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辰

法國大革命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般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但是在初中歷史教材中,不同的版本竟然也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和“結論”。
義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審定2018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9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中明確表達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是前后兩個階段,互不從屬,法國大革命是在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帝國之前的1794年7月27日的熱月政變中結束了。這篇課文共分三個部分:舊制度的危機;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帝國。在第二部分的最后有這樣明確的表述“------結果羅伯斯庇爾等人也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臺。”“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的影響”。眾所周知,羅伯斯庇爾是在1794年7月27日中的“熱月政變”中被推翻的。顯而易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認為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是1794年7月27日。所以其相關的教輔資料也以此為根據進行了試題訓練編寫。如希望出版社在2014年6月第一版、2018年1月第三次印刷的《考必通:初中史地生基礎知識》里的第103頁有明確的歸納與總結。法國大革命時間:1789—1794年;1794年7月,羅伯斯庇爾等人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臺,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的第92頁卻出現了一個混淆的問題:課后活動1.制作法國大革命大事年表:把法國大革命中,1789年,1791年,1793年,1799年發生的大事制成年表。既然1794年7月27日法國大革命已經結束了,1799年發生的大事也在法國大革命中嗎?
所以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所表述的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是1794年7月27日與“課后活動”是自相矛盾的。
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審定2017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審定2017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的觀點是一致的。中華書局的第17課《法國大革命》與人教版的第20課《法國大革命》的結構與內容幾乎是一樣的。它們這節課都分三部分:攻占巴士底獄;《人權宣言》;拿破侖帝國。它們都認為拿破侖帝國時期是法國大革命的一部分。法國大革命結束于1815年6月。
例如中華書局出版社的教材第82頁的填表中明確要求學生填寫法國大革命的起訖時間是:1789—1815。
著名歐洲史學家金重遠教授在《兩個拿破侖在歷史上的不同作用——兼論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學術爭鳴》,2004年第二期)一文中認為,拿破侖一生的活動是隨著法國大革命而開展起來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拿破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奠定現代國家的基礎,也就是保障“資產階級社會無阻礙地發展”,保護“私人利益的自由活動”,完全符合那個時代的客觀要求。拿破侖所建立的第一帝國是法國大革命的繼續,誠如恩格斯所言,實乃“法國革命的最后階段”。這個帝國保護了農民在革命期間所取得的土地,極力推動工商業的發展,努力提高文化教育事業的水平。用法律形式鞏固大革命成果的《拿破侖法典》得以付諸實施,和梵蒂岡簽訂的教務專約也得到落實,它們都從各個方面鞏固了新生的資本主義社會。第一帝國所依靠的是剛分得土地、意氣風發、準備用鮮血和生命來保衛大革命成果的農民,因此充滿了變革與朝氣。自1796年拿破侖出征意大利,一場長達19年之久的拿破侖戰爭開始了。列寧指出:“拿破侖的帝國主義戰爭繼續了許多年,占去了整整一個時代,表現了帝國主義關系和民族解放運動交錯在一起的異常復雜的情景。結果,歷史經過了充滿戰爭和悲劇的這一整個時代,從封建主義向自由的資本主義前進。”事實也確實如此,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歐洲正是通過這場血與火的洗禮,從封建社會過渡到了資本主義社會。
所以,法國大革命應該包括拿破侖帝國時期,即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應該是“拿破侖在滑鐵盧之戰中失敗被迫再次退位”的18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