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鵬超
(遼寧省建平縣昌隆動物衛生監督所 122409)
牛巴氏桿菌病也稱為牛出敗,是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患病的牛表現為多個臟器出血的癥狀, 該病被列為我國的二類動物疫病,死亡率較高,已經是嚴重影響養牛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疫病之一,所以各個養殖場應當做好牛巴氏桿菌病的防控,保證牛群的健康從而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
牛巴氏桿菌病的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該細菌的外觀為兩端鈍圓的球桿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1],根據莢膜抗原種類的不同可以將該細菌分為A 型、B 型、C 型、D 型以及E 型五個類型,其中B 型和E 型的多殺性巴氏桿菌常常感染牛,引起牛的發病。 該細菌在血液培養基中生長良好,根據菌落的熒光反應的不同還可以將細菌分為Fg 型和Fo 型, 這兩種類型的細菌可以相互轉變。 本細菌對環境的抗性較弱,在干燥的環境中很快就喪失活性,高溫和陽光直射都可以殺滅本菌。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患病動物和帶菌動物,健康牛只和帶菌牛或患病牛直接接觸既可發病, 患病牛和帶菌牛接觸過的環境、用具、飼料以及飲水也均有大量的病菌存在。 該病多為散發,且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在牛群抵抗力較低時更易發病。
根據癥狀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敗血性、浮腫型和肺炎型。 敗血性的患病牛體溫升高,精神沉郁,弓背低頭,常出現肌肉震顫,呼吸急促,發展到后期還會出現腹瀉,排出的糞便中伴有血液、粘膜等。 浮腫型則是在胸前等處可以看到明顯的水腫,病程通常持續2~36h,最終死亡。肺炎型的患病牛出現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的癥狀, 鼻孔流出泡沫樣鼻液, 有呼吸困難的癥狀,聽診肺部有水泡性雜音。
剖檢患病牛可以看到肺臟發生肉變[2],質地變硬,切面有大理石花紋,心內外膜出血,肝臟和腎臟有實質變性,喉頭膠凍樣水腫。
根據患病牛的臨床癥狀和剖檢特征可以進行診斷,必要時可以采集病牛的病料接種于有葡萄糖的馬丁肉湯中進行培養,而后再接種再鮮血瓊脂培養基或麥康凱培養基內, 可以看到巴氏桿菌的菌群,即可以確診為牛巴氏桿菌病。
該病的治療原則為抗菌消炎, 可以用青霉素鈉配合地塞米松進行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鏈霉素、魚腥草、普魯卡因青霉素以及復方牛磺酸注射液,即可獲得不錯的療效,另外還要根據牛的不同癥狀進行對癥治療,如強心、調理腸胃等。
巴氏桿菌菌株對青霉素以及鏈霉素的敏感性較高, 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首先選用這兩類藥物,同時配合使用中草藥,能夠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使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用藥,劑量為青霉素640 萬IU/頭+鏈霉素500 萬IU/頭, 同時肌肉注射30%的安乃近30 mL,連續治療3d, 能夠減輕患病牛的癥狀,待患病牛體溫下降時,取金銀花、苦參、黃芩、麥冬、射干、海金沙各30g,研磨成粉末,加水煎煮后服用,連續使用3d,每天一劑。對于病情嚴重的患病牛可以使用以下治療方案: 皮下注射牛巴氏桿菌, 病患牛血清,使用劑量為成年牛60~100mL,犢牛30~50mL,同時配合使用0.5%的葡萄糖和四環素注射液 (劑量為50~100mL/kg), 每天2次,效果顯著。 也可以使用以下方案進行治療:肌肉注射2%氧氟沙星,使用劑量為3~5mg/kg,配合使用復方慶大霉素針劑2~4mg/kg,每天2 次,連續治療3d,在患病牛可以正常采食之后,使用上文所述中草藥劑,每天一次連續治療,4d 可治愈。
該病的預防主要依靠加強飼養管理和進行免疫接種, 對環境進行定時的消毒可以減少動物與病原微生物的接觸, 而免疫接種則可以讓動物獲得相應的抵抗力,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牛巴氏桿菌病常用的疫苗有牛出血性敗血癥氫氧化鋁滅活菌苗等。
加強飼養管理,清理牛舍內的垃圾糞便,保持環境的清潔,定期使用消毒劑進行消毒,消毒劑藥時常更換,保證養殖舍內的溫濕度在適宜范圍。 如果發現患病牛或疑似患病牛要及時將其隔離,并進行健康檢查。 養殖場的地面使用漂白粉或甲醛溶液進行消毒,防止病情擴散蔓延。 在日常預防中,要保證營養的供應,提供全價飼料,提高牛機體的免疫力。 免疫接種是預防牛巴氏桿菌病,最簡單有效的措施,根據牛的體重確定接種滅活菌苗的劑量,通常使用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的方式接種4~6mL,牛出血性敗血癥氫氧化鋁滅活疫苗能夠給牛只提供9 個月的免疫保護期。