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卓瑪
(青海省海南州興海縣草原工作站 813399)
飼草是畜牧業發展最主要的生產來源,但是隨著長時間的畜牧發展, 我國的天然草場由于受自然因素和草場超載過牧等原因已經出現了退化、 沙化的現象, 草原生態環境也越來越惡劣,使得我國天然草場牧草產量逐年降低、牧草質量也得不到保證, 直接加深了我國草畜之間的矛盾, 隨著這類矛盾的不斷累積,人工飼草料等相關政策建議被提出,下面將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自從我國頒布“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來,我國各地區就對人工種草這項工作越來越重視, 并且多年生的牧草種植力度比以前明顯加大。 目前我國人工草地面積約為1600 萬hm2,在天然草地面積中比重較少,只占整體的4%左右。
最近幾年,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乳畜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飼草資源作為動物生產飼養的重要食物來源,因此可以發現種植規模開始越來越大。 但是實際上,從人工飼草料地種植規模來看, 我國飼養種植戶人均量還是很低的, 站總量的少部分。
根據2012 年的牧草種植結構表分析, 我國人工牧草種植品種多年生牧草最主要有苜蓿、紅豆草、披堿草等,而一年生牧草則多為青貯玉米、蘇丹草、草木樨、飼用甜菜等。 其中,苜蓿和青貯玉米種植面積最多,占人工飼草總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1]。
我國人工飼草料在發展中存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基礎設施較差,飼草料生產的能力較低。 例如灌溉農業,草料地的建設離不開水,但是對于干旱地區,我國在水利工程建設上的投資還是較少,雖然現在已經得到重視,加大了投資建設的力度,但是與實際需要的人工飼草料需求還是相差很多。
飼草產品加工業發展落后,現在為我國的飼料加工企業還是以農作物為原料進項加固, 以牧草為原料進行深加工的企業比較少。 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糧食和經濟作物價格高所影響的,企業為了經濟效益,會優先選擇農作物進行加工,而飼草料生產的效益比較低,同時又缺少政策的補貼,所以很多企業并不會選擇經營牧草的深加工。
目前,我國在糧食、農作物的種植上有惠農的政策扶持和補貼,但是人工飼草種植方面卻被忽視,只能享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和草原生態保護機制的良種補貼政策扶持。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人們對人工飼草料地建設積極性不夠,因此導致我國人工飼草料發展緩慢。
實施種草農民直接補貼政策, 按照農戶種植飼草料的面積進行補貼,制定補貼價格的統一標準,以此來激發人們對種植優質飼草料的積極性。 同時調整現在的生產補貼政策,根據相關規定對多年生和一年生牧草良種進行不同的良種補貼, 提高良種補貼的價格。 除此之外還要加大農機補貼對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設備的補貼范圍和力度,降低人們購買機械設備的壓力。 針對干旱地區,可以實行節水補貼政策[2]。
在扶持政策方面,應該積極扶持草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此來推動示范社建設行動,對服務能力強、管理好的合作社進行補助。 同時加強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對農民的信貸支持力度,政府方面也可以針對這一問題面向專業合作社設立專門的貸款,以保證農戶的資金支持。 另一方面也要對飼草料企業進行扶持,鼓勵牧草加工企業發展生產, 降低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 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做好政策扶持。 引進先進的設備設施,保證草產品深加工發展。 也可以創立草產品品牌企業,發揮草產品的附加值作用,促進企業經濟效益提升。 最后一點就是要優惠稅費,扶持貸款,將有關飼草料生產、加工等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真正落實下去,減免農民土地稅收。 設置面向農民的專項貸款,延長還款周期,減輕農民的還款壓力。 重點吸引和扶持各類民營企業投資草產品生產、加工業。
總之, 人工飼草料發展現在已經成為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目前在發展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相信經過政府和國家政策的扶持和補貼一定會有改變, 促進我國畜牧行業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