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毋庸諱言,此次疫情對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服務業,在短期內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不過,從2003年非典的經驗來看,疫情過后,服務業會產生反彈。因此,我們不應過分悲觀,但另一方面,當下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與2003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企業承受的壓力相對更大,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不能放松,當務之急是進行科學評估、精準施策。
首先,要做好未來經濟與生活正常化的過渡預案。在加強對疫情影響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對健康防疫與經濟生活各項工作進行科學決策。隨著更多的確診和治療數據出現,可考慮在動態公布數據同時調整評估,告知什么時候會在什么等級,以什么數據和評估為主要標準,以及不同等級相應都意味著什么。既要嚴防嚴控疫情,也要適度考慮居民正常生活和經濟發展,娛樂服務場所限制應與疫情發展相適應,交通物流等需在加強防護的前提下保持相應程度的通暢,為疫情過后的正常生活銜接作好準備。
其次,為疫情過后經濟生產恢復提前做好調配統籌。當前,無論是全球經濟還是國家經濟,產業鏈延伸和整合的特征十分明顯,這也就意味著,不同省份、區域的經濟就業特征各有特點。從制造業看,上中下游的長產業鏈也可能涉及多個地區。因此,在疫情消退的過程中,在保證生命健康的前提下,可對恢復生產和交易進行較為精準的統籌協調,逐步解除相應的行政禁令,避免務工大省、制造大省、貿易大省等復工出現時間“錯配”。
再次,要高度關注疫情過后的保障民生就業工作。各地及部委應積極籌措疫情過后的財政擴張、企業稅費減免及補貼工作,至于是否需要加強轉移支付、發放專項債、擴大赤字等,也應該提前進行預案準備。當前,企業承擔了不小的壓力,但協調企業、物業、雇用人員等之間的經濟關系也至關重要。為保障經濟活動的健康可持續,應當用稅費減免方式鼓勵各方進行自主協商,促進就暫時性降免租金、工資等達成各方滿意的方案,切忌出現違反經濟規律的行政過度干預。
最后,通過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此次疫情中,一些“供給側扭曲”也有所凸顯。未來,可通過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激發民營企業活力,最大程度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讓市場個體有充分競爭的活力和動力。▲
(作者是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