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巴合提·阿山
(新疆哈密市巴里坤縣海子沿鄉農牧業發展服務中心 839200)
羊腸毒血癥是羊梭菌類傳染病的一種類型,由魏氏梭菌在腸道內短時間內產生大量梭菌毒素所引起以當地綿羊為主的急性地方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癥傳染病。 當地人稱“心包水”病,病程短、發病急、死亡快,死后解剖多見胸腔內黃色積液,心包腫大1~2 倍,心包內集聚大量黃色透明液體,心肌壁薄,心肌發軟,也稱“軟心病”,心室內有若干黑色血塊,腎臟實質軟化為特征,又稱軟腎病。 典型特征,死亡快,解剖小腸大面積出血壞死,真胃部分出血。
1.1 發病季節,羊腸毒血癥多發生在早春的2~3 月份和秋季初冬8~10 月份發病。 發病羊以本群羊傳染發病居多,羊群零星傳染。
1.2 放牧草場飼養環境, 早春季節多以放牧冰雪融化枯草、飲溝泉污水、死水,或飲用有毒有害工業原料、農業產品排泄物污染的水源后發病。
1.3 秋冬初雪后采食大量污染梭菌的枯黃牧草集聚在羊小腸發病。
1.4 夏秋季節長期在陰濕山林草場放牧的感染發病, 長期飲用污染的死水,因腸道絳蟲、線蟲、嚢尾蚴寄生抵抗力減低發病。
2.1 羊腸毒血癥由D 型魏氏梭菌所引起。 在缺氧的環境下能形成芽孢,芽孢位于菌體種羊或略偏于一側。 也就是說菌種芽孢在厭氧環境下的土壤、污水、草場廣泛存在。 一般消毒劑都能殺滅桿菌繁殖體,但芽孢抵抗力強,耐高溫、低溫,必須高溫消毒殺滅。
2.2 春秋早冬季因采食飼草,被存活在耕地、草場養殖場周圍土壤內的梭菌感染發病。 導致羊抵抗力下降和消化功能紊亂,D 型魏氏梭菌在腸道迅速繁殖,產生大量梭菌毒素,刺激腸黏膜出血,毒素進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癥,發生心臟休克麻痹死亡。
2.3 同群羊感染后沒有及時對場地、飲水、飼喂器械消毒,處理病死羊污染物后被傳染發病。 發病羊多是膘情好的12 月齡以上羊,以綿羊為主。 早春晚秋天氣驟變最易發生該病流行,突然變換飼草料也會誘發本病發生。 同群羊發病控制較慢,死亡率會達到12%以上。
2.4 潛伏期長短因環境條件刺激發病。 發病以綿羊為主,山羊較少。通常以12 月齡、膘情較好的羊只為主。魏氏梭菌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通常羊只采食被芽胞污染的飼草或飲水,芽胞隨之進入消化道,一般情況下并不引起發病。 當飼料突然改變,特別是天氣變化變換草料后,羊的抵抗力下降和消化功能紊亂,D 型魏氏梭菌在腸道迅速繁殖,產生大量毒素,毒素進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癥,發生休克而死。
2.5 本病的發生常表現一定的季節性,牧區以春夏之交搶青時轉入濕地草場,農區秋季耕地溝壑放牧感染多;或收割搶薦季節或采食大量富含蛋白質籽實飼料時,一般呈散發性流行。 羊群之間發病率比例達到30%左右,死亡率達到13%,最高達到30%以上。
不見癥狀,或只見神經癥狀轉圈驚厥,突然倒地死亡,前后十幾分鐘或稍長。
吃草時突然發病驚厥,病羊呈腹痛、迅速肚脹。 患羊離群呆立、臥地不起或獨自奔跑。 瀕死期發生腸鳴或腹瀉,排出黃褐色水樣稀糞。 病羊全身顫抖、磨牙,頭頸后仰,口鼻流沫,倒地四肢抽搐昏迷中死去。 死亡羊腹部高度膨脹,尸體短時間腐敗,夏季可聞到腐敗臭味。 病程一般18~24h。 常見頭天好羊,第二天早上發現羊臥姿正常死亡,無四肢抽搐痕跡癥狀。
較少見,常見嚴重消化不良,迅速消瘦,呆立、呈腹式呼吸,瘤胃蠕動音較弱,脈搏淺表,采食較少緩慢。
主要見于小腸一段出血呈彌慢性、真胃部分胃底出血,真胃內有未消化的飼料;腸道特別是小腸充血、出血,嚴重者整個腸段腸壁呈血紅色或有潰瘍。 肺臟出血、水腫。
腎臟軟化如泥樣,死后胸腔和腹腔內有黃色積液,心包重大1 倍以上,心包內積液,心內、外膜有出血點。肺臟腫大塞滿胸腔,有出血斑。 肝臟發暗,膽囊腫大1~2 倍。
死亡羊解剖腹部膨脹放氣惡臭,脾臟、肝臟、肺、心包均腫大。 淋巴腫大1~2 倍。
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死亡羊的剖檢變化,如腎臟軟化、小腸出血、真胃炎癥顯著等做出診斷。
6.1.1 確診的病羊立即隔離,對棚圈周圍進行消毒,撒生石灰,清理糞便,同群羊注射羊苗,控制病情、減少死亡。
6.1.2 飲水摻入生石灰上清液或投放土霉素粉或按比例飼草料拌入土霉素粉。
6.2.1 每年春季產羔后15d 全群羊注射羊三聯四防疫苗,秋季配種前20d 無論大小注射三聯四防疫苗。 預防期6 個月以上。
6.2.2 避免春秋季長時間在濕地草場放牧,定期轉入高燥的草場。 定期開展驅蟲,每年至少開展兩次驅蟲。
6.2.3 避免在陰濕山地草場放牧。 對水源定期開展消毒。 發病的羊群要及時清理糞便,對棚圈周圍徹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