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華
(湖北省宣恩縣畜牧獸醫局 445500)
我國畜牧業養殖自古流傳,有著較多、較全面的養殖經驗,為我國提供了基礎性質上的保障, 包括魚肉蛋奶等國民所需食物。 而畜牧業的發展趨勢逐漸向著國家所倡導的生態化方向進行擴展,為我國的生態環境負責,也進一步提高了畜牧養殖的收益,使養殖戶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實現。
發展生態畜牧業對我國居民生產、 生活有著重要意義,具體可從三個方面去進行分析其具體表現意義。 第一是將國民的食物結構進行優化,拒絕單一的營養物質攝入,通過魚肉蛋奶等食物的供應,優化升級我國國民的營養塔,進而將國民的健康有所提高,優質的生態畜牧業產物有著綠色、營養的特性,能夠將我國常見疾病如三高等進行預防工作;第二是保護了生態環境,將我國的發展趨勢向著可持續路線前進, 因為生態畜牧業主打的是不使用人工制造的產物來進行養殖作業, 所以很大程度上確保了能夠將養殖環境保持在生態自然的條件下, 并且通過種植牧草的方式保護了土地資源, 由此發展生態形式的畜牧養殖業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第三是將畜牧業的從業人員進行良好的資源配置,大幅度提高養殖戶的收益,采用生態的養殖模式改善了傳統的過度放牧、過度繁殖的現象,有利于水土保持,并將從業人員進行了系統性的工作調整, 使得養殖戶在較為輕松的管理模式中去提高市場占有率以及影響力、競爭力,擴大收入來源渠道。
種植牧草不光是在采割后作為畜禽的食物來源,其整體過程更是有著深層次的影響作用, 比如在種植的過程中將原本貧瘠的土地煥發新的生命力,有效提高生態性展現。 采用人工的方式進行牧草、灌木等植被的種植能夠涵養該區域的水源,促進局部的生態系統建立,并能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的狀況,將養殖戶的收益控制在自己手中,有了更多自主協調能力[1]。
由于水土流失問題逐年加重, 導致部分養殖戶放棄了牧草、水源不發達區域的放牧工作,但這將進一步導致該種問題的加劇,正確做法應是積極地去人工種草,來使土地變得豐沃,通過生態畜牧養殖的方式精準脫貧。 生態建設的產業化指標能夠使得相關產業有所發展,并將獲得較好生態回饋,將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和增加養殖戶的收益相結合, 使生態養殖產業成為脫貧攻堅支柱型產業類型。
牧草的種植使養殖用地成為一片綠地, 在新時代下種植技術、草種優化技術都給生態養殖業帶來了新的契機,使得種植變得機械化,不再耗費大量人力成本、時間成本;使得牧草的染病率降低,不再利用農藥、化肥來控制牧草的生長過程,確保綠色環保的牧草種植過程。 由此養殖戶的經濟收益有所提高,并可以伴隨科技的不斷發展來將養殖規模合理擴大。
引入高新技術下的牧草種子品種,其具有良好抗病、抗根腐性能,另外采用較為先進的繁殖培育技術,將牧草的產量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大配置。 牧草成熟后通過合理的飼養方式來將所養殖的各類畜禽進行規范化、科學化喂養,有效提高畜禽的成長速度,加快肉制產物的家禽出欄時間,并很好地防止禽畜生病造成額外不必要的成本。
進行生態畜牧業發展有助當地產業形成較好格局, 在養殖規模的不斷發展下, 將產業結構良好優化以符合當地的特色性調整, 對社會效益起到有利作用。 通過對生態養殖產業項目實施,可以促使養殖戶得到更多來自于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比如草種養畜、市場主體帶動畜禽養殖發展、重點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基建投資等, 政府會給養殖建設中相關養殖設施一定比例的補貼。
比如湖北省在近些年共解決2 萬多名農村青年勞動力就業問題,使養殖產業有較高收入同時,也促進了政府的財政稅收。農民經過種植優質牧草、養殖牛羊等該經濟畜禽,切實增加了收入。 政府精準扶貧的措施將所轄居民擺脫貧困,并且掌握了生態畜牧養殖產業一系列的流程,進行了如種植、生產、銷售各個方面的科技知識培訓,培育出優秀技術人才,造就了農村經紀人[2]。
綜上所述, 針對牧草在生態養殖業中起到的發展作用進行分析探討,得出結論。 生態畜牧業為我國居民提供食物并隱形提高健康水平, 有著重要意義, 而牧草則是通過改善水土流失現象、發展科技養殖技術、促進養殖戶產業調整等優化措施將生態建設與畜牧養殖相結合,踏入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新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