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紅
摘要:伴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居民收入水平逐漸攀升,群眾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吃飽穿暖,開始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尤其是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迎合市場發展需求,建筑領域必須要優化建筑環境,通過內外環境的協同優化避免因為建筑環境惡劣對居民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建筑物的通風和采光必須要做到暢通,建筑材料也要選擇綠色環保型。本文從建筑領域出發,探析了優化建筑環境、保障居民健康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夠為提升居民幸福感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建筑環境;人;影響
我國城市化發展日新月異,居民生活水平呈指數型增長,當代群眾對于高品質生活具有更高的追求,尤其是對于舒適和健康要求與日俱增。此外,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技術和環保材料也為確保我國建筑環境優化升級奠定了技術基礎。傳統的建筑物在建設時忽略環境影響,因為建筑環境不達標對居民身體造成損害的事件時有發生。通過多種途徑優化建筑環境,已經成為時代的選擇,需要所有建筑從業者從本質上分析可以采取的措施并承擔起相應的職責。
一、建筑環境概述
建筑環境,從廣義上分為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室內環境主要包括建筑物室內的溫度、濕度以及空氣質量等項目,室外環境可分為建筑物周圍的聲、光等環境。首先,建筑環境的溫度對人體產生影響,人體會產生冷和熱的感覺不僅與溫度刺激有關,還與溫度的持續時間有關,溫度保持在一定范圍穩定后,因為皮膚已經適應了外界環境,人體也不會有任何溫度的變化感覺。此外,空氣流動速度、溫差和濕度也會引起人體熱反應的變化。除極端天氣和季節環境外,建筑環境將溫度控制在人體舒適范圍內能夠提升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其次,空氣質量也會對人體產生重要影響,建筑物選擇的材料會存在甲醛等揮發物質,部分礦物質進入人體呼吸系統后會刺激人體組織,刺激時間一旦過長會引發呼吸系統器官損害。此外,因為建筑物過度裝修導致的塵螨問題也是建筑環境必須要重視的核心之一,一旦室內通風不良,極有可能引發微生物泛濫,身體敏感者有可能誘發鼻炎或哮喘等疾病。
室外環境也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影響。倘若光環境在照度和亮度比層面過強,長期居住在該環境中的居民會造成生物鐘紊亂,輕者會造成失眠乏力等神經衰弱現象,嚴重者可能引發癌變。
二、優化建筑環境、確保人體健康的有效途徑分析
(一)控制環境溫度
將室內溫度控制在人體承受范圍內可以采取被動法和主動法的。
被動法主要借助建筑環境自然條件,通過室內通風順暢、建筑外表隔熱到位等實現溫度的有效調節。自然通風是被動發展的核心,能夠以最高的效率改善室內環境。此外,隔熱技術的運用能夠為墻體增加保溫材料,使得墻體在熱工性能層面能保證建筑環境的穩定性。在我國建筑物實踐中,常用的隔熱技術以保溫材料的位置不同,可區分為內保溫、外保溫和夾層保溫。被動法是改善溫度性價比最高的方法,在建筑實踐領域應當重點使用。
主動法主要借助專業設備調節建筑環境的溫度。機械通風是主動法常用的措施之一,該方法必須要在建筑物內部設置足夠的通風設備,夏天使專業設備能夠調節環境溫度,冬天也能夠通過主動制熱的形式維持室內溫度穩定。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設備的升級,機械通風也實現了與時俱進,當下地暖成為供暖方式的首選,地暖能夠確保溫度均勻,避免同一溫度內的溫差過大,而且地暖使得溫度自下而上的降低,避免過高溫度對呼吸系統的刺激。
(二)控制空氣質量
伴隨著我國綠色發展概念的提出,各行各業紛紛注重環境的綠色性,建筑物領域也是如此。為了對建筑環境進行有效約束,我國出臺了空氣質量標準,從頂層設計層面對建筑物的空氣質量進行規范。為了確保空氣質量達到國家標準,也避免因為空氣不達標對居民身體造成的損害,建筑物必須要從設計、施工、運行等全方位重視空氣質量,確保污染物的各項指標在限量范圍內。對此,建筑行業必須要注重通風系統的升級,還要強化綠色材料的研發和使用。
通過通風系統優化空氣質量是確保建筑環境達標的有效措施之一。現代通風系統和傳統的混合通風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方面,現在的通風系統充分利用熱輕冷重的特點,通過溫度的提升,污染物會自動上浮,再借助空氣對流使得污染物自動排到室外,達到室內環境優化的目的。另一方面,現代通風系統還能確保污染物高過人的呼吸系統,使得人呼吸系統所在的高度的空氣一直維持較好的質量。
綠色材料能夠從根本上降低污染物的產生,尤其是對人體有刺激的揮發性有機物質,是確保建筑環境優良的根本之策。傳統的建筑材料大多使用含甲醛較多的材料,但是甲醛揮發期長達十年多,一旦建筑環境質量不達標,隨著時間的推移,居民的健康肯定會產生損害。因此,要加快綠色材料的研發,尤其是要降低材料中的有害揮發物質。納米催化材料和活性炭材料是綠色材料的新型研究成果,無論是在材料的質量和效率層面都遠遠高于傳統材料,建筑施工應當首選該類產品。
三、控制建筑環境的亮度
為了降低光環境污染,建筑我必須要選擇表面亮度適宜的燈具,在當局布置層面還要注重均勻性。此外,通過不同反光系數設備的運用,確保對比亮度在人體可接受范圍內。對于家具集中的領域,應當通過提升燈具數量減輕室內陰影,也可以通過墻體漫射光材料的使用讓室內保持合理亮度。這樣居民才能在合理光照中身心愉悅的生活。
結語:
綜合上文所述可以知道,建設宜居環境已經成為時代必然選擇,優化建筑環境,能夠通過規劃設計確保居住和生活的安全衛生。尤其是面對居民要求的不斷提升,建筑行業必須要從群眾需要出發,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思維,為居民營造健康宜居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董惟澈,王光紫.淺析建筑環境心理學在建筑設計上的應用[J].居舍,2017,28:75.
[2]鄭詩雨.城市規劃對建筑環境影響分析[J].綠色環保建材,2019,06:41+44.
[3]張頎,徐虹,黃瓊.人與建筑環境關系相關研究綜述[J].建筑學報,2016,02:118-124.
[4]虞慧嵐,秦淵.淺談行為心理學因素對高層建筑人員疏散的影響[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9,203:61-63.
[5]肖冬梅.建筑環境設計中人體活動與心理情感因素分析[J].四川水泥,2015,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