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建
(江安縣五礦鎮人民政府 644201)
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首先是隨著航運、 石油以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不斷有養殖水域被隨意占用,一些國家投資建設的重點養殖基地被企業無償占有,重要的水產資源棲息地和公共魚苗采集場地被私營人員隨意拍賣,原本的公共漁業資源被劃為個人財產, 極大地損害了漁民的個人權益,水產養殖也遭到極大限制。 其次,隨著當代全球環境的惡化, 水域污染事件頻出, 漁業養殖區域受到污染的概率大大增加。 當代沿海或者沿湖地區的經濟開發活動不斷增加,漁業水灘面臨的壓力也不斷加劇,而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水域養殖行業也同樣受到波及,養殖的整體質量大打折扣。 再則是水域養殖缺乏政府的統一規劃,由于海灘行業眾多,其水域的利用矛盾也日益突出, 各行各業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擴大自己的水域范圍,經濟權益上的糾紛不斷升級,漁民養殖行業正常秩序無法維持,漁業養殖的穩定發展遭到限制。 然后是部分地區存在盲目養殖和盲目擴大養殖范圍的現象,部分養殖人員缺乏經驗,在養殖密度和養殖布局上存在極大的問題,過度使用鮮活餌料,不僅無法提升養殖質量,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加劇水域污染。 最后,由于海域病害事件頻發以及一些生物污染物超標, 極大限制了養殖物種的食用安全,這間接損害了養殖漁民的經濟效益。
我國在1986 年以法律的形式建立了“漁業法”,該法律明確了廣大漁民的水域使用權, 基本建立了我國水產養殖管理制度體系,這同樣意味著我國水產漁業養殖步入正軌。 在隨后的發展進程中,不斷對“漁業法”進行了修繕和補充,新漁業法更加強調對水域的統一分配和規劃,拓展了養殖證的發展對象,由原本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拓展到單位和個人, 更多的農村人員可以投入到養殖業中。 且為了全面提升漁業養殖的質量,新漁業法將水域生態保護納入到當地政府中, 政府有責任維護水域的生態安全,極大提升了水域的安全度。 為了保證養殖業的高效發展,還對養殖戶的用藥、育苗投入以及病害防治進行了規劃,更加突出個人和政府協同管理, 從根本上解決了漁民養殖不當而造成的水域污染和養殖質量低下的問題。 新養殖制度的確立,不僅是對我國法律體系的再度完善, 同樣是對發揮漁民養殖積極性的保護和鼓勵。
養殖證制度是法律賦予的責任, 是保證漁民能夠順利開展養殖,保證養殖使用權和承包經營權的關鍵手段,對于確保漁民的經濟效益和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穩定有著重大意義。 因此,養殖證要作為水產養殖法制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 通過養殖證制度和轉產專業相結合,確定出漁民的“保命海”,并將養殖證發放給單位和個人,極好的處理養殖證和海域證之間的關系,通過制度構建實現市場發展, 對于提升養殖業的整體管理水平都有重大作用。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進程深入,水產養殖在農業結構中的重要作用也將不斷凸顯,所以,我國要加大養殖業法律法規建設的重視度,盡快完善相應的飼料和水產品安全養殖制度,對魚藥的使用、苗種檢測以及環境管理進行全方面規范,并在此基礎上鼓勵養殖人員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的養殖經驗和養殖水平,加強對水產養殖管理執法人員的綜合培訓, 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一個高效水產養殖管理體系不僅能夠提升養殖業的管理效率,實現漁業養殖的可持續發展,還能促使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和進步。 漁業養殖作為一項整體性和長期性的工作,和漁民的經濟效益息息相關,所以,國家一定要高度重視水產養殖管理,建立高效的水產養殖法制管理制度,在確保漁民權益的同時,實現我國漁業養殖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