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芳
(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農村工作科 214421)
近些年,隨著我國養牛業的蓬勃發展,多種養牛過程中的疫病也逐漸被重視,其中,牛肺疫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對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制約我國養牛業的發展。 牛肺疫是一種由絲狀霉形體感染引發的急性、接觸性、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傳染病,因其主要侵害病牛肺臟以及胸膜,臨床癥狀常常表現為纖維素性肺炎以及胸膜肺炎, 因此又稱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或者爛肺疫。 患病的病牛多為3~7 歲。 本文針對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以及綜合防治措施予以綜述, 希望能夠幫助養殖戶控制該病的流行發生,減少該病帶來的不良影響。
牛肺疫的病原體是絲狀霉形體,其主要存在于病牛的肺部病變組織、氣管管腔內分泌物以及胸腔滲出液中,可以經過呼吸道排出體外,病情嚴重的病牛的乳汁、排泄物中均含有病原體,對環境的抗逆性一般,日光直射、干燥以及高溫環境下均可將病原體殺滅。
該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病病例,但是主要集中在冬春寒冷的季節,呈散發性的流行。 肉用牛以及乳用牛為易感動物,病牛以及隱性帶毒牛是牛肺疫的主要傳染源, 主要通過呼吸道排出病毒,在空氣流通性較差的環境中容易暴發流行,感染途徑主要也是經呼吸道感染病毒引發疫病, 此外也能通過消化道和生殖道進行傳播疫病。
該病具有一定潛伏期,通常為2~4 周左右,最短也有1 周左右的潛伏期,最長的潛伏期可達4 個月。 病牛病程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癥狀,僅僅表現為干咳,鼻腔內分泌膿性分泌物,精神萎靡不振[1],采食量下降以及反芻次數降低。 通常按照病情的發展,可以將其劃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以及慢性型。
該類型病牛發病呈急性胸膜肺炎, 鼻牛體溫快速上升至40℃以上,鼻鏡干燥,鼻腔內有膿性或者漿性的分泌物,脈搏速率加快,呼吸困難伴隨痛性短咳,反芻遲緩或者停止,哺乳期的奶牛泌乳量顯著下降,腹瀉;胸部叩診有濁音,痛感;聽診肺泡音減弱;可視黏膜發紺。 病程后期,病牛呼吸極度困難,口吐白沫,腹瀉與便秘交替[2],體溫下降,最終窒息死亡。 整個病程不超過一周,甚至1d 內即發生死亡。
該類型病牛又稱肺炎型肺疫,其癥狀與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較長,沒有急性型猛烈。
患有該類型的病牛一般可以耐過,多是由急性型轉變而來,或者在疫情的最后階段牛體內已經產生一定的抗體, 在感染時會呈現慢性型癥狀。
牛肺疫病理變化主要集中在肺臟與胸腔部位, 經剖檢可以發現病程初期小葉肺炎為主要特征, 中期以漿液性纖維素性胸膜炎為典型病變[3],發生病變的肺臟呈現紫紅色、紅色、灰色、黃色,切面呈大理石狀,間質增寬,淋巴管內充滿淋巴液且呈蜂窩狀擴張,胸膜與肺臟粘連,胸腔內有黃色、渾濁積液,心包內存在渾濁的心包液;在病程末期,肺臟病灶壞死后可形成包囊。
該疫病在病程初期癥狀不明顯,較難確診,常常與牛巴氏桿菌病肺炎以及牛肺結核相混淆,在病程過程中,如果病牛出現數周內不斷發生高熱并持續不退以及胸膜肺炎癥狀, 即可初步診斷為牛肺疫,再結合臨床觀察,肺間質增寬、水腫,肺臟組織存在病灶壞死,且表現為多彩的大理石狀變化。 有條件也可以采用細菌學診斷進行確診,取病牛組織進行稀釋涂片,在高倍鏡下如果觀察到多形性菌體,結合臨床癥狀即可確診。
養殖過程中需要秉承“全進全出”與“自繁自育”的理念,在選種時引入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牛品種,盡量避免從外引種,尤其是禁止從疫區引種,如果必要引入牛群,則應當在引入養殖場后先隔離飼養,經過21d 的隔離觀察期后,確認牛群中并沒有攜帶病原體才能與其他牛混群飼養。 此外,在飼養的過程中,應將不同生長階段的牛群進行分群管理, 防止不同年齡的牛群之間發生疫病的相互感染。 另外,養殖管理員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飼養密度,如果圈舍內養殖密度過高,容易導致圈舍的通風不良,可能會增加疫病的傳播幾率,此外也容易引發應激反應,導致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下降。 養殖場應根據自身條件,配置防暑降溫、防寒保暖以及通風設備設施。
飼養員要依據牛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 保障日糧的營養供給,特別是維生素與微量元素。 這是由于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往往會引發牛機體免疫力缺陷的癥狀。 此外,還要加強飼料質量的保障,不得使用發生霉變的飼料,因為此類飼料中通常會含有霉菌以及霉菌所產生的霉菌毒素, 如果牛群誤食后會導致機體的免疫力下降甚至發生霉菌中毒,極易引發群體疫情。若飼料中霉菌毒素在牛體內沒有代謝完全, 被消費者食用后會富集到人體內,引發消費者霉菌毒素中毒。 因此,飼喂管理員應當定期監控飼料質量,把控飼料安全關。
養殖場管理人員要在專業人員幫助下制定科學、 嚴謹的消毒、清潔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相應條例,養殖場還要配備相應的消毒設施、設備以及數量充足的消毒試劑耗材,在選擇消毒劑時,不應長期使用單一成分或者種類的消毒劑產品,要采用多種消毒劑混合使用或者交替使用, 可以有效降低病原體的抗性發生。 此外,還要定期清潔圈舍、食槽、水槽以及生產管理工具、器械,并定期進行消毒處理。 對于排泄物應當收集后集中發酵處理或者交給專業公司進行處理。
由于該疫病也可以通過吸血昆蟲叮咬在牛群中進行傳播,而清潔養殖場周邊衛生的環境, 防止蚊蟲滋生是阻斷此傳播途徑的有效方式。 因此養殖人員應當定期對養殖場內部以及周邊環境進行清潔,保持圈舍衛生,破壞蚊蟲滋生環境,必要時也可以使用蚊香、滅蚊燈等進行驅趕、滅蟲。
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發生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養殖場應當在專業人員幫助下, 根據養殖場實際情況以及當地流行病學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 此外,由于疫苗與霉菌毒素以及部分消炎抗菌類的藥物相互之間會發生生化反應,導致免疫抑制,會影響免疫應答效果,所以在免疫接種前后,應嚴格控制飼喂管理,同時停止使用消炎抗菌藥物以及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避免免疫失敗。 在完成免疫后,還要定期監控肉牛體內的抗體水平,及時補免。
中藥治療:在病程初期可以使用重要療法,效果較好,治療方案:黃岑、黃連、白術、知母、白芍、厚樸各40g,阿膠、五味子、貝母、云苓、澤瀉各25g,火麻仁13g,混勻后研磨成粉狀,開水沖服,每天1 劑,連續服用3d。
抗生素治療:按體重使用硫酸鏈霉素(10mg/kg),肌注,每日2 次,連續3d;或者使用鹽酸土霉素或鹽酸四環素(5g/kg),靜脈注射,每日2 次,連續5d。
“914”療法:成年牛按體重100kg 用藥1g 計算,將“914”溶于生理鹽水中或者葡萄糖液體中,現用現配,靜脈注射,5 天注射一次,3 次為一個療程。
牛肺疫是一種由絲狀霉形體感染引發的急性、接觸性、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傳染病,因此又稱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或者爛肺疫,該病主要多發于3~7 歲的牛,而且近些年,國內牛肺疫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對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養殖戶應當加強飼養、飼喂管理,建立消毒管理制度以及科學的免疫程序,發現病牛后要立即隔離治療,防治疫病的大規模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