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軍
(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水產畜牧獸醫站 545307)
隨著養豬業不斷發展,母豬繁育投入力度日益增大,對母豬難產問題也引起高度重視, 尤其是養殖過程中出現的母豬難產病例不斷增加,對母豬繁育造成嚴重影響,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母豬難產處理,在提高母豬飼養經濟效益基礎上,推動養豬業健康持續發展[1]。 本文也結合母豬難產原因及判定標準,根據母豬難產種類提出針對性解決辦法, 希望能夠發揮參考作用。
對母豬難產原因進行概括,主要有:(1)娩出力弱,一旦母豬出現過瘦或者過胖情況,分娩就極容易出現娩出力弱狀況,導致母豬無力產出仔豬;(2)產道狹窄,母豬出現產道狹窄情況在于骨盆腔較為狹窄, 又或者是母豬發育不夠完全或者骨盆骨折后愈合不好導致,實際分娩時就很容易出現難產情況;(3)胎兒異常,簡單來說就是分娩時出現胎位不正、胎兒過大、胎兒畸形等情況,會使母豬難產機率升高,尤其是在育肥母豬挑選以后,沒有嚴格按照規定標準進行母豬飼養,最終導致母豬子宮、盆腔發育不好,無法避免的也會引發難產情況[1]。
母豬難產的判定標準為:(1)母豬生產羊水已經流出1h,但是仔豬還未產下;(2) 正常情況下母豬產仔間隔介于15~30min之間, 一旦產仔間隔超過40min, 就可以判定為出現難產情況;(3)從第一個仔豬產下到整個產仔結束用時超過5h,就可以判定為母豬難產。
針對體弱、過肥、產程較長引起的娩出力弱的情況,可以采取藥物助產和人工助產方式加以解決。 其中藥物助產主要是使用催產素,然而實際運用時需要滿足羊水破、子宮口開和骨盆開三個先決條件,并且產道中胎兒沒有出現停滯情況。 如果母豬在之前已經產下一頭或者幾頭仔豬,并且出現停止生產情況,這時候使用催產素就比較危險,再加上出現胎兒過大、停滯在產道等情況,使用催產素會導致子宮陣縮和胎兒擁擠,最終也會因為供氧不足而出現死亡情況,這就要求采取人工助產措施,保障母豬正常完成仔豬生產[2]。
當母豬出現產道狹窄情況時, 需要接產技術員按照正常規程進行助產,手也不能過于頻繁的出入母豬產道,以防止出現產道水腫狀況。 若生產中出現胎勢不正狀況,一方面可以采用徒手牽拉法,用手通過母豬骨盆進行助產,當助產員手無法通過母豬骨盆,而胎兒又因為胎位不正無法達到骨盆處,這時候可以使用三個手指扣住胎兒可以接觸的部分,如正生的夾住下顎,倒生的夾住后腿往外拉,可以取得較好助產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器械法,較常運用的器械主要是鐵絲和科鉤,助產時要先用手觸摸到仔豬耳后部,再使用科鉤貼著手臂進入產道,將鉤尖掛到仔豬眼眶上,通過一只手把握鉤子,另一只手拉動產科鉤,可以拉出仔豬,整個操作需要保持動作緩慢,以避免對母豬和仔豬造成傷害。 另外,整個助產過程若確定仔豬已經死亡,就可以充分利用助產科鉤緩慢拉動幫助仔豬出入產道, 甚至還可以采用子宮內分解方式進行處理。
母豬生產若出現胎兒過大情況,就會增加難產機率,實際生產過程中使用上述提到助產手段依然無法取得理想效果, 就需要采取剖腹產方式,促進母豬安全生產和提高仔豬生存率,具體實踐中需要讓母豬呈橫臥狀態, 待完成術前準備和清理工作以后,就可以開始實施剖腹產手術,整個過程中手術切口長度應控制在15~20cm 左右,通過分離皮下脂肪和肌肉有機膜,然后剪開腹膜將一側子宮孕角取出,通過子宮體近側縱向切口取出仔豬,最后對外露部分進行清潔、消毒和縫合,為有效防止感染情況發生,還要加強母豬術后護理,并結合母豬實際狀況對抗生素進行科學合理使用[2]。
在本文中,對母豬難產處理方法進行分析,主要是從母豬難產原因及判定標準展開,母豬生產過程中一旦出現難產情況,不僅會威脅到母豬生命安全,還會降低仔豬存活率,因此需要對母豬難產處理引起重視,要求結合母豬難產種類,對藥物催產、人工助產和剖腹產進行科學合理運用, 以避免母豬難產造成不必要損失,并推動養豬業獲得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