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農業農村局 051130)
牛胃腸炎是在牛養殖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疾病,通常表現為病牛機體免疫力低下,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且容易引發其他繼發性感染疾病,對養殖戶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其發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飼養管理不當、寄生蟲、飼草料質量不高以及飼喂量不足等情況[1]。 本文針對該病的病因、臨床癥狀、診斷以及綜合防治措施予以綜述, 希望能幫助廣大養殖戶有效降低該病帶來的損失。
牛胃腸炎通常分為原發性胃腸炎和繼發性胃腸炎。
導致原發性胃腸炎發生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飼養管理不當:牛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所需要的營養不同,如果在飼喂管理中沒有針對性的更改飼料配方, 會導致胃腸炎的發生;二是飼料質量不達標:發生霉變的飼料中含有霉菌毒素,或者飼草料中含有過量的農藥殘留, 如果給牛群飼喂這些質量不達標的飼草料,會導致胃腸炎的發生;三是自身健康狀態較差:健康狀態較差的牛自身機體功能會有不足,可能引發胃腸炎;四是飼喂量長期不足:如果牛長期得不到充足的飼草料,會導致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等情況,進而誘發胃腸炎的發生。
繼發性胃腸炎主要是由于牛患病后由于繼發性感染而引發的胃腸炎疾病,如結核病、牛瘟病以及一些腸道寄生蟲均會導致胃腸炎的發病。
牛患病后通常會呈現腹瀉癥狀,稀水樣糞便,氣味難聞[2],有些糞便中會含有血液或者黏液, 且病牛排便過程中腸道會發出明顯的聲音。 在病程后期,病牛排便時腸道聲音減弱,肛門處括約肌松弛,會出現排便失禁或者排不出來的情況。 若炎癥在胃部和小腸部位,病牛可能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腹瀉,或者在病程后期出現腹瀉。
隨著病程的延長,腹瀉現象也在不斷加重,后期會出現脫水現象,病牛口舌干燥,牛舍表面呈現黃白色舌苔,雙目無神,眼角膜無光,毛發無光澤,排尿量顯著下降。 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會嚴重損害病牛腎臟功能,最終發展成尿毒癥。
繼發性胃腸炎的病牛往往由于其他原發性疾病或者并發性疾病,身體機能較差,表現出的癥狀較重。
牛胃腸炎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容易與急性胃腸卡他性腸炎混淆。 病牛換胃腸炎會表現出發熱、呼吸急促以及脈搏加速等癥狀,但是后續體溫恢復正常,口腔內部出現紫紅色,排便時胃腸道顯著聲響,糞便為稀水樣,會伴有血液或者黏液,惡臭;患有急性胃腸炎卡他性腸炎的病牛,則不會出現體溫、呼吸、脈搏的異常, 口腔顏色較正常淺淡, 排便時胃腸道會有響聲以及腹瀉癥狀,但是糞便中沒有血液與黏液。
4.1.1 西醫療法 取5g 黃連素片,100g 穿心蓮片,0.5g 維生素B1,灌服,每天2 次,連續服用3d。 也可用100g 大蒜,制成蒜泥,加水1L,內服,每天一次,連續3d。
4.1.2 中醫療法 主要采用清熱解毒以及止血的中藥進行治療,為病牛補充體液,同時提升病牛脾胃機能,控制腹瀉[3]。 常用中藥方劑如下:麥芽和神曲各80g,訶子40g,白芍、郁金、黃柏、黃芩、梔子、木通、滑石粉各30g,大黃、厚樸以及萹蓄各25g,甘草、黃連以及白術各20g,研磨成粉,加水灌服。
4.2.1 加強飼喂管理 飼養員要依據牛在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選擇日糧配方,保障日糧能夠提供充足的營養,尤其是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如果牛群長期無法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就會導致牛機體免疫力缺陷癥狀,容易引發胃腸炎。
4.2.2 保障飼料的質量 飼料貯藏區域應當干凈整潔,干燥,以防飼料發生霉變,不得使用霉變飼料進行飼喂,因為霉變飼料通常會含有霉菌以及霉菌產生的霉菌毒素, 誤食后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甚至是霉菌中毒癥狀,極易引發胃腸炎。 若飼料中霉菌毒素在牛體內無法代謝完全,被消費者食用后會轉移到人體內,引發消費者霉菌毒素中毒。 因此,飼喂管理員應當定期監控飼料質量,把控飼料安全關。
4.2.3 加強疫病防控管理 牛群在感染其他疫病期間, 機體免疫力下降,身體機能下降,會增加胃腸炎發病幾率,因此在養殖期間,應當時刻保持對牛群狀態的關注,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進行診斷治療,如果需要放牧養殖,應當在放牧的初期進行1 個月內進行驅蟲,此后2 周定期驅蟲1 次。
牛胃腸炎是牛場的常見疾病,會造成養殖戶的經濟損失,因此養殖戶應遵循“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通過加強飼養管理,保障飼草料的質量,加強對疫病防控管理,來維持牛群健康生長發育的狀態,降低發病幾率。 如果一旦發現病牛,應盡早治療,可以先采用中藥療法,將病牛體內的熱毒排出,并及時補液;對于有顯著炎癥的病牛應針對性的進行消炎處理, 提升其胃腸能力,保障營養供給,促進其快速回復,以降低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