自然放松。開始時緩慢抬頭向上看天,盡力把頭頸伸長到最大限度,兩肩同時盡量向上聳起,并向后擠壓,停一兩秒鐘。每連續動作算1 次,每天可做十數次。
堅持做脊椎保健操。孩子仰臥在床上,媽媽一手托孩子的頭枕部,另一手掌在孩子的脊椎兩旁,由下而上順著脊椎骨向上輕推至枕部,反復3-5 遍;換手托枕部,再輕推3-5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