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軍
(康??h動物衛生監督所 076650)
由于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的牛、羊、豬、鹿、犬等哺乳動物和人類共患的一種傳染病。 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布病不僅嚴重影響畜牧業生產,也嚴重危及人們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 為進一步做好全國布魯氏菌?。ㄒ韵潞喎Q布?。┓乐喂ぷ?,有效控制和凈化布病,原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國家衛計委與2016 年月日發布了 《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 年—2020 年)》。2012 年以來各級畜牧獸醫部門采取檢測、檢疫、消毒、撲殺和無害化處理等綜合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對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態勢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國布病疫源廣泛存在、 防治經費投入不足以及基層防疫體系薄弱等因素的影響,人畜間布病疫情仍較嚴重,防治任務依然艱巨,防治工作面臨嚴峻挑戰。 下面從基層牛羊布病防治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談粗淺的看法。
按照防治規劃二類地區實施強制免疫。 近年來雖然養殖戶對強制免疫已經逐步提高了認識,但免疫失敗現象屢屢發生。 主要表現在不按時免疫,不按時補針;隨意加大疫苗用量;重復免疫、遺漏應免畜;懷孕母畜注射免疫;不論牛羊大小群體集中進行飲水免疫、疫苗拌料免疫;免疫期間使用抗生素;種畜進行免疫。 以上種種違規操作,造成群體免疫失敗。
目前《反芻動物產地檢疫規程》及農業農村部有關牛羊產地檢疫的規范性文件均沒有對牛羊產地檢疫進行布病實行強制性實驗室檢測做出規定。 僅僅依靠官方獸醫臨床檢查難以發現布病, 再加上不法商販不經檢疫從一類地區違規向二類地區調運牛羊,養殖戶將疑似病畜拉到交易市場出售,養殖戶購種畜時存在僥幸心理不檢疫、不隔離,直接混群。 都會導致布病跨區域傳播。
基線調查、對奶牛進行全面的布病檢測和日常檢測雖然對掌握布病的流行情況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一類地區的大多數地方對未免畜的病原學檢測比例太小, 再加上一些基層檢測人員的檢測水平有限,對免疫抗體和感染抗體搞不清楚,難以掌握對實際感染情況。 財政檢測經費投入太少,檢測量與實際飼養量不匹配,對一些病畜難以及時發現。
中央對檢出的陽性病畜撲殺處理補助太低,地方財政補助基本沒有,養殖戶因補助低,抵觸大,處理困難。 一些養殖戶自檢疑似陽性畜不報告,私自轉移病畜進行治療或者賣到交易市場,由于對患病動物做不到及時撲殺,造成傳播隱患。
加強對從事養殖、屠宰、基層動物防疫人員等相關高危職業人群的防治知識和防治政策宣傳, 尤其要對養殖場戶進行全方位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提高群防群控能力。 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免疫技術、動物產地檢疫技術、檢測技術的培訓,為防治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加強基層防疫體系建設,提高基層開展布病抗體檢測能力,加強縣級動物實驗室具備開展布病血清學檢測能力。 對快速檢測方法進行科研攻關。
要嚴格限制活畜從高風險地區向低風險地區流動。 對一類地區跨省、 市、 區移動的牛羊進行布病免疫抗體水平強制性檢測,對免疫抗體水平不合格的進行補免。
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加大牛羊布病控制、撲滅、檢疫和監督管理等畜間防治工作所需經費財政預算; 上級要加大對縣級財政經費落實情況的監督力度。 從事布病防治的人員的津貼要納入財政預算,不應該是原渠道解決。
養殖場戶要嚴格按照技術規范做好相關場所和人員的消毒防護工作,對感染布病牛羊污染的場所、用具、物品進行徹底清理、清洗和定期消毒,并要定期更換消毒藥,有效切斷布病傳播途徑。
對檢出的病畜要嚴厲撲殺,按照技術規范做好無害化處理。
對違反強制免疫、調運監管、檢測、撲殺、無害化處理等行為要嚴厲查處。
對已感染布病未治愈的人員嚴禁養殖牛羊, 嚴禁從事牛羊的防疫、檢疫、屠宰、加工等。
牛羊布病綜合防治對維護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保障人民生態健康, 對提高生物安全水平至關重要, 需采取全方位綜合措施,通過全民參與,共同努力,力爭逐步凈化,盡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