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道
在這個眾彩紛紜的網絡世界,像我這樣至今不用微信的人儼然成了“另類”。有朋友嘲笑我說:“沒看到全屯子人連掃馬路的,蹬三輪的,賣白菜的都抽空在微信上聊天、觀景嗎,你還這樣老守田園,是要被社會淘汰的,還是作家呢!”對此我很不以為然。
我的不用微信,并非是排斥新生事物,也不是忙到沒有時間去看一眼微信。其實我對新生事物,特別是文化藝術界的新生事物歷來極為關注,早在9年前就曾經有過自己的微博。那是2008年春天,聽到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地震的消息后,我立即終止了在外地的采風,刻不容緩地返回本市,參與市直機關的救災及捐贈活動,并在報上開辟專欄,連續撰寫支援抗震救災的文章,如《敢有歌吟動地哀》《遙望汶川》《悲壯人生》《我為災區做什么》《不信東風喚不回》等。文章發表后,引發多方產生共鳴,紛紛通過媒體索要原文。當時我曾經工作過的機關同事們提議,何不建個微博,將撰寫的文章隨時貼上,讓讀者一睹為快。倥傯之間,我默許了他們的提議。當時的方案是,囿于精力與視力不濟,微博不由我親自操盤,安排一位年輕的秘書代勞,文章貼出后,遇有參與者,由秘書將內容下載給我,我則有選擇的回復。如此這般,微博上的點擊率日漸火爆,不斷創出新高。光陰荏苒,半年之后,麻煩來了。有些網友們由先前只談讀書寫作問題,轉而五花八門,從柴米油鹽,生活瑣事,到才子佳人,風花雪月,無所不及。而我的回復依舊是有“有選擇的”,加之我所得到的帖子全部由“二傳手”下載后轉來,難免不夠及時,于是微博上就出現了微辭,且言辭日漸激烈、草莽、山寨化。此時一位我十分尊敬的師長告誡我說:“這樣的教訓我早領教過了,勸你盡早關了微博吧,咱們沒有那么多時間陪別人閑聊神侃。”這樣,遵從師長之囑,我的微博只開了半年多就收官大吉。
自2011年我國開始使用微信以來,作為一種既便捷又神速的通訊方式,很快形成方興未艾之勢,所有公開或私密的場合,幾乎無人不在看微信。一個家庭里四世同堂同時看微信的現象,并非絕無僅有,特別是年輕人,對微信樂此不疲,簡直須臾不可離開。說微信改變了社會形態,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并不為過。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只需指尖一點,旋即傳遍天下,對某件事情的評論可隨時相互交流,天各一方的戀人,亦可在屏幕上面對面談情說愛,直至虛擬家庭……如此光怪陸離的誘惑,讓很多不同年齡段的人“相看兩不厭”也不足為怪。一種高端通訊手段,微信的產生和發展,對于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人際交往渠道的拓寬,無疑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助推作用。但是事物的發展總有過猶不及之處,作為通訊網絡的微信,最可怕之處是個人信息的失控,多方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快,須臾之間對某件事物的品評即可雪片似的飛來,稍有不慎就會給居心叵測之人造成可乘之機。另外,由于微信渠道的擴大化,成了便捷的社交平臺,一個人的“朋友圈”動輒數以千計。眾多的人喜歡以此展示自己的生活狀態,恨不得將一日三餐都搬到上面,并期待著別人關注。偏偏又有許多人喜歡東施效顰,不斷通過微信打探別人的言行舉止,只要朋友圈發出一條信息,他立刻趕來點贊,于是網絡之上來來往往的微信內容,如同舊時唱蓮花落的藝人,走一路,唱一路,贊一路。可以說,使用微信的人,大多都有這種“求贊”的欲望與“被贊”的滿足感。由于癡迷微信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工作學習時萎靡不振,做事不專注,甚至公交車上坐過了站的現象屢有發生。家人、親友間的關系理應因為有了更便捷神速的通訊手段更為親密,然而適得其反的是,眾多的人由于終日混跡于“低頭一族”,成了習慣動作,即便與家人、親友聚會依然不忘居于線上,結果與親人雖相向而坐卻成咫尺天涯。
值得一提的是,“圈里人”的你來我往,其網絡語言往往折射價值認知主體的選擇,受興趣、領域、學識、修養的影響,注定是不對稱的。有人為了展示自己,攪盡腦汁地拼湊某些自認為獨樹一幟的語言,到處尋章摘句,牽強附會地粉飾自己教育別人。其網絡語言要么“雞湯”味十足,要么是打誑語,掉書袋。在我的閱讀領域中,常見有網絡語句的選載,讓人如同背遭芒刺般的不忍卒讀。長此以往,謬種流傳,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文風還當如何是好呢?
據報載,美國一位從事社交媒體的研究人員曾說過,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更重視人和人面對面的交流,而不是在“推特”上聊天,他更愿意花時間在真實的世界上。以我當年開微博又關掉微博的體會,不用微信,朋友照樣交,信息照樣得,日子照樣過。每天我照例讀書、讀報,并留心關注上面所有的信息。寫作過程中遇有引經據典或是涉及相關資料,有時也借助網絡,但若有不同版本,仍以紙媒為準。要好的朋友時而聚會一次,搞一次“沙龍”,或是通過手機短信相互問候一下,也感到十分親切。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多數人癡迷于微信倒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背離了初衷,用得泛化,操之無度,成為人際交往的負擔與麻煩,甚至變成一種“情感綁架”,那還是不用為好。面對許多朋友邀我“加盟”的鼓勵,我仍然含笑捥拒。唐人王昌齡曾有詩云:“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在一片土地上耕耘,背靠一座山,頭頂一輪月,“我思故我在”。盡管沒有“建群”、“入圈”,但是信息并沒有阻隔,朋友并沒有疏遠,若是說至今不用微信失去了什么?我想或許只是些無休止的閑聊,或是蹩腳的“段子”吧,然而卻因此贏得了大把的時間。贅言至此,是耶,非耶?自在人心。誠愿吾儕權當是耳邊之風,一家之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