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喬,王麗慶,任泉泳,劉學龍
(延邊大學 農學院 133000)
一泰迪犬,雌性未絕育,5 歲,4kg 重,2019 年5 月因后肢癱瘓不能走路轉院治療。 該病患雙后腿僵直,屁股著地依靠前腿爬行,并不能自主排出大小便,處于失禁狀態,需要人為幫助擠壓腹部排泄。雙側后腿因久未運動造成肌肉萎縮。經主人描述該病犬無外傷引起,突發性的引起后肢癱瘓,拍攝DR 影像也沒有骨頭的擠壓和錯位。 判斷后為神經炎, 需要電針結合藥物共同治療。
將病患置于針灸床上,在床上依照病患的體型用粗的繩結編織網狀,覆蓋在針灸床上面,使病患趴在網上,四肢剛好支撐在床面并且受力在腹部,減少了后肢和臀部的受力。 為了避免因掙扎使其依靠前腿使勁遠離針灸床, 需要人為固定看護或者膠帶繩索約束前肢。
使用的器械為華佗牌針灸器械包和華佗牌電子診療儀。 施針的穴位共有兩套,周期性輪換。 一套為百會穴、尾根穴、左趾間穴、右趾間穴;另一套為百會穴、尾根穴、左后三里穴、右后三里穴。 電流的聯通規則為百會穴與趾間穴或后三里穴相連接,尾根穴和趾間穴或后三里穴相連接。 需要注意的是百會穴與尾根穴之間不能連接。
施電針后,設置30min 時間,平均5min 調節一次波形、頻率和強度。 波形包括連續波、疎密波和斷續波,頻率和強度根據當日病患施針時情況而定, 以后肢可以隨設置的頻率波形而抖動為主,但強度不宜過大,適當調節為好。 施針者隨時觀察病患的狀況,予以調節電針的強度。
原則上施行電針療法就需要避免靜脈輸液,所以所有的藥物以皮下注射的方法給藥。 用藥如下:中科拜克產重組神經生長因子注射液(原神奇康肽)每公斤體重0.2mL 每周兩次;維生素B1和維生素B12用量為每次0.5mL 每周兩次。
除了電針和藥物治療, 病患自身多進行輔助站立和走步也是治療的關鍵部分。
在連續治療的第31d,病患雙后肢第一次自主站立,并且維持了一段時間;在治療的第46d,在人為引誘病患向前爬行時,雙后肢可以向前用力步行幾步;第67d,病患可以緩慢步行。 其失禁狀態也在可以站立時恢復正常,可以自主排泄。
疼痛、麻痹、運動機能障礙等是椎間盤病的基本臨床特征,西醫認為是脫(突)出的椎間盤或髓核物質壓迫神經根、血管或脊髓而引起的機能障礙的結果。 中醫辨證可以分為血瘀型、 痹證型、腎虛型和脾勞型等,外力損傷、感受風寒濕邪致氣血凝滯不通,先天不足或后天腎氣虛弱導致骨萎、少髓,飼喂不當、過度應激損傷脾氣致肌肉萎縮、四肢無力,肝血不足導致筋爪失養、枯萎是該病的主要病因病機[1]。 孫思邈《千金要方》指明,凡病,皆由氣血壅滯,不得宣,可針開之。 針灸是將針刺人動物的某一特定部位或用艾灸等方法刺激特定部位。 傳統醫學認為,穴位是動物反應氣血輸注出入之地方。 穴位是邪氣侵入之處, 也是臟腑有病反應在體表的反應點。 疾病的產生是由于氣血瘀滯、 經脈閉塞、 陰陽失調引起。 針灸治病是使穴位接受刺激以達到祛邪扶正、調和氣血、疏通經脈、調和陰陽的目的[2]。
電針治療的結果,是使原本后肢沒有軀體反應,而出現了包括痛覺在內的反應,更讓它可以自主運動。 在治療過程中,施針時最開始病患除了加電后, 尾巴和腳掌會根據頻率擺動外對其他沒有感覺,后期施針時會有拒絕施針而主動縮其后肢的動作。說明經過電針治療后,其痛覺更為敏感,恢復更快。 從出現可以站立到可以行走,這個過程速度是加快的,簡單說來就是當后肢出現可以自主站立后,可以緩慢步行就比較快了。 除了該病患這種無外傷造成的癱瘓外, 還有其他癥狀相同并也無外傷引起的后肢癱瘓病患, 但其共同特點都為肥胖。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主人的生活條件上升,寵物的生活條件也同步升高,肥胖造成的腰薦部受力增大是病發的一大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