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宋子楊?孔慶寧
摘要:漢畫像石是我國的藝術瑰寶。記錄著我國燦爛的兩漢文化的名人軼事、民間故事和神話傳奇等,是民間藝術家以刀代筆以石為紙將其雕刻在墓室、墓碑等石材上的藝術品。文章從徐州地區入手,從漢畫像石的表現形式、技法的刻畫,線條的表現等方面描述,分析漢畫像石的構成與表現形式。繼承漢畫像石悠久的文化。
關鍵詞:漢化像石;形式表現
一、漢畫像石的表現形式
漢畫像石在經歷三個階段的研究后逐步被人熟知。徐州作為漢代開國皇帝劉邦的故居,交通要塞,出土了大量的畫像石,上百于件的藏品,生動的反應了漢畫像石的深奧廣博。畫面飽滿、簡潔明了、散點透視的表現、線條剛直有力或彎曲婉轉的刻畫出一幕幕生動的場景。在藝術家精湛的雕刻技藝下,漢畫像石形神兼備的為我們展現了漢代淳樸自然的生活和大漢朝的氣壯山河,是賦有靈魂的生命體,帶有炙熱情感的藝術品。
在藝術創作中,無論造型的變化還是大小的轉換都離不開線條的刻畫。北宋時期的武宗元為了宣傳道教而創作出的《朝元仙仗圖》就以線的形式表現出八十七位神仙。線條靈動而流暢,形成曼妙的身姿、纖長的發絲、霓裳的輕柔與鐵線的勾勒形成對比,表現了質感的同時又突出了線條美。線條的重疊,或稠密或稀疏,人物前后參差,表情各異,整個畫面復而不雜。“鐵線描”的技法與線條長短粗細的搭配,將人物的衣帶、表情表現的栩栩如生。再如,我們使用的漢字是由橫、豎、撇、捺變化組合成。粗細、長短變化形成不同風格的筆體,剛勁、清秀或規矩,有的字體也會隨著書法家的內心波動而呈現出各異的字形。南齊的謝赫就在《古畫品錄》提出了“骨法用筆”的方法,繪畫中的骨就像人體的骨骼,支撐著整個身體的重量,雖然長短、粗細不一,好像筆畫、線條,但內涵強大的力量。每個藝術作品都離不開線的運用,點的運動成就線的出現,線的變化使得畫面飽滿而生動。不論是“骨法用筆”還是“鐵線描”都是為了更好的對線的表達。
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曾說:“漢化像石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部典型的‘濃縮的漢代史書。”可見,漢化像石的內容表現相當豐富,從天上的神仙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是漢化像石所表現的對象。漢代藝術家極大的將漢代生活呈現在石壁上,從政治、經濟到文化、藝術的發展等豐富的展現了漢代的繁榮和人民思想的進步。
二、漢畫像石的形式美
漢畫像石不論是構圖還是造型藝術,都滲透著美的形式法則。畫像石展現了漢代藝術家對美的認知,對形式的表現。
對稱性的事物總帶給人美的享受,漢畫像石中多采用對稱構圖的方法,左右對稱、成雙成對的分布在畫面周圍,帶來穩定而莊重的美感。并不是所有的畫像石都采用對稱的形式,局部對稱、旋轉變化的不完全對稱的形式,使得漢畫像石自由不拘束,多變而不失均衡。反復多樣的變化也是漢畫像石貫用的方法,重復的畫面豐富而不再單調,局部與整體得到統一,烘托了畫面的中心主體。信立祥先生表示:“在漢畫像石中,存在著等距離散點透視法和焦點透視構圖法兩種空間透視構圖法。”[1]透視,簡言之就是“透物而視”,是指對客觀存在的立體物,使之在平面的紙上、壁上或其他平面上表現出具有空間、立體的感覺。[2]漢畫像石獨特的構圖,藝術家縝密的布局思考,根據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呈現出各異的分配布局。
徐州地區的紋樣由簡變繁,從簡單的方格紋、連珠紋、三角紋到復雜的云紋、水紋、植物紋等,烘托起藝術家作品的情感表達。魚多子,繁衍生息,吉祥和期盼不言而喻。畫像石《人物雙魚圖》就以魚為裝飾物,生動的寄托。變化多樣的紋飾和逐步增寬的紋飾將漢畫像石推向高潮,內容、構圖和紋樣交相呼應,突出了畫像石的華麗美,高雅而極具藝術性。
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是影響藝術作品表達的因素。漢代藝術家以結實而厚重的石材為承載物,載著漢代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精神文明、藝術表現、情感表達。《漢畫像石概說》中王洪震先生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我卻認為漢畫像石是石頭靈動的舞蹈、極致的舞蹈。”畫像石獨特的材質給人冰冷的感覺,無形之中增加了作品與人的距離感,而如今已無法用觸摸來感受它的溫度。石材的光滑平整、雕刻線條的自然流暢和題材內容增進了與人的距離,人們在觀賞的同時更能感受到藝術家所傳達的藝術情感表達和美的表現。石頭無聲,因藝術而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
三、結語
漢畫像石是我國的藝術瑰寶。記錄著我國燦爛的兩漢文化的名人軼事、民間故事和神話傳奇等,是民間藝術家以刀代筆以石為紙將其雕刻在墓室、墓碑等石材上的藝術品。熱愛生活的藝術家,通過獨特的技法將生活完整的雕刻出來,真實的反應人們所熟識的場景。一道道或直或曲的線條被印刻在冰冷的石塊上,活靈活現,手舞足蹈的人們、戰場廝殺的戰士、勝利后的狂歡,仿佛身臨其境。夸張的表現將藝術家的情感放大表現出來,更容易將觀眾帶到畫面的情感中。而今,漢畫像石磨損嚴重,為更好的將其保存反復修復并拓印,完整的將畫像石保存下來,成為壁畫、中國畫等發展的重要依據,可以說漢畫像石為我國藝術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47-58.
[2]楊絮飛.《漢畫像石造型藝術》[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179.
作者簡介:王玨(1992.10-)女,漢族,山西平遙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