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燕麗
摘要:二十一世紀以來,信息化發展迅猛,大數據審計也成為了我們審計的發展方向。審計課程是我們財經類院校的必修課程,但傳統的審計課程設置上存在著很多問題,所以,審計課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很多高校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將站在大數據的角度分析審計課程改革方面的問題,也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審計課程改革方面提供依據。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應用型;審計課程改革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審計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多,但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審計課程設置方面存在了很多問題。審計課程是應用型本科高校開設的基礎課程,對現代財務人員的培養非常重要。因此,很多應用型本科高校十分重視審計學課程改革。大數據審計作為“新課改”背景下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審計教學質量。通過運用大數據審計可以幫助本科高校認識到審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能夠引起教師和學生對審計課程的重視,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從而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大數據審計已經成為現代審計課程改革的十分重要的方向之一。如何將大數據和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到審計課程的改革中去,是現代很多應用型本科高校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審計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所選教材匹配度不高
在對審計專業學生的執教過程中發現,很多民辦高校所用的教材跟學生本身匹配度不高。比如,很多高校選的教材比較深奧,剛接觸這門課程的學生學起來會感覺很吃力,加之審計課程綜合性較強,使得學生學起來一頭霧水,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有些民辦高校審計課程的參考書選擇注冊會計師教材,財政部的審計準則指南等,他們沒有針對自己的專業建設開發適合自己專業特色的教材,所以,教學效果非常不好。與此同時,審計課程系統性較強,需要一定的財會類知識作為積累才能更好融入,而且學生具備獨立的思維和理論體系才能融會貫通,這使得專業化、特色化的審計課程教材顯得十分重要。
(二)缺乏實踐材料和信息化教學環境
案例教學在審計課程教學環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現在很多審計案例都源自于國外或者很早的年份,有價值的審計案例少之又少。加之很多審計教材不經常更新,導致知識老化,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學生學起來也枯燥無味。而且學生到了大三之后自我管理能力下降,重心偏移,所以學習效果就大打折扣。很多審計案例系統性較差,只能體現出部分審計風險,沒能系統的介紹整個審計過程,所以利用率也較低。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很多民辦高校也把信息化融入到教學中。隨著大數據審計的出現和快速發展,我國很多的審計領域已經在運用大數據審計,尤其是社會審計和政府審計領域運用較為廣泛。但是在很多民辦高校的審計課教學中,大數據思想卻體現不多,大部分還是傳統審計案例教學,沒有緊跟信息化時代發展的步伐。現在很多民辦高校雖然也有多媒體設備,但是一些實訓平臺、仿真模擬實訓軟件還不算很健全,整體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這使得理論很難結合實踐,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審計實務能力。
(三)審計課程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不符
審計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所以,如何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成為了審計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學方法依然比較老舊,多是傳授式為主,學生參與其中的環節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們培養審計人才的目標相違背。審計理論知識涉及到很多審計循環,專業術語晦澀難懂,如果大部分教學形式是講授式,學生很容易疲倦,抽象的知識得不到具體化,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對審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而言,學生應了解如何辨別企事業單位相關部門的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公允,也應學習如何以適當的審計證據來支撐審計結論。但目前的教學內容只注重審計理論的傳授,未將這些理論和實際案例相結合,學生即使拿到審計案例也不能在眾多會計信息中提取出關鍵信息,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降低,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審計產生一種厭倦,喪失學習的主動性,也與高校培養能夠綜合分析與處理問題的高層次審計人才的培養目標不符。
三、針對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審計課程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編寫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材
教材對一個學校來說至關重要,是傳播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民辦學校來說更是如此。所以,選好教材是課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每個二級學院應該召開會議,積極鼓勵優秀教師和教授等集思廣益,制定教材選擇的標準和細則。每個教研室也可以召開教研室交流會,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和心得,討論審計課程的前沿和發展近況。與此同時,學院應該多鼓勵優秀教師編寫高水平的審計教材,結合自身的經驗編寫綜合實驗實訓教學案例,教師編寫出高質量的教材和教參之后,學院應該加大獎勵力度,針對不同級別的教材設置對應的獎項,只有這樣才能鼓勵教師多動手寫出符合自己學院特色的教材。
(二)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
針對大數據時代下很多民辦高校的審計課程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問題,教學改革之路必須要加強信息化建設。所以,高校應該搭建實訓平臺。多引進適合自己學院特色的審計軟件,用軟件搭建適合自己學院特色的審計實訓平臺。而且,學院還應該多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解決實習實訓問題,這樣可以直接將學到的實訓知識運用到企業中,進一步強化了知識的學習。同時,各民辦高校還應該積極探索其他實踐教學資源,盡量從各方面給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各學院內部建立實踐教學監督機制,讓學生和老師都參與其中,互相監督,并積極探索總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將審計課程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民辦高校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也要加大力度,無論是硬件方面還是軟件方面都要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除了購置充足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外,還要建立足夠多的多媒體教室,實驗實訓教室等多功能教學場所。同時,學校還要設置個性化的信息化教學環節吸引學生眼球,比如,虛擬的教學云平臺。通過這些軟件可以使學生提升對審計課程的學習興趣,使那些平時不愛學知識的學生從另一個方面學知識。既達到了教學效果也不至于枯燥無趣。另外,教師之間也要形成一種相互鼓勵、相互競爭的氛圍。
(三)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審計專業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掌握扎實的審計學、會計學和管理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具有分析解決審計問題的能力和實務操作的能力,能夠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從事政府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及會計、財務管理、管理咨詢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職業素養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些專業人才要學會利用現代科技與信息等高效的渠道和途徑獲取新知識,了解審計學的前沿理論與發展動態,提高對最新審計理論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還要能運用計算機處理審計、會計業務,熟悉常用會計、審計等專業軟件,尤其是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束語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審計課程要實現課程改革,就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浪潮,將信息化的教學技術手段融入進去。如今審計已經進入大數據階段,通過大數據搭建的審計信息平臺,對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作為老師,不能僅僅將知識傳遞給學生,還要研究如何培養人,并把他們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尤其是審計這種實踐能力比較強的學科,如果沒有很好的實踐能力,那么在進入社會之后,終究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們在審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用人才。
項目研究:
本文系鄭州商學院教學改革項目研究課題 《大數據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審計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2018-JG-29)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崔靖.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校審計教學改革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7(18).
[2]楊慧媛.應用型本科審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想[J].經濟研究導刊,2015(05).
(作者單位:鄭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